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2016-05-20孙瑞
孙瑞
摘 要: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出现,到知名品牌纯牛奶被检测出含有强致癌物,奶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次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引发民众的担忧。文章通过对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现状的分析,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从奶源供需、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博弈、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以及政府监管几个方面揭示了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产生质量安全问题的相应方面提出提高奶制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奶制品;质量安全;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经济学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体健康方面。加之国外一些健康生活经验的传播,人们对于牛奶的消费逐渐呈上升趋势,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国的奶制品行业开始茁壮成长。1998—2003年间奶制品平均每年以33%的增长率递增,到了2010年中国的产奶量已经达到了4亿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奶制品消费现金支出已达到253.6元。2014年。我国的原奶产量3725万吨,同比增长5.5%但是随着奶制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质量安全问题也逐渐被披露出来。
一、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现状
近年来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众多,被新闻媒体所报道出的事件层出不穷,情况堪忧,归结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奶制品中防腐剂残留
在食品行业中通常会添加一种名为苯甲酸的添加剂,这种添加剂为无色、无味片状晶体,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防腐保鲜剂,但是在奶制品中是禁止添加的,因为长期摄入苯甲酸可能导致哮喘、荨麻疹、代谢性酸中毒等一系列不良反应。有些原料奶的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了使奶制品便于长期储存,人为添加或过量添加防腐类有害物质。例如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间,研究人员在广州市场上调查发现,普通奶粉和婴儿奶粉的苯甲酸检出率竟然分别高达87.1%和85.7%。
(二)奶制品掺假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在奶制品行业中几乎是约定俗称的行为,很多企业为了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市场销售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用尽办法。例如2008年三鹿被爆出“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轰动并且牵涉出多家乳制品企业在奶粉中掺假的行为,其中包括一些获得“国家免检”的多家知名企业。
(三)劣质奶粉和过期奶充斥乡镇农村市场
目前在乡镇农村市场中还充斥着大量非正规中小奶制品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劣质奶粉和销售过期产品给消费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与大型企业相比,乡镇小企业由于设备以及技术条件简陋,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很难得到保证。农村的行政监督机构在实际操作中执法力度不够,给了劣质产品以生存空间。
二、我国奶制品产生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一)奶源不足导致供需矛盾加重
在商品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供需关系影响价格的涨落。奶制品的供需矛盾突出表现在奶源的供需矛盾上,在我国,奶源的质量不高,从奶制品的产业链来看,生产环节占整个产业链的75%,加工环节占15%,流通环节占10%,但是三个环节的利润分配却是1:3.5:5.5,我国奶制品行业在奶源方面的建设投入极少。目前,我国奶牛良种数量不足,单产量低,有些地区的奶牛患乳房炎和其他疾病比较多,为了预防和治疗奶牛疾病使用抗生素,因此产生“有抗奶”。
在乳品销售旺季,奶源短缺,奶制品的销售价格往往高于一些平时价格。企业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不惜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降低收购标准,对于一些质量差但是价格低的奶源趋之若鹜,形成恶性竞争。
(二)企业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中的博弈
在追求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博弈中,一些企业往往先看到的是短期利益。作为商品的生产者,企业的道德程度是由自身意识和市场环境所共同决定的,其存在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人,经济人的行为是建立在利己的动机之上的,因此他们对于利益的追逐使用不停歇的。博弈论认为,经济中的博弈各方总是从自身的角度去寻找最优策略。因此现实中市场上很多企业更关注的是短期利益。对于短期利益的追逐使得很多企业放弃了对于自身的内部制约,在不成熟的市场以及政府行为环境中,这样的行为反而能为企业带来很大的额外收益。企业在奶制品中滥用食品添加剂,也许不会被百分之百检测出来,如果没有被监测出的话,企业可以在不受到任何惩罚的情况下从中得到较高的利润,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使得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添加国家禁止的物品。
(三)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1、消费者与企业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房与卖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其中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的信息,而且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个体相较于缺少信息的个体会处于有利地位。
奶制品行业与其他行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它的隐蔽性很强,消费者很难从其外观上获取真实的信息。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如果想要充分了解奶制品的内在品质则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而且搜集信息的成本也较高,因此大多数消费者在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出现以前对其相关知识的获取并没有强烈的欲望。这就为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在不改变商品特征的前提下而添加对人体有害的非食品添加剂。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遭到曝光后,很多奶制品企业对此不以为然,这样的事情在行业内部显然已成为一种“潜规则”,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会将一些信息“垄断”。这样他们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而消费者得到的信息则越来越少,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
2、政府在提供信息方面存在缺陷
