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隽永
2015-01-14★文/王喆
★文/王 喆
芳华隽永
★文/王 喆
方琼,著名民族声乐演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一位集舞台和讲台于一身的真正艺术家。从一个湖南妹子到青歌赛金奖,然后成长为音乐学院的教授,金钟奖、青歌赛的评委。她是中国民族声乐中青年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早已饮誉四方。她以演唱中国民歌和艺术歌曲见长,在探索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实践中,形成了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的演唱特点。她凭着清纯甜润的歌喉,宽广的音域和富有表现力的声腔运用,创造了辉煌的,演艺经历,也凭着认真务实的教学态度,通过孜孜不倦的摸索和积累,逐渐形成具有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声乐教学方法。
上海,淮海中路,林荫葱茏的汾阳路上,上海音乐学院这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在晴朗的天空下显得生机勃勃。在这里,我们走近了一位美丽的歌唱家,倾听她的歌声,倾听她对歌唱艺术的追求和理想,倾听她对艺术的见解,倾听她的人生之歌。我怀着几分神秘和崇敬的心情,走进了方琼教授的教室,品着她亲手泡的滇红,慢慢展开了心灵的对话……
梦想的起飞
那一年,年轻的方琼怀着一颗从事歌唱艺术的追求之心,带着全家人的希望,也带着她对家人节衣缩食给予她支持的那份内疚,像一只寻找光明的飞蛾,北漂进京。住在朋友的大学宿舍里,揣着每月仅有的几十元钱,去寻找她心中的艺术之梦,去追寻她心中的理想殿堂。
在经历了报考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的失败之后,有一天经朋友介绍,她认识了金铁霖老师。
“当时他的名气已经很大了,全国各地找他学习声乐的人很多。我想跟他学习声乐,可是,金老师只是同意我听课。在他和平里那一室半的小屋里,每次看到别人唱歌,心里都痒痒的,羡慕极了,学习歌唱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现在想想,听课其实也挺好的,我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处理各种声音问题,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对声音审美的认识。我十分珍惜每一次上课的机会,回到住处就把上课的要领凭记忆记下来,反复琢磨。有一次下课很晚了,公交车都没了,我从北太平庄一直走到人民大学,那时天黑灯暗,路上行人很少,总觉得后面有人尾随跟踪,心里很害怕,几乎是一路哭着跑着快天亮才走到住处,这件事我从未告诉过老师……”记忆被打开,这些封存于心底的故事,方琼教授娓娓道来,微笑的眼睛里似乎闪烁着泪光。
1984年,方琼终于如愿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先后师从于王秀云老师和郑倜老师。四年寒窗,含辛茹苦,方琼就像一块纯净的海绵,努力吸吮着音乐艺术的知识、歌唱的技能,坚持着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美的向往,毕业后又得到周小燕教授的悉心指导。
“我随周先生学习最大的收获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她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她是位很有乐感的人,对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表现方式有很敏锐的体察能力,加上她丰富的经历和教学经验,让我学到了如何准确地运用歌声去表现作品的情感;另一方面是学到了她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的热忱。这很重要,只有和学生心心相印了,才能一起达成教学目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没有感情,教学不认真,那她的教学一定是失败的。”对于恩师的教诲,方琼至今记忆犹新!
8岁时在大连少年宫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钢琴伴奏金武林
选择
方琼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先后担任上海乐团、上海歌剧院独唱演员。那些年的舞台实践给了她良好的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她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学习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她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可是这种活跃在舞台上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20多岁的方琼似乎觉得这样的演艺职业与她真正的理想还有一段距离。她又做了一件在别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辞职。然而辞职之后她似乎又陷入了茫然,在辞职的5年里,方琼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她学过服装设计,办过儿童合唱团,在经历了许多周折之后,她渐渐感觉到还是音乐适合自己,她的理想在音乐和歌声里能够得到施展,她的内心深处又升起了对舞台的眷恋!
