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相互渗透内驱动力的经济学分析

2015-01-13陈晓红

金融经济 2014年6期
关键词:经济学分析私营企业国有企业

陈晓红

摘要:随着民间资本可适度进入到国家资源型产业中的政策出台,便使得国企与私企二者的融合性成为了热议的话题。二者若真是形成了相互渗透态势,能否内生出驱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呢。对此,首先对二者相互渗透的作用机制和绩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内驱动力形成模式的解构。最后得出应从:深化对内驱动力形成机制的认识、厘清国企与私企之间的股权结构、实现国企与私企之间的制度融合,以及提升第三方对二者渗透的监管度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措施构建。

关键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内驱动力;经济学分析

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导向下,如何打破国有企业内控的低绩效局面,成为了学界和业界所关注的课题。从经济学原理出发可知,增强企业内控绩效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内部治理结构表现为“董事会——经理局——执行层”的相互约束和相互制衡的机制。若仍是按照传统做法,国企的内部治理结构仍无法实现上述效果。因此,建立国企与私企的相互渗透模式,则成为当前已被写进经济政策报告的措施之一。

随着民间资本可适度进入到国家资源型产业中的政策出台,便使得国企与私企二者的融合性成为了热议的话题。且不说二者的经济行为偏好差异,就二者的组织生态来说也存在着明显不同。因此,二者若真是形成了相互渗透态势,能否内生出驱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呢。笔者认为,这仍需要从辩证的视角来考察。

一、二者相互渗透的作用机制和绩效分析

在经济学视域下,二者相互渗透的作用机制和绩效可从以下两大板块中进行分析。

(一)二者相互渗透的作用机制

现代企业之间的渗透一般是在资本市场上完成的,即通过相互购买对方的股票来获得相对等的股权。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企传统经营领域的背景下,可以理解为是通过私企购买国有企业的股票来形成这种渗透结果。然而,在演化经济学视角下又可以发现,单纯依赖于资本之间的融合来进行渗透仍无法确保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基于生物学隐喻下的企业形态可以被看作是有生命体,随着相异个体的有机融合必然会产生排异现象。因此,还须对二者的制度环境中进行调和。可见,二者相互渗透的作用机制包括:

1股权转让机制。关于这一点的实施路径十分清晰,在私企参股的原则下通过向国企融资或购买对方股票来实现二者的渗透。这种作用机制具有工具理性的特征,并不会受到各自组织生态的影响。

2制度调和机制。制度调和的困难应被重视,这不仅是对一方制度环境的改造,也是二者相互认同对方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私企的“重利”和国企的“重人”在形式上具有不相容性,但若是进行完美的结合将形成极好的内驱动力。

(二)二者相互渗透的绩效评价

毫无疑问,中央做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垄断领域,其本身就包含着两层用意:(1)打破国企一股独大的局面,而通过引入制衡机制和竞争机制增强市场活力,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为私企提供“国民待遇”,从而通过增加变革来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就上述两个层面而言,都指向了提升市场绩效的目标。那么如何来评价二者相互渗透的绩效呢。对此,也直接关系到内驱动力的实现效果问题。

结合前面阐述的“作用机制”,这里的绩效评价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开:

1股权转让所产生的绩效。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在企业内部治理中各经济主体将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股权来行使权利。这就意味着,私企在混合所有制国企中的权利大小,直接取决于所拥有的股权大小。因此,二者的股权结构便成为了决定绩效的原因之一。

2制度调和所产生的绩效。提升混合所有制国企的市场绩效,仍依赖于企业员工的努力。为此,在不同组织生态下所孕育的经济管理偏好,又将通过影响员工的行为偏好来决定企业的市场绩效。

二、分析基础上的内驱动力形成模式解构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可知,事物的运动取决于事物内部矛盾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这一视域下来考察内驱动力的形成模式,便取决于二者资本融合、制度融合的辩证关系。

为此,以下便从上述辩证关系中来解构内驱动力的形成模式:

(一)二者资本融合下的内驱动力形成模式

二者资本的融合决定着混合所有制国企的内部治理结构,也直接影响到混合所有制国企的内控绩效。在矛盾运动的哲学观点下,可以从国企的前后内部治理机制的比较中来获得内驱动力的形成模式。

1融合前的内部治理机制。从历史视域下来看待我国国企的发展进路,其在很长时间都是围绕着“放权和收权”来展开的,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央做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决策,才从国企改革的思路从外围走向了内部。当此时国企的现代企业形态更多的体现在形式上,而未能反映在内部制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就出现了当时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局面。

2融合后的内部治理机制。私营企业天然与市场相融合,并能主动利用市场规则来获得经济利益。然而,私企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也时常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从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来看,其不仅含有对社会的责任,也包括对企业员工的责任。因此,随着二者资本之间的融合,首先应能建立起有效的相互制衡机制,并能权衡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可见,这便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内驱动力。

