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创新壮文化,打造个性“文化南宁”

2015-01-08唐淑欣

企业导报 2014年23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唐淑欣

摘  要:壮族文化是南宁城市文化的“根”。挖掘、研究、发展壮族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壮文化,让“文化南宁”根须肥壮,个性鲜明,为南宁经济的持续大发展,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壮族文化;文化南宁;传承创新;个性鲜明

一、“文化南宁”应具鲜明的壮族文化特色

特色是城市文化的生命魅力,一个城市,没有个性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就缺乏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南宁独特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呢?南宁市先后获得“中国绿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举办地”等殊荣。但稍作分析便会明白,前两个称号在时空上的影响毕竟有限。一是“绿城”打造的难度并不太大,二是环境优美的城市在中国并不稀罕。河南郑州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获得“绿都”称号,贵阳市于2005年初被国家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举办地”则是政府根据一定的地理条件和内外关系以及经济发展态势而给予的,“全国卫生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等这些称号显得有些泛,文化内涵不足,构不成南宁市鲜明个性特征,唯有壮族文化特征是最具代表性,不为其他城市容易具备的。这主要是因为:

(一)壮族人口比例高。根据《南宁市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南宁的壮族人口 339.04万人,占南宁总人口的 50.9%,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二)行政地位特殊。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应该打的什么特色才能够吸引世人目光?最佳答案当然是壮族的土著世居民族特色。首府这一地位是南宁市独有的,南宁应该成为壮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区。

(三)民族特色鲜明。语言和风俗是民族的重要标志,壮语是广西流传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南宁市不仅县区广大农村壮族居民仍操壮语,尤其是市郊各乡镇集市和县城壮族居民现在仍然操壮话。市郊和各县壮族的各种风俗习惯仍保留得比较完好。壮族群众有较强的民族文化心理。

(四)壮族历史文化深厚。据研究,南宁市是壮族的发源地之一,是壮族文化的中心。大量考古文化遗址证实:1、南宁是个古人类文化遗址。在南宁市及其周边地区广泛分布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遗址,壮族是南宁一个有悠久历史土著民族。2、南宁邕江两岸大量贝丘遗址,隐藏着南宁万年历史。以南宁市郊为中心沿邕江往下延伸到邕宁、横县及其上游的左右江河旁台地上发掘有大量的贝丘遗址。从遗址出土的文物考证,早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南宁已出现了原始农业。3、南宁市及周边地域是铜鼓出土较多的地区之一,铜鼓文化是古代壮族最为灿烂的文化。4、南宁的壮语地名文化分布最密集。地名是民族语言,也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壮族地名仅以“那”地名为例,以“那”(壮话即水田)字命名为地名几乎遍布东南亚地区,其中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密度最大,在广西又以南宁分布最密集。“那”地名是伴随稻作农业的出现而出现的,是稻作文明的产物和标志。南宁盆地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壮族先民是最先发明农业,最先栽培水稻的民族之一。

(五) 与同根同源的东盟各国毗邻。在2011年召开的布罗陀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和泰国、老挝、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的专家一致认同壮族和东南亚多个民族同源。泰国的泰人、缅甸的掸人、老挝的老人、越南的岱侬人以及印度的阿含人,共约9000万人口,与壮族是“同根生的民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而言,是实现繁荣、民族复兴的千载良机,广西与东盟有民族同源,文化相近,地域毗邻的天然条件,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址永久落户南宁,为以壮文化为纽带,加深同东南亚各国各民族文化联结沟通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南宁独具竞争力、实力和活力、能够“把南宁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和文化交流枢纽”的核心就是壮族文化。壮族文化中心地也是支撑南宁作为争创国家文化名城的重要软实力。建设“文化南宁”应着力突出壮文化特色。把南宁市打造成具有鲜明壮族特色的城市。

二、传承创新壮文化,打造个性文化南宁,提升文化南宁魅力

壮族是个拥有上千万人口,在中国是居汉族之后的第二大民族。在漫长的生存和演变过程中,壮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建设文化南宁的“根”。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由于严重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文化歧视,壮族人民抬不起头,不敢承认自己是壮人,只说是“讲壮话的汉人”。壮族文化的诸多亮点,有的被民族文化歧视的历史恶浪所湮灭,有的几近被湮灭,严重损害了壮文化,致使壮族的丰富瑰丽的文化至今不能为人全面了解。解放后,民族和民族文化平等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人们还不太了解壮族文化的丰富和绚丽多彩,壮族文化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文化资源消失日趋加剧,壮族一些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发展壮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要求,创新壮文化,让南宁文化成为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兼备、瑰丽多彩的文化,提升南宁的魅力和竞争力。近年来,为了构建开放南宁、和谐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推动南宁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打造“文化南宁”战略思路。在《南宁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更进一步提出了深入实施“文化立城”“文化建城”“文化强城”战略,文化南宁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文化发展目标。政府对文化建设空前重视,为挖掘、传承和创新壮族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创新壮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南宁,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挖掘开发壮族文化资源, 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久远的历史沉淀了缤纷灿烂的壮族文化,壮民族的山歌名扬天下;民间故事、传说神话、民瑶优美动听;壮剧、邕剧富有民族特色;壮锦图案别致纹样精美色彩绚丽;传统节日里人们抛绣球、跳板鞋、抢花炮以及踩风车别有一番情趣;民间舞蹈如狮子舞、春牛舞、琶剧、师公戏、八音表演等风情浓郁;含义深刻、取材于壮族生活的《百鸟衣》、《刘三姐》、《歌王》等作品有较大影响,这些珍贵的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为建设文化南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在南宁城市文化建设中, 一定要把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的历史魂魄予以善待和保护。重点挖掘和保护好如顶蛳山贝丘遗址、大明山龙母文化遗址、大龙潭大石铲遗址、昆仑关战争遗址、孔庙以及与“老南宁”历史有关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等一批物质文化遗产, 重点扶持武鸣壮族歌圩生态保护区、良庆香火龙生态保护区、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生态保护区、宾阳炮龙节生态保护区、邕宁抢花炮生态保护区等国家或自治区级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使之发扬光大,彰显南宁特有的历史文化个性。同时,要特别注意在传承中创新,把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力变为城市发展的文化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挖掘保护壮文化特色的同时, 赋予这些文化以新的、现实的、市场的、文化产业的功能, 用全新的视野和科学的方法去整合和经营好这些特色文化资源,致力于文化形式和载体的创新, 做大做强历史文化产业链, 形成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的良性互动。发挥民族文化遗产“树形象、带产业、兴城镇、富百姓”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示南宁的文化魅力与文化创新力。

