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行爱情密码(之四):
—— 坡芽歌书

2015-01-14★文/张

音乐生活 2015年4期
关键词:山歌物象壮族

★文/张 晨

边疆行爱情密码(之四):
—— 坡芽歌书

★文/张 晨

“绿头俩鸳鸯,伸头戏泉汪。

引颈泉流上,下河巧梳妆。

我俩同方向,命定结成双。

十泉汇成池,百池汇成塘,泥堤不塌方。

百年聚成月,咱不提相忘。”

第一次认识坡芽歌书是在2014年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上。其实它早在2006年以后就被音乐界逐渐关注起来,从青歌赛走出的坡芽歌书带着一种被猎奇的姿态走入人们的视线。独特的服装、新颖的表演方式、淳朴的演唱风格、细腻的曲调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那遥远而神秘的云南壮族村寨里,一块土布上的民歌集展现了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用图画文字记录民歌的文献。这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是壮族人民的骄傲。2007年,它被列入文山州级非遗名录,2009年被列为云南省级非遗名录,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坡芽村现有55户人家,全是壮族人,其中农姓有48户,其余为韦、黄等姓氏。他们世代以稻作为主业,有时也进行狩猎。坡芽村由于地处深山,极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因此民风古朴,代代相传的山歌也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树木葱茏,花繁叶茂,四季如春。壮族祖先是这块土地最早的开发者,长期的稻作农耕,磨练了这里壮族百姓温和内向、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团结互助、富于创造的民族性格,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坡芽歌书是文山壮族传统民歌的一种古老的传承形式,是壮族的重要文化遗产,2006年发现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的坡芽村。这里是一个壮族聚居的地方,素有“歌海”之称。文山的壮族人民伴歌而生,踏歌而逝,丰富的文化生态土壤孕育了丰富的民歌文化,坡芽歌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产生的。

“坡芽”为壮语,是开满染饭花的山坡之意。当地村民习惯用一种叫做“染饭花”的花朵与糯米一起浸泡,做出彩色的米饭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客,“芽”即染饭花。

一块长1米、宽0.5米的白色旧棉布,81个用当地野生刺果的汁画出的红色物象符号,记录了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马、人、衣、手、口、房屋、鸟笼等81个物象符号的坡芽歌书。每个符号大小约一寸,由仙人掌的汁液绘成,被当地人称为“布瓦吩”。在壮语中,“布”指“一张、一页或一面”,“瓦”指“绘画、花或歌”,“吩”专指“唱歌”,“布瓦吩”即“把花纹图案绘在土布上的山歌”,翻译成汉语即是“歌书”。

在81个图画构成的图形中,每一个图画代表了一首歌,每个图案即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物象描绘记录。只要见到这个图形,即可诵读整首山歌。这是一种用非常原始而古老的形态记录的民歌歌曲,是壮族民间音乐的精华,是承载着壮乡儿女深情的爱情密码,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被惊叹为“活着的图画文字”。坡芽歌书所载的81首情歌,集中了富宁壮族情歌的精华部分,除最末一首歌为男女合唱外,其余都是男女对唱。民歌格式为五言四句至几十句不等,内容层层递进,一唱一和,环环相扣。

这81首歌以叙事和抒情的手法,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由偶遇到相识,相互倾慕到相恋、相知,最后相约白头、誓同生死的全过程。这些图画根据每首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主要物象绘制而成。书写符号相对抽象而固定,且能唤起人们对歌词的相同记忆,只要见到这个图画,即可根据它约定俗成的特定涵义演唱整首山歌。

歌书中所画的图案中有很多幅与广西、云南一带发现的铜鼓纹饰和岩画图案有相同和类似之处,都有鸟、鱼、马、人物、犁、船、干栏式建筑等图案和纹饰,这些图案和纹饰都带有明显的壮族文化特征。

在形态上,坡芽歌书符号图画性极强,其社会原因是没有文字,文字知识不够或掌握的文字不便所致。描画绣花是善于女红的妇女强项,惟妙惟肖的图形多为女性所为。坡芽歌书植根于壮族地区歌圩与壮戏的风情民俗、乡土文化土壤之中。因此,坡芽歌书是特定的壮族地区、特定年龄段的壮族群众用来记录特定情爱场景的民歌符号,起到了文字的某些功用,处在文字发生发展的早期阶段。

坡芽歌书传承人农凤妹和农丽英在一块土布上书写歌书,她们边唱边写,用的“笔”是一根削尖的竹棍,“墨”也是天然的,是红色的仙人掌果实汁液。“小时候学唱山歌时,祖母便手把手在地上教我画这些图画,以帮助记忆。久而久之,看到一幅画,就可唱出一首歌;每唱一首歌,脑子里就会闪现出一幅图画。”农丽英说。

据了解,当地壮族有个习俗,老人过世时会将自己的物品焚毁,以便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使用。因此,坡芽歌书中的一些唱词由于抢救不及时,就这样永远消失了,这成了坡芽歌书传承的一大遗憾。

农凤妹说:“我们村的小孩平时要上学,只有周末可以学歌。现在只有10多个孩子在学,而且最多的也只能唱10首歌。”“如果有人愿意学习《坡芽歌书》,我一定会教他们的。”农凤妹说,一定不能让《坡芽歌书》失传,而传承民族文化也要靠全社会的力量。

赶歌圩、唱情歌是当地每个年轻人的必修课,这正是坡芽歌书流传至今的生命力所在。坡芽歌书是一部壮族爱情组歌经典母本,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带给人们文字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多角度的思考。随着坡芽歌书被人们广泛关注后,坡芽村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责任编辑 张晓燕)

猜你喜欢

山歌物象壮族
山歌还要妹起头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山歌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苗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