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西南地区土司军事体育研究

2015-01-09李莹李雨衡

军事体育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板鞋土司

李莹,李雨衡

(1.云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2.云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古代西南地区土司军事体育研究

李莹1,李雨衡2

(1.云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2.云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期间,土司统治者为了抗御外敌,保疆守土,维护其世袭统治地位,采取了军事强国的系列策略。大力推崇军事制度起到了安土保境、巩固政权的作用,促进了民族武术、骑射、板鞋竞技、驭象术等土司军事体育项目的发展。

西南边疆;古代;土司军事体育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大约开始于宋、元时期。在土司制度产生、发展的六百多年中,土司治下境内出现过三种形式的战争:第一,土司上层(家族)内部或为争夺统治权、继承权明争暗斗,或为扩充势力范围,争夺领地,从而引发各土司之间旷日持久的构乱仇杀,兵戎相见时有发生。第二,镇压人民反抗土司统治的斗争。据史料记载,酉阳冉氏土官、土司于宋、元、明、清奉命出征镇压农民起义就有22次之多。第三,抗击外夷侵扰。比如应对葡、英、法、缅等国侵入和日军的占领。因而,为了抵御外敌,保疆守土,维护其世袭统治地位,历代土司都效仿他们祖先做法,组建自己的武装部队。土司统治者大力推崇军事制度,在起到安土保境、巩固政权的作用外,同时促进了民族武术、骑射、板鞋竞技、驭象术等土司军事体育项目的发展。

1 民族武术

长期以来,武术是傣、壮、彝、哈尼、佤、布朗、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尤其在西南边疆各民族比较盛行,这与土司制度有很大关系。课题组在查阅古籍史料和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各族土司制度都对本民族的武术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

土司军事制度不断地改进,极大地推动了军事体育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需要,少数民族土司把已有千百年历史的武术作为军事训练、强兵健体的重要内容,在军队中通过习武进行练兵,因此。在充满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的土司社会,军队中练兵习武的活动从未终止过。

在土司时代,各族土司不仅注重以武练兵,且自身喜爱武术。因此,民族武术流传较广,几乎遍及整个西南土司地区。民族武术以种类繁多、技术精湛、影响广泛而著称于世,习拳练武已成为各族人民的日常习惯行为,也成为土司军事体育的符号象征之一。

在土司统治时期,西南是土司军事制度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民族武术在军事训练中倍受土司的重视,设置了严格条令。《德宏土司专辑》记载:土司有霜降练兵的传统。每年霜降节令,调各处兵马、练丁到司治操演,持续三五天[1]129。《思茅地区志》也载土司有霜降操练的传统制度。操演的项目主要是跑马射箭、操弓射箭、打靶。操演仪式隆重,土司身穿公服,头戴簪缨,坐轿入场主持操演。土司从衙门出来时,开中门,明礼炮,执肃静回避、执事牌、銮驾、万名伞、五色旌旗,文武官随行,街道摆设香案。行至演武厅,土司登将台,升旗拜师,鸣炮六声,开始操演。夺红标者,升旗记功,奖发金牌、银牌、绸缎、冒顶;夺得一二名者,奖给银两,名霜降银。操演结束时,土司土官,大摆筵席,贺功表彰[2]。史料中的记载表明土司以武练兵的军事思想及其习武之制,为民族武术的发展沿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 骑射

“骑射”技术指的是骑马和射弩、射箭技术,在土司时代连年争战不断,骑射技术是军事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军事技能。

首先说“射”。射弩、射箭是冷兵器时代的重要军事技能,也是土司统治时期经常训练的项目,而且不受民族和地域的限制[3]。广西历代土司统治者要求士兵射艺出众,在历史上著名的土司瓦氏夫人具有绝佳的射箭本领。据载明代瓦氏夫人要求壮族兵丁每年农闲都要练射,使射弩、射箭成为备战练习的主要项目。《怀远县志》记载瓦氏夫人“先用大弩竹箭,稍近用铁箭,再近用三镖”[4],瓦氏夫人把弩、箭、镖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说明瓦氏夫人自己非常重视练射。