(二)打造壮族文化品牌,推出文化精品,提升南宁的吸引力、影响力。  文化的魅力在于特色,文化的影响在于品牌。20 世纪70 年代的刘三姐歌剧热, 使壮族的山歌得到弘扬、升华和创新, 使之成为在世界上普遍受到欢迎的优秀文化。上世纪90 年以来, 南宁市创办了壮族“三月三”歌节, 如今已发展成了国际民歌艺术节, 连续几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每一届都成为空前的盛会和脍炙人口的文化大餐, 既丰富了民歌艺术节的内涵, 又探索出了“文化搭台, 经贸唱戏”的新形式。如今, 民歌艺术节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国内六大文化节之一。然而, 文化品牌不是自然生成的, 它有赖于文化精品战略的实施。比如南宁民歌艺术节大胆创新,大力挖掘和全新包装民歌, 在保持文化的“原创性”上下功夫,接连推出了那坡黑衣壮、龙州天琴女子弹唱、平果嘹歌队、马山三声部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节目, 既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为壮族民歌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正是因为实施了文化精品战略, 文化南宁的个性品位有了明显提升, 城市文化影响力也不断增强。2000年, 南宁市组织创作的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荣获中国舞蹈艺术最高荣誉“金荷花”奖。该剧先后两次进京演出, 受到国家领导人、文艺界人士和广大观众的盛赞, 被誉为目前中国最好的舞剧之一。此外,大型壮族舞剧《百鸟衣》、大型粤剧《海棠亭》、民族歌舞秀《绣球飞》等一批艺术精品的推出,大大提高了南宁的对外知名度,正是承载着南宁名字的这些优秀作品, 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了南宁。

当然,城市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群众的参与。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大力发展富有南宁特色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民歌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扶持以壮民族为主体的民族民间文化, 进一步发展“一地一品”, 打造“一地一节”, 如横县的“茉莉花节”、武鸣的“三月三”、隆安那文化节、马山黑山羊节、上林的民间民俗艺术节、宾阳的“炮龙节”等地方文化名片, 创造更多的文化亮点。要以建设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平台为契机,以壮文化为载体,加强对外特别是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南宁文化走向东盟乃至世界。

(三) 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景观 ,丰富南宁城市文化底蕴。南宁不仅是中国唯一的壮族首府城市, 也是世界唯一的以壮族为主体的大都市。壮都风情是南宁的专利特色。但是,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壮都的壮族特色“稍逊风骚”,并不十分鲜明,这是历史给南宁留下的遗憾。城市建筑文化最能直接地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作为壮都的南宁,如今表面上现代、豪华的民族大道、凤岭区的建筑,骨子里有多少文化意蕴?大街小巷树立起来的大都是火柴盒建筑,较少看到壮族元素,这与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首府的地位极不相称,也与南宁城市发展应坚持的方向不相符。在南宁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南宁的城市规划建设要以独特的壮族文化为特色,以丰富文化内涵为重点,把壮乡首府总体形象渗透到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旅游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贸、文化与生态的结合和相得益彰。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再现独特的民族风情。一、精雕细琢, 构筑一流的城市环境文化。大到建筑群体、广场、公园、雕塑、街道,小到路标、广告牌、路灯、街名能够表现出民族文化元素,使得壮文化能从建筑风格上得到体现。二、建设一批标志性工程,抓好以广西文化产业城、广西体育产业城、“三馆三街”(广西规划馆、广西美术馆、广西铜鼓博物馆,金融街、文化街、民族风情街)为重点的五象新区相关文体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南宁博物馆、南宁市民族艺术基地、广西文化艺术中心等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三、建设若干民族风情街或民族风情园。把民族特色的餐饮、建筑、歌舞饮食、旅游商品相结合,通过这些窗口向世人展现壮乡民俗风情文化,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把“南国壮都”打造成民族文化旅游名城。

参考文献:

[1] 《南宁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2] 南宁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提案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融通道侗文化传承创新创客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基于智慧城市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路径研究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路径选择阐微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创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舞蹈艺术素质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