与周小燕教授合影
“有一天,又遇到了周小燕老师。她问我怎么不唱了,然后又重新鼓励我、教我,那时我已经五年不唱了,好像真的不会唱了,在老师的鼓励下又艰难地从头开始学习……”说到此处,方琼教授站起身来,望向窗外。是啊,从头开始,谈何容易,重新拾起的不仅是荒疏了的歌唱技能,还有自信心和勇气。
2000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求学
经过八九个月的辛苦训练之后,正好赶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方琼去参加了专业组比赛。她笑称自己既没单位又没压力,比上了没人给宣传和奖金,比不上也不损失什么,就在这种没有负担的心态下,方琼以她近乎完美的表现摘得1996年第七届青歌赛民族组的桂冠,一夜成名。虽说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心插柳,实际上这里面的辛苦和艰难是难以言表的。
比赛刚结束,沉浸在成功和荣誉中的方琼甚至幻想过回到上海后是否在下飞机的那一刻会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着,可事实上回上海之后没有感受到任何的轰动效应。方琼也许有点失望,但也正因为上海给她的这种淡漠回应,令她对未来的路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2000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音乐学院做访问学者与声乐教授卡门在一起
“我可以选择舒舒服服地进入一个院团后,每天唱唱歌,有钱挣、有鲜花、有掌声,那十年以后呢?我干什么呢?于是,在一次去美国演出时,时任中国驻美国大使的李肇星鼓励我去美国读书……”
2001年,方琼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马里兰大学音乐学院学习。在研究授课的同时,接受声乐教授Carmen Balthrop和David Chapman的指导。“当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进修时,我便打定了主意:我要转型到大学当老师。因为在学校,学生会逼着你前进,他们接触世界是最快的,他们有要求就会向老师咨询的。另一方面就是,做学问不怕老,但演员的艺术生命敌不过年岁却是自然规律。”沉寂的午后,滇红的芬香萦绕着,方琼教授继续倾谈着她广阔而生动的艺术之路。
重返汾阳路
从美国回来后,方琼回到了上海音乐学院,这是她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从2001年起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2006年晋升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了声乐系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中国民族声乐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并受聘担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2002年至今连年获得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奖”“贺绿汀基金奖”。2004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0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奖”以及“宝钢教育基金奖”。2010年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音乐家协会“最佳民歌女演员奖”。
她先后在上海音乐厅、上海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北京音乐厅、北京保利剧院、港澳台地区和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举办30多场独唱音乐会。经常应邀参加国内外的各种艺术节,曾出访欧洲、北美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并演唱。近年来,方琼教授还多次担任中国音协全国金钟奖、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等国家级声乐大赛评委。任教十年来,她潜心教学,成绩斐然,培养的学生邓容、吴娜、王喆、方瑶、敖长生、李玮鹏、扎西顿珠、蒋倩茹、金瑶等屡屡在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等大型比赛中获金银铜奖,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名扬四海。
“我首先要求自己是一位优秀的歌唱家,然后是一位好老师,如果自己唱不好,怎么能去教学生呢?即使自己唱好了,也未必就一定教得好学生,还要研究教学,要用高的要求、高的品位和全方位的技术教导学生。我常常套用雷锋的话说:对待学生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教学要像秋霜一样严厉,和学生们的交流不仅仅在教学上,不仅仅在课堂里,还要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够理解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才能让学生更了解我的想法,才能更容易交流。”说到这里,方琼教授清澈的声音变得激动起来,洋溢着对学生的亲情、对声乐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和一种坚定的信念。