据《华阳国志》记载土司治下的少数民族群众“善用竹,入林射飞无不中”[5]。说明土民射弩(竹弓)技术运用娴熟,百发百中。《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也记载:“壮族的弓弩为一绝,弩与弓的区别在于射击时,弩可以借助于依托,准确性比弓强。”[5]25明《(景泰)云南图经书志》载:“有名栗粟者……常带药箭弓弩,猎取禽兽。”[7]《南诏野史》载:“力些,即栗粟,……尤善弩,每令其妇负小木盾前行,自后射之,中盾而不伤妇。”[8]这是史籍中对土司各族百姓精湛射技的记述和描写。笔者在孟连调研时,孟连土司府的负责人罗卧那介绍说:孟连的土司老爷,在清明时节有举行射箭的传统。在孟连的马散村(今属西盟县)专门有土司练习射箭的场地。马散村曾是专门为土司喂马的村子,因土司每年到马散村射箭,因此马散村还要负责砍竹子,削成竹箭,供土司射箭练习用。土司对射箭如此重视,难怪各少数民族的土司及土民都具有一手好射艺。

然而射艺超群还不足矣,土司武装需到疆外出征作战,长途跋涉,远征军队基本上由骑兵组成。疆外作战要求土司士兵不仅要会射术,还要有精湛的骑马术。必须具有娴熟的在马上“骑射”技巧,才能百战百胜。骑射用于军事训练有特别功效,守关戍边的土司将士把骑射训练作为提高将士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据文献记载,在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少数民族土司地区有着悠久的骑射历史,据明林富《广西通志》载, “而能骑犬,引弓射雉兔”是壮人练习骑射的要求[9]。各土司还在村寨挑选一些能挽弓、射弩、射箭的青年编为自卫队员,防边护国。《德宏土司专辑》载:“勐卯勇士以逸待劳,或张弓射弩或挥刀砍杀。”[1]60描绘的是勐卯(在今属广西瑞丽一带)土司区的士兵作战情形。云南边境土司与缅甸发生战争,由于边境路途遥远,必须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土司士兵,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拿出射弩、放箭、砍杀等本领,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文献记载西南土司地区元明时期出现不少善骑射的土司和将领。如据《酉阳直隶州总志》载(西阳第八代土司、后被授为西阳知州的冉万友)“性刚毅”,“善骑射”“有谋略”[10]。明末著名土司女将秦良玉,史书载:“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11]以上史料都说明土司地区的军事骑射训练历史悠久,而且土司将领及少数民族群众骑射技艺都相当精湛。

骑射训练对土司士兵的军事训练有特殊意义,对提高士兵素质与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受到重视。它在土司反抗外国侵略者、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3 板鞋竞速

古代壮人喜穿木屐,即板鞋。徐霞客在《粤西游记》中记载:“男子着木屐,木片为底,端绊皮二条,交于巨趾间……”[6]164在广西土司地区有一种练兵良方,是由木屐制作而形成的三人板鞋。土司士兵脚穿板鞋能提高战术素养,且能够保证较强的集体作战能力,实战中既能够做到灵活进退,又能够做到前、中、后密切配合。板鞋运动起源、发展与土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关于板鞋竞速的起源发展,文献考证有3种说法:

韦晓康《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认为述广西壮族女土司——瓦氏夫人发明了三人板鞋:“板鞋运动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60余年的历史。瓦氏夫人是广西土司的女总兵,她聪慧好学,练就一身好武艺,具有爱国思想和军事才干,嘉靖年间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带,兵部尚书张经想到广西河池地区的瓦氏夫人有胆略、有威望,便授予她‘土司参将总兵’头衔,命她率兵赴沿海抗倭。瓦氏夫人认为若有士兵分心,精神不集中,便会影响集体作战,为了让士兵团结一心,默契配合,就以板鞋作为赴江浙抗倭的一种‘秘密武器’。她规定每双板鞋限三人穿,每人之脚都要求用绳系于板鞋上,在板鞋上一起跑步,一起练武。一是防备亻良兵逃跑,二是为了步调一致,长期如此训练, 士兵之间的团结以及协作能力及军事素质大大提高。在战场上大败倭寇,为壮乡人民立了大功。”[6]据说在广西花山壁画中,有古代壮族士兵穿着板鞋练兵的描绘,一个个身强体壮,精神饱满,正在等待出征,真实地记录了三人板鞋在军事上的作用。