目前各个企业对于自身产品信息公开较少,消费者很难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有关奶制品方面的信息,他们通常是通过产品包装对奶制品进行了解。这时就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将奶制品市场的信息对消费者公开以及提高市场配置效率。但是政府监督奶制品市场是需要支付一定成本的,其中包括收集、处理、加工以及传递信息等多方面的成本。另一方面,很多奶制品企业都是当地的税收保障和经济支柱,很多官员的绩效以及升迁都与其息息相关,因此会有一些官员刻意将不利于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公开,试图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加以控制和解决。与此同时政府为了当地的财政收入和自身利益不愿意触及奶制品企业的利益,因此政府会为了维护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而对其信息进行隐瞒或是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实施处罚也是象征性的进行一些罚款或者没收工具等一些无关痛痒的行为,使得处罚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可能导致危害的继续扩大和升级。
(四)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存在外部性
外部性由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共同构成。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外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生产优质产品的正规企业的外部经济和生产劣质产品违规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正规企业的外部经济体现在它们生产了合格的商品并在消费者的长期使用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为消费者传递了安全以及可信赖的信息。违规企业的外部不经济体现在它们的设备比较简陋,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使得消费者对于奶制品产生整体性质疑,减少对该类产品的消费,从而影响正规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违规企业可以享受企业可以享受正规企业多带来的无形收益,而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正规企业却不得不与违规企业一起承担后果。一旦出现上述现象,那市场的价格机制在这个时候无法反映出各自产品的真实价值,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
(五)政府监管内部结构存在缺陷
现阶段我国对于食品质量的监管采取“分段监管”的模式,因此奶制品的生产环节主要由质监部门负责,而流通环节则由工商部门负责。这种监管模式会出现几个部门无法衔接的漏洞,有些环节的监管缺失导致各部门无法协调统一。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曝光之前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有所察觉,在曝光之后各个部门相互推诿拒绝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三、提高奶制品质量安全的建议
(一)加强优质奶源的供给
1、企业要严把奶源质量关
奶源是奶业之源,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三聚氰胺这种化学物质从此将进入奶业重点防范的黑名单,但是三聚氰胺并不是唯一可以达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效果的化工原料,除了三聚氰胺,还会有很多替代品出现。因此要从源头做起,只有将奶源的质量把握好,才能从源头上保证奶制品的质量安全。
2、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确保奶源质量
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奶源基地的宏观指导,针对本地资源和现有基础,各级地方政府要制定整体发展战略规划,进行合理化的生产布局和适度饲养规模的确定,避免竞争中的非理性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其次,政府还应给与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帮助奶源基地扩大发展,例如给与奶农补贴性贷款。最后,政府要协调奶源基地与奶制品加工企业的利益关系,推进奶制品产业化进程。
(二)企业要树立起追求长期利益的价值标准
一个企业如果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然不能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要将眼光放长远,追求可持续的长期利益。奶制品行业竞争激烈,总体来看企业的综合实力普遍不强,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管理,增强企业的内在文化,树立企业外在形象,坚持做到诚信经营和品牌经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
(三)加强信息的传播,避免信息的不对称
1、企业建立网络信息平台,提供针对性服务
现代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乳制品企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企业可以加大技术投资力度,建立完备的网络智能系统和详细的资料数据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让消费者方便的查询到其产品的方方面面。例如伊利公司为每一头奶牛建立了完善的电子档案,完整记录了其从出生到最后淘汰的过程,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共享,使每一位消费者都能方便查询到手中乳制品的内在品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信息闭塞导致的市场失灵。
2、政府要提高信息透明度
政府应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积极从企业方面获取一定量的信息并做好信息的发布工作,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透明及时的传递给消费者。利用合理有效的奖惩措施,对于刻意隐瞒产品质量信息,不及时上报而造成危害的部门和个人应加大惩处力度,相反对于积极采取措施的部门和个人应降低惩处力度,对于主动公开产品信息的企业给与一定的政策优惠奖励。
3、新闻媒体与政府监管部门相互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的传播效应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体的介入有利于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传递,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利用媒体的快速传播优势,对于劣质的产品进行及时有效的披露,为监管部门提供了上下互通的信息通道,加快企业不道德行为的传播速度,加大其失信成本,维护奶制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政府应加强立法监督工作,完善法制体系
法律法规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之一,当一条法律法规不再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时,政府必须对其加以完善。有了明确的法律法规后,违法企业会在经济效益与违法成本之间进行衡量,当违法成本远远大于违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时,他们会放弃违法行为,因此只有加大处罚力度,对于违法违规生产依法严惩,例如注销生产经营资格、增加经济处罚的力度等等,让制售劣质产品的企业无法生存,只有这样才能对其造成威慑作用,从而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安全隐患。(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妮雅,刘晓萌.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经济学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1
[2] 陈晓红.食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失灵及其治理——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08
[3] 刘卫国.我国液态奶市场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