当谈到关于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时,方教授有自己的见解:“我国民族声乐可以说是从延安时期开始的,到现在经历了大概四个较为明显的发展时期,比较清晰的是以王昆、郭兰英为代表的“黎明时期”;李谷一为代表的“青春期”;以彭丽媛为代表的“繁荣期”;正在逐渐向“成熟期”发展。民族声乐经过了这么几十年的变化,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需要向一个更高的目标发展。这个目标不是仅仅停留在声音的变化上,要构建一个系统的民族声乐文化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培养优秀的歌唱家、创作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积累音乐文献、深入地进行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即使在歌唱声音审美方面,也要不断提高声音的质量和品位,民族声乐不是唱民歌,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部分,不仅是土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还应该有雅的、高贵气质的作品和表演,能在国际上和任何一个国家相媲美的民族珍宝。”
当谈论到民族唱法如何借鉴美声唱法的问题时,方教授侃侃而谈:“无论是美声还是民族的歌唱,有很多共性,对声音的美感、乐句的精美、音乐情绪的表现等都是一致的。美声歌唱经历了几百年的积累,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教学体系,这对我们民族声乐的发展是有很好借鉴意义的。在歌唱技术上,我认为和民族声乐也是一致的。民族声乐也要讲究声音圆润、气息的流动、音乐的线条和张力等等,我们常常把民族歌唱和美声区分开来,其实,在发声方面,只要你掌握了完整的歌唱技能,你就能自如地运用各种声音来表现不同的音乐作品。”
是啊,心里有这样一个信念,有这样一种执着,有这样一份真诚的热情,还有许许多多勤奋的学生,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方琼教授将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青年才俊,形成更成熟的教学思想、更完整的教学体系。
海上新梦
20多年前,在贺绿汀院长的点拨下,方琼爱上了上海老歌,一“恋”就是近20年。10年前,她用学者的钻研精神扎进中唱上海公司的曲库,在整理几千首老歌的过程中,思考着最能体现其文化意蕴的表达方式。不久,一台“海上寻梦”音乐会展现在人们眼前。上海大剧院里,方琼一展歌喉,演唱了20首经典的上海老歌,赢得一片喝彩!之后,“海上寻梦”在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一路唱响,所到之处都是大受欢迎。这些老歌在方琼的音乐会上重新焕发了生命的光彩,也唤起了人们对老歌的怀念和思考。这不仅是一场场音乐会,也是一次次的学术解读,用歌声来解读老歌的时代性,来演绎老歌在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海上新梦”上海经典老歌音乐会(一)
“海上新梦“上海经典老歌音乐会(二)
“海上新梦”上海经典老歌音乐会(三)
“海上寻梦”上海老歌音乐会,用不拘一格的唱法“震”惊了音乐界。央视音乐频道“上海老歌”栏目中,方琼多次为全国观众“开讲”。她与日本公司合作录制的老歌新唱片也将推出。在得知上海有这样一位精于老歌演唱和研究的“学者型歌手”后,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等纷纷发出演出邀约。做了20多年“新上海人”的方琼已经完全融入了这座城市。不过,跟她聊天时,时常还能感受到她身上湖南人爽利、实在的个性,依旧没变。
“从曲目上说,我所选择的都是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流行于上海滩的经典老歌,很多人都唱过,但我希望为老歌找到富有文化意蕴的表现方式,每一首歌的唱法、舞台形象、乐队编配、所传达的风格和城市气质,都是有变化的,人们会发现方琼不是在用传统民歌的路子在唱,或者说不知道我的唱法可以归属哪一类。”
“在音乐学院上学时,贺绿汀把自己的老歌做成钢琴伴奏版出专辑,让我来唱《天涯歌女》等歌曲。刚开始,我模仿邓丽君的唱法,强调修饰与华丽,用腔特别多,还自感得意地加了很多“花儿”,贺老听后很不满意。他说,他的曲子压根就不是这么写的。他一遍遍让我听周璇的原唱,贺老说,在阐释上海老歌时,要尽可能传达原著的风格与意蕴。周小燕先生也告诉我,现在人们对老上海时代有误解。很多人认为那个时代的演唱方式就是矫揉造作的“靡靡之音”,其实这种情况只在小范围内存在。老上海并不只有歌女舞女,也有大家闺秀,它的整体风貌应该是优雅大方的,我们的演唱应该告别造作的“风尘味”。
方琼说:“有些人认为演唱上海老歌这样的通俗歌曲不需要水准,对此,我不认同。演绎老歌需要的是不同的声音和风格。演唱这些歌曲时,那些看来柔情似水的拐弯、从华丽的音高滑落到低调的低吟等,驾驭起来甚至比唱民歌还累。既要婉约中见大气,又要不拘一格于唱法,我觉得难就难在需要具备专业上突破的精神。唱法上需要融入美声,发声上强调声音控制,和民族唱法很不一样。我就是在不断打破民族唱法条条框框的过程中,把不同唱法逐渐融会贯通起来。我2004年开始唱上海老歌,有人认为我‘不务正业’,还有人劝我要唱‘主流民歌’、晚会歌曲,但我认为文化意蕴深厚的老歌应该有人来唱,这个城市的‘声脉’需要有人传承,需将老歌演唱理论化、系统化,唱法个性化。”