(二)二者制度融合下的内驱动力形成模式

制度经济学视域下的“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包括企业的规章制度,以及基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为圈层的企业文化体系。然而,随着国企的长期发展也在组织中滋生起势力更为强大的非正式制度,如注重人际关系、在员工层面较为突出平均主义式的和谐,以及某些大型国企仍然是办企业与办社会并举。可见,通过将私企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与国企的相调和,且最终形成某种融合态势,将有助于规范混合所有制国企的组织生态。这样一来,便能增强企业的内控绩效。

三、优化内驱动力路径指向的措施构建

需要指出,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垄断型领域仍主要是政策体现,而具体的国企与私企之间如何进行渗透则还缺乏必要的案例参考。因此,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局势下,也可能出现诸如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为此,这里的优化内驱动力路径指向的措施构建,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推演意味。

(一)深化对内驱动力形成机制的认识

从实际出发不难发现,形成国企与私企之间的渗透态势,仍需要以国企为主导来实施。因此,国企管理层应深化对内驱动力形成机制的认识。“内驱动力”的关键词应是“内驱”。这就意味着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并不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政策红利,而是从企业的内部治理中来实现。可见,管理层应重视私企在内部治理中的经验,并能在混合所有制结构下通过行为自律来达成制衡机制。在政府层面,应界定好自己的行为边界,从而避免打破二者渗透中的平衡态势。

(二)厘清国企与私企之间的股权结构

厘清国企与私企之间的股权结构,其意义在上文中已经得到了阐发。由于目前在政策面只是允许私企进入国企的经营范围,而对于如何进入、通过怎样的形式进入仍存在细化的需要。因此,笔者也无法在这里就二者的股权比例进行量化。但这里则可以给出这样一个原则,为了使混合制企业的内驱动力得以实现,应在董事会成员构成、总经理人选上,充分考虑私企的意见。在必然的时候,可以选派私企的高管担任总经理的职务。

(三)实现国企与私企之间的制度融合

国企与私企之间制度融合的难点在于非正式制度之间,而从影响员工行为偏好程度来看,非正式制度具有恒久力。为此,这里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即对于正式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上应引进私企的制度文化,而在非正式制度的融合上应采取存量不变、增量调整的方法。即,针对老员工无须花费精力和物力进行行为纠正,而对于新进员工应着力使他们适应和接受调和后的组织生态环境,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岗位培训。

(四)提升第三方对二者渗透的监管度

为了避免在二者相互渗透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还应提升第三方机构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监管绩效。对此,还需要进行详细论证。

四、实证探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显示,十七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有专家表示,通过多年奋斗,我国民企到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体量,也缘于这种体量变化,民企与国企如何继续融合发展、助推经济升级版的话题排上了议事日程。推进这样的协调发展,顺应时代要求,有益于经济健康发展,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之下,不同的人都能够找到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也由此带来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繁荣稳定。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到现有程度,我认为着力推动国企民企融合发展,是在坚持这一基本制度的同时,对其进行巩固和完善。从目标取向上看,通过国企、民企的协调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有助于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品质。

事实上,在一些竞争性行业中,国企与民企的融合发展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在褚平看来,双方都是这种持续融合的受益者。从民企的角度看,可能受益要更大一些。很多民企的产生和成长,就是在国企产业链和社会供应链上寻找缝隙,多数民企还是中小企业,他们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串并在了大企业(包括国企)的产业链上,以此寻求发展。当然,有一些民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自身也拥有较长的产业链,也带动着众多小企业一同发展。目前,从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认识上看,这种融合是持续、有效的,同时具备较大潜力。

相比国企,民企虽然在近些年积累下了一定的体量,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我国民企整体年龄较轻,其公司治理经验有待积累,水平有待提高,民企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还需明晰。之所以这些年我们鼓励民企上市、走向公众化,就是想通过这一方式促进其公司治理的透明度。现在有些民企老板都不拿工资,他们认为整个企业都是他的,没必要领工资,但作为公众公司,连董事长也是拿薪水的。另外,民企在创新方面也存在问题,或者动力不足,或者能力不强。一度大家都想做大,但事实的情况是,需要有一批中小企业甘于做中做小,做精做专,做成百年老店。

五、小结

本文首先对二者相互渗透的作用机制和绩效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内驱动力形成模式的解构。最后得出应从:深化对内驱动力形成机制的认识、厘清国企与私企之间的股权结构、实现国企与私企之间的制度融合,以及提升第三方对二者渗透的监管度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措施构建。

具体而言,管理层应重视私企在内部治理中的经验,并能在混合所有制结构下通过行为自律来达成制衡机制;应在董事会成员构成、总经理人选上,充分考虑私企的意见;在非正式制度的融合上应采取存量不变、增量调整的方法;应提升第三方机构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监管绩效。

参考文献:

[1] 赵奕凌物流工程项目管理中“激励机制”设计的几点思考[J]武汉: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5)

[2] 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月第3版

[3] 刘晓斌构建以员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N]中国化工报,2011,11

[4] 王守平关于构建企业文化的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0)

猜你喜欢

经济学分析私营企业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动力机制探析
制约中小企业融资因素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法学院哪家最强
私营企业漏缴工会经费现象应引起重视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