高段品社课笃行五要素的研究与实践
2015-01-14张芸芳
张芸芳
[摘 要]一直以来,“假、大、空”是影响小学高段《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的症结所在。教师在教学中以“信”为目标,“行”为纽带,通过打造真实、真情的品社课堂,激荡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为形成坚定的信念打下厚实的基础,从而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品社课 笃行 五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63
“知,情,信,意,行”是品社课笃行教育的五大要素,其中“信”,“行”是核心要素。对学生来说,唯有对所学的内容深信不疑,才可能在实践中锲而不舍,把知识转化成行为,把信念上升为信仰,才能让学生在人生漫长的学习、工作、生活道路中笃行不移。本人自2012年秋季开始用“微课题”的探究形式,对品社课的笃行进行了专题研究,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一、运用真材实料让学生“知”书达理
教学《诚信真可贵》一课中,我在学生阅读、领悟“曾子宰猪”和“有一种‘愚蠢’叫诚信”的事例后,让学生叙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真实的故事——他们村的高氏布厂“子债父还”的具体事例。2009年春节前一个多月的一天,高氏布厂的老板因车祸离世,当时正值农民工发放工资回家度春节的时节,老板的父亲是一个年过七旬的朴实农民,他忍着丧子之痛,对厂内40多名外来民工保证“一定凑齐工资钱给大家”。当时厂内所有资金不足十万元,而发工资奖金一共要80多万元,高氏将保险赔偿金用来支付工资还不够,于是变卖布厂和家产,还欠下一屁股债。5年来他靠捡破烂、种蔬菜、养鸡鸭……用自己赚的钱,终于付清了儿子的债务。用好教材、补充教材、拓宽教材,充分挖掘生活中真实事例,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画面生动而实在地学生面前,这是提升信度的第一步,是知晓道理的良好开端。
二、采用真材实料使学生“情”理交融
教学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国家羸弱,战火纷飞,志士雄出”的背景,我在五(1)班组织了八个小组,去图书馆、档案室、老年活动室、上网等形式了解嵊州地区的仁人志士。李一明外公原来是嵊州市博物馆的一名研究院,他介绍说:在“辛亥革命”时期全国著名的革命人士陶成章、徐锡麟、秋瑾、陈其美、王金发、章太炎、蔡元培、鲁迅、马一浮、马叙伦都是我们浙江人,大部分都是绍兴人,王金发是嵊州的杰出代表。这些家乡史的交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祖辈如此不凡,顿时激起学习革命先驱精神,为国为家争光的豪情。
三、利用真情实感令学生“信”念提升
教学《民风,民俗知多少》时,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全体学生真切体验家乡绚丽多彩的民俗活动。我让学生介绍春节期间每个镇(村)都演越剧的情况,其中有一位是学校“小百花社团”的成员,我们就请她在课堂上唱越剧。还有一位学生会拉小提琴,就请他把自己演奏的《梁祝》拍摄下来带到班级给大家欣赏,那么小提琴演奏的《梁祝》与我们“越剧”有什么关联呢?1953年底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风靡一时,在香港创造了票房纪录;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此片被周恩来多次用来招待各国政要和记者,被赞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即源出自越剧唱腔。这样,使每一个学生真切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乡土的精湛,体会到家乡民俗文化的多姿多彩,自豪感和信念素养骤然提升。
四、寻找真凭实据促学生“意”犹未尽
在以历史题材为教学内容的课中,需要寻找更多真实的背景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材料,让学生依据真凭实据进行真挚交流,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信念。
五、真心实意自我评价催“行”为规范
我听过全省各地特级教师和名师的《悲愤的吼声》多次,对于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描述都可谓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应该说课堂的设计和把控都挺到位的。但本人认为课后如何评价这次“侵略战争”的罪行,应与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诚地去评价战争的起因与残酷性。因此本人在教完课后摘录了以下几个片断,供学生参考并予以评价:其一,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件。其二,1936年12月12日的国共两党合作的“西安事变”。其三,1937年7月7日的北平卢沟桥事变。其四,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至少有30多万中国人被杀害。其五,细菌战和“三光政策”。其六,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战胜利。
品社课教学的真谛应该是让学生能了解真实的事件,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忘记不堪回首的战乱,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
打造真情的思想课堂,关键在于教师一定要有真情。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之和情感态度都无时无刻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关系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特约编辑 陈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