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经济学分析
2016-07-08张焱
张焱
摘 要: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得出结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才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没有高素质的应用人才,这个国家或这个地区的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就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重点论述如何有效的开展高职人才培养,从而为国家大批量的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学分析;应用型人才
我们日常所说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通常是指职业技能培训的高阶教育。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要想正常运行是离不开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参与。通常我们把人才划分为四大类: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这四类人才缺哪一种,社会的经济生活都无法正常运转。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大多数人对第一类和第二类人才通常比较重视,虽然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以前开明了许多,但是对第三类和第四类人才的轻视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在本文中,笔者就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重点论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而通过让人们明白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人们对第三类和第四类人才轻视的不良现象。
一、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何为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条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或者在一个地区,产品价值和劳动所创造的财富总量不断地增加,并且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个过程。经济发展主要是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让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而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能够得以正常运行是和自然条件、人力资源、财政资金、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法律政策完善、社会制度规范和人们的传统思想道德理念和文化传承等这些外因与内因分不开的。
(二)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影响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在本文中我们所说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指人力资本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鼻祖就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舒尔茨。他的主要观点是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以不再是传统经济学所说的劳动力数量和物质资本的投入情况,更多的是依靠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受教育水平。舒尔茨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工作的重要贡献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除了在权威期刊相继发表了相关学术观点外,舒尔茨还就20世纪初到5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舒尔茨得出了结论: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大于通过增加劳动力数量和加大物质资源投入所带来的收益量。
在舒尔茨之后也有许多的经济学家涉足了该领域,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的丹尼森、和明塞。但是最终完成人力资本理论从具体的数字描述到抽象的理论概括这一跨度的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贝克。他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两篇著名的学术论文,其中在1964年发表的《人力资本:特别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还被后人称作为经济学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的变革。也正是因为这篇著作使得贝克尔与舒尔茨同样享有人力资本理论学创始人的美称。
进入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进程又有了质的飞跃。以美国的经济学家莫罗和卢卡斯为代表,他们讲数学模型引入到了人力资本理论当中,并且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投资将会产生边际增长效应,并阐述了发达地区经济增长较快的原因是重视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原理的发现和归纳对于社会经济投资方向上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并确立了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影响经济发展的现实依据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通常做的比较成功,在这里我们以德国和日本为例。德国的职业教育被称为德国二战后经济发展得以崛起的秘密武器。日本的高职教育被看做是日本经济产业的柱石。这两个国家的高职教育之所以做的比较成功,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发挥了本国的特色,并且因为这些特色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通过对劳动者进行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使得他们具备较高水平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得他们对先进的劳动技术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大幅度提高。这些因素也决定了德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旦受到了外界提供的物质援助,就会使得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脚步快速前进。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提供的人才支撑,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行业产业化的社会背景,我们国家要想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长足的进步就需要加大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只有具备一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我们才能够把工程师所设计的图纸,科学家所研发的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而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就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通过大力发展高职院校的高等职业教育,我们国家才能够高效的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人才。这样才能够加快转变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的高成本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高效率、低成本的集约型生产模式,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实现。
(二)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提供的继续教育场所,有利于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全面提高区域内的产业素质
在这里,我们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来展开讨论。就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说,我国仍然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与其他城市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是比较成熟的。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珠江三角洲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随着珠江三角洲的生产方式的不断优化以及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那里的许多工人出现了结构性失业的现象:一方面,许多企业岗位空缺,它们缺乏对先进技术应用熟练的技术工人,并且渴望吸纳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失业的这些工人不具备企业先进生产作业所需要的专业素质,从而出现了大量富余工人无法就业的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的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充当工人,这部分农民工的平均综合素质和文化程度比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要高,但是远不如城市的工人,从而造成了很多农民工无法满足企业招聘员工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就可以发挥其积极性的角色。政府和企业可以对高职院校进行拨款来支持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开展,这样高职院校就可以通过吸纳城市中这些富余的农民工,来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可以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资本,为我国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储备大量的人才。
(三)高等职业人才培养为技术革命提供创造基地,有利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通过高职教育,我们国家可以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样才能够有利于科研成果在工业生产中的实际转化,才能够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够保证我国所生产的工业农业产品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
三、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效率的对策性分析
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工作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做的比较好,在这里我们以英国的诺丁汉大学为例,诺丁汉大学重视对高端企业雇佣市场份额的争取。因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理应是高校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高校也是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唯一优势部门。诺丁汉大学在这方面有以下四点做法:
1、学校在联系企业方面,时常通过各种途径与大型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并且让其感受到来自高校指导中心的关注与尊重。学校还时常和一些中介联系,以便掌握更多的雇主资源。
2、在招聘方面,学校一年举办两次比较大的招聘活动,每次招聘活动的企业规模约在50-100家左右,这些企业招聘会有专业性的,有综合性的。受到了广大应届毕业生的普遍好评。企业提供的岗位也比较符合毕业生的满足程度。学校也为已离校的毕业生提供企业招聘与咨询活动,使毕业生得到更多的帮助。
3、学校与企业合作方面,高校经常邀请企业雇主来校听课,以便了解校方培养学生的。学校尊重企业雇主的指导和建议,并努力按照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赶紧培养方案。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研企业的研发项目与计划。通过他们的长期合作,推动学生被雇佣的可能。
4、在企业和学生互动方面,诺丁汉大学经常邀请雇主开设宣讲会,既能更好的宣传了企业的品牌与形象,也能帮助学生增进对企业的认识和个人职业技能的提高。平时,诺丁汉大学还经常从企业中争取2000-3000个兼职,即提高了学生的工作经验,也增进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针对马上步入毕业班的学生,诺丁汉大学还开设了企业面试课程,邀请了各大名企的雇主来对学生进行仿真练习,这样既增进了课程的吸引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面试技巧。
(作者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03).
[2] 刘永滨.对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
[3] 董睿.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3).
[4] 马斌.略论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及其培育[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5] 苗喜荣.加强职业生涯指导,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考试周刊,2009,(05).
[6] 李俊英.人生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J].黄河.黄土.黄种人,2008,(01).
[7] 许亚琼,徐国庆.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教论坛,2009,(21).
[8] 韩睿.在实训课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9,(02).
[9] 张宇杰,曾芳琴.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最重要的素质[J].中国货币市场,2008,(04).
[10] 张红,李国俊.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取向和职业素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01).
[11] 刘远,赵晓兵.职业素养中的人文精神[J].商场现代化,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