2014年5月18日,上海东方文化艺术中心,《在灿烂的五月里——方琼从艺30年师生音乐会》在这里举行。方琼率领她的学生们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共同献上一台音乐会。她们用歌声演绎这台音乐会,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串起浓浓的师生情,串起一条辛苦的教学之路和成功的艺术之路。在音乐会上,方琼和她的一些优秀学生共同奉献传统的民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通俗歌曲、军旅歌曲组合、民歌组合等丰富多彩的节目。这些学生中,有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获业余组民族唱法银奖、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获职业组通俗唱法银奖、唯一在两种不同唱法决赛中获大奖的歌手邓容;第十三届青歌赛民族唱法金奖得主、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声乐比赛金奖,金钟奖、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吴娜;第十四届、十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银奖获得者、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唱法银奖获得者王喆;有在音乐、影视、主持等多个领域里大显身手,在“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音超”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个人单项奖“最佳人气偶像奖”的阳光帅气的扎西顿珠;有曾获“新加坡国际华人声乐比赛”民族组金奖、浙江省“青年歌唱家”大赛金奖暨全国金钟奖选拔赛金奖、第三届“韩国·首尔国际华人声乐比赛”民族唱法成人组金奖的金瑶;有在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英雄赞歌》的“红歌天使”王芳以及方瑶、敖长生、李玮鹏、蒋倩茹等一批优秀的学生。
音乐会最后在王喆的《因为有了你》和吴娜的《报答》歌声中请出方琼教授,她演唱了几首精美的艺术歌曲。这是一片用歌声唱出来的春天,一片灿烂的歌唱艺术之花,一片浓浓的师生情之花。
在灿烂的五月里 —— 方琼和她的学生们。2014年5月18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一)
在灿烂的五月里 —— 方琼和她的学生们。2014年5月18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二)
音乐会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也充分展示了方教授十几年来潜心教学结出的丰硕成果。方琼教授说:“我是一名教师,我会经常用这样的音乐会形式向大家汇报,汇报我的教学进步,汇报我的教学成果,用我的努力来报答我的老师对我的教导,报答上海音乐学院对我的培养,报答社会对我的关心,报答所有关心爱护我的人对我的支持。”
2014年5月31日,方琼又一次华丽登场,在广州大剧院举行“海上新梦”音乐会,给广州听众带去那些她心爱的“上海老歌”。
这场音乐会精选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诞生于上海的20余首经典歌曲,其中既有《夜上海》《天涯歌女》《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花样的年华》等流传至今、大家熟悉的曲目,也有《苏州河边》《明月千里寄相思》《五月的风》《香格里拉》《渔光曲》等曾经风行一时的城市民谣,还有《红豆词》《玫瑰三愿》《海燕》等具有很高音乐价值的艺术歌曲。担任音乐会嘉宾的有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小提琴家吕思清、著名歌手常石磊。
音乐会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王勇教授主持,青年指挥家张亮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担任伴奏。方琼用歌声带领观众在音乐会上回味上海老歌的新梦之旅,为了取得更佳的效果,影像制作团队采用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收集了大量老上海历史珍贵影像资料,在音乐会现场设置超大LED高清屏幕,通过场景特效与歌声和音乐的相互交融,形成音画并茂的现场欣赏效果。
珠江边唱起的黄浦江老歌给广州的听众带去了华丽的经典,音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方琼的艺术道路上又添上了一个重要的印记。音乐会后记者采访她的时候,她说:“我会不断地努力,为中国民族声乐、为中国艺术歌曲、为那些永恒的经典奉献自己的努力,因为我热爱音乐,热爱歌唱,热爱我们这个时代”。
是啊,因为她有一颗热爱歌唱艺术的心,有完美的表现力,有执着的事业心,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所以,方琼的艺术道路会一路辛苦、一路成功地延续下去。因为她有很强的责任心,有探索教学的钻研精神,有一批批慕名而来的学生,方琼还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好学生。当我结束采访,走出上海音乐学院大门的时候,我清晰地感觉到一个更美丽的歌唱世界将会更加绚丽地在上音绽放。
(责任编辑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