据《南丹县志·体育志》整理: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那地、南丹、东兰、田州(今田阳)、归顺(今靖西)等5州亻良兵集结赴浙江抗倭,土司罗武杰见来自各州的将士军纪松懈,为了严明军纪,提高战斗力,他组织将士进行缚腿赛跑训练,使全军将士同心协力,团结一致。这也说明板鞋运动起源于军事。清咸丰年间,罗氏13世孙罗腾皋接任那地土司后,把人缚腿赛跑改为3人穿板鞋比赛,增添了比赛的趣味性和民间乡土特色,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板鞋运动逐渐与红水河一带的民间故事相结合,传说为了抗击倭寇,是蚂拐神(壮族始祖“布洛陀”)为壮族人民带来了板鞋,“蚂拐神”喜欢看人们穿板鞋为他表演,在此板鞋运动被附上了宗教神话色彩,从此板鞋运动盛行并流传至今[12]。

杨海晨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与传承研究》一文中提到:“(据吾隘镇、那地村文化站工作人员和村民录音整理)壮族板鞋运动发源于南丹那地一带,又名三人穿板鞋”。板鞋最初并不是用木板做成的,也不叫板鞋,而是以长丈余的宽竹片为材料,对折夹绑在二至三人的脚上,叫做木枷锁,是明清时期当地土司用以束缚奴隶的刑具。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那地州事罗武杰领兵赴江浙抗击倭寇,其练兵方法便是采用了木枷锁来训练亻良兵,这就是当地盛传“三人穿板鞋”的起源。那地村拉潭屯的山顶有石碑4块,均为明万历年间刻制。石碑记载有罗武杰领兵赴江浙抗倭的事迹。另有一座叫“回音壁”的崖壁上有一幅岩画为3个人的脚连在一长条的板状物上,与传说中的木枷锁极为相似[13]。

根据以上传说及历史痕迹来看,基本上可以认定板鞋运动萌发于那地土司区,在明朝嘉靖年间的土司抗倭军营中发展起来的。广西那地土司头领发明了板鞋运动,板鞋运动在土司军事训练中能助军队练兵,起到严明纪律、技击制敌等作用,必然受到土司统治阶层的重视。

4 驭象术

“象术”相当于现今的马术运动。元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被封建土司统治,在六百多年的统治时间里,傣族土司通过常年不断的训练,使士兵掌握熟练的驾驭战象,利用战象体积庞大,冲撞蛮横的优势,使其成为沙场杀敌的利器。可见,象术运动萌发于土司军事战争。

据《史记·大宛列传》载:“昆明之属无君长,……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14]古时“滇越”地区盛产大象,当地人将大象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及战争装备力量。到元明清,乘象、役象、驯象成为西南土司区一种普遍的日常活动,也是主要的生产、交通、战争工具。傣族土司统治者就因地制宜,在象群聚集地设战象训练基地,在府衙中专设象官“布闷掌”对大象进行管理训练,还设有“驯象劳役寨”作为杂事奴役供象官差遣。经过象官严格训练出来的大象,虽然体态笨重,但聪明智慧,威猛善战,成为土司军队获胜的杀手锏。

关于土司时代大象作战的记载,史书不绝。《明史·云南土司传》“景东”条载: “景东土司役象,除用以进贡外,主要驯以作战,每出兵,常以象阵对敌。”又载:“陶景东部,皆种,性纯朴,习弩射,以象战。天启间,景东土司的象队,曾受到明朝调遣,前往贵州平定水西土司。”“15世纪,明朝与麓川地方政权之战,麓川每用象攻。”[11]可见,大象勇猛强悍,在战场上被当作强劲的进攻武器,象队拼搏疆场,助勇士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傣族村社会文化研究》载:“麓川以象阵与明军战斗的情况,麓川行军,多以象为雄势,战则傅身象上。”[15]《娜允傣王秘史》描绘当时土司排兵布阵,“象居前,次挨牌、长枪、次匾刀、次鸟铳”[16]177。意为战象在前,掩护手持盾牌、刀枪、鸟铳的步骑兵,充分发挥其冲撞的作用,以战象撞开敌营的大门,继而以步骑兵消灭其有生力量。“蛮兵”的骁勇善战和战象的所向披靡,使“象军”成为古时土司士兵心中的战神。土司军事制度设置中对象兵的区别对待,表明当时象军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另有文献载:“明清之际,土司兵的装备主要是梭镖、大刀、弓,还有象兵,驯象是冲锋陷阵最有力的工具。”[17]清朝光绪年间遮放土司多椿在位时,奉命征讨龙陵,善于以象术进攻。将凶猛暴躁大象驱入敌阵,箭矢不能穿透象皮,战象横冲直撞,用鼻子将敌人卷起抛到空中,用脚将敌人踩成肉泥,大获全胜。在《娜允傣王秘史》中还记载:明朝初年,明将沐英征云南,孟连土司思伦法恼羞成怒,增兵三十万,战象百余头,由景东转而进攻威楚。沐英选派精兵五千,亲往迎敌,两军于定边遭遇,明军用火枪火箭,破了不可一世的象阵,思军惨败而退[16]61。以上都为土司地区关于象战的记载,可见象术是傣族土兵独特的作战技能,养象、驯象、驭象成为土司统治者颇为关注的军政大事。

大象在土司地区被充分运用于军事战争中,象术成为土司战争时期必不可少军事技能。但这项技术也受地域限制,大象生长在亚热带,栖息于物种水源都较丰盛的地区,在盛产大象的地方才能把大象当坐骑或战争武器,在大象物种稀缺之地,很难寻见战象出征的场景。随着土司制度彻底瓦解,利用大象作战已经成为历史。

5 结语

土司统治期间,土司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军事斗争频繁。土司统治者为抗击边患、保家卫国、巩固政权,十分重视军事训练。军事体育为土司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完善的土司军事制度又反过来促进了民族武术、骑射、板鞋竞速、驭象术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客观上也促进了土司军事体育的发展和完善。

[1] 德宏州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德宏土司专辑[M].德宏:德宏州民族出版社,1997.

[2] 思茅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思茅地区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30.

[3] 中国历代体育史话丛书编委. 中国历代体育史话[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38.

[4] 易之勤.怀远县志[M]. 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0:717.

[5]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O]. 嘉庆十八年(1813年)题襟馆本·成都志古堂藏.

[6] 韦晓康.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7] [明]陈文.(景泰)云南图经志书[O]. 景泰六年(1455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8] [明]杨升庵.南诏野史[O]. 两江总督采进本.

[9] 林富,黄佐.广西通志[M].山东: 齐鲁书社影印,1997:34.

[10] 冶世瀛,冉崇.酉阳直隶州总志[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24.

[11] [清]张廷玉.明史[O].中华书局标点本.

[12] 南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丹县志[M].南宁 :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13] ]杨海晨,沈柳红,赵芳,等. 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与传承研究——以广西南丹那地村板鞋运动为个案[J]. 体育科学,2010,30(12):34—41,75.

[14] [西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标点本.

[15] 曹成章.傣族村社会文化研究[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32.

[16] 召罕嫩. 娜允傣王秘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177.

[19] 龚荫.中国土司制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634.

Ancient Military Sports on Headmen System of Southwest Region

LI Ying1,LI Yuhe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650031;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31, China)

During the chieftain system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 in order to resist foreign enemy, defend territory, maintain its hereditary rule status, the rulers took series military power strategy. Advocating the military system played an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soil and environment,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regime, but also in promoting the rulers′ military sports development such as national martial arts, horsemanship and archery,athletics, operation of shoes.

southwest borderland of China; ancient times;the military sports on headmen system

16711300(2015)010019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土司体育文化研究”(13XTY008)

20141205

李莹(1982—),女,云南梁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G812.9

A

猜你喜欢

板鞋土司
少数民族板鞋竞速运动在小学推广的价值研究
板鞋竞速技术要点探析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板鞋竞速技术要点探析
明代中后期酉阳土司与永顺土司关系研究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板鞋竞速项目体能训练的发展探讨
休闲板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