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城市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路径研究
2016-10-28李林杨海越
李林 杨海越
摘要: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文明演变汇集而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具有极其重要的传承价值。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思维、智能技术、智慧应用、文化产业以及城市形象塑造是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之间良性互动、和谐共赢的重要路径,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智慧城市;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8-0140-05
智慧城市之名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信息城市概念的提出,2009年金融危机背景下IBM公司率先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之后我国才逐步兴起智慧城市建设和相关研究。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信息化城市的高级形态,其核心是将数字信息技术、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技术融入城市管理和人们的生活。智慧城市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可促进城市资源的高度聚合,是解决城市问题、推动城市演进、彰显城市特色、繁荣城市文化、和谐市民生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智慧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成为全球城市建设的热点。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诸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等,为当代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精神来源。在推动我国民族融合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实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与传统文化问题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的城镇化必须记得住乡愁。《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被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
1.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先贤哲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其文明成果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城市的无形资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天”、“人”关系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文性和谐性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对于现代城市发展管理具有启示意义。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应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政以德”的传统思想,融人政府施政理念,树立城市工作者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人口素质的提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与人为善”、“刚健自强”的优秀品格规范市民行为,促进人与人的和谐,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社会和谐状态。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实现城市建设与传统文化发展相一致的人口观、自然观、发展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有利于提升市民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中“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等优秀的价值观念,“尊师重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道德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行为准则等,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有利于增强人民的文化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市民文化素养,是和谐、绿色、人文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证。
2.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选择
城市软实力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城市文化影响力、政治吸引力、市民凝聚力以及城市形象亲和力的综合表现。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发展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通过对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整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补充、拓展、完善其文化内涵,整合出能够继往开来的城市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城市软实力提升的重要选择,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外延,营造城市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有利于增强城市各阶层、各群体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以传统文化为灵感来源,塑造具有高辨识度和感召力的城市形象、城市品牌。能够树立城市的文化形象,增强城市的亲和力,有效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教育认知和精神塑造功能,其强大的辐射力和渗透力使其不仅能以精神力量塑造当代城市形象,更能以物质的力量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新兴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传统文化为内容来源,通过文化创新和创意应用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旅游、动漫创作、广告设计、节庆活动等产业形式,将“文化”与“经济”相链接,使得传统文化内涵得到丰富和传承的同时,提升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即通过文化资源、文化价值和经济手段的良性互动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经济创造力。
二、智慧城市建设中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城市的灵魂。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其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基本特征是实现信息时代全面感知、互联互通、融合共享、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通过智慧理念的更新、智能技术的发展、智慧产业的培育、智慧形象的打造,促使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的高度集聚和重新配置,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手段的增加、方式的调整和传播效率的提升,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当前以技术为导向,呈现出急功近利、文化缺失突出的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使得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条件和空间都面临巨大挑战。
1.智慧城市建设中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发展机遇
智慧城市建设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方式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数字化的普及、数据存储质和量的升级、空间信息技术的精准化、大数据技术的有效预测等高新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领域,在这些科技发展中所形成的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念,赋予了传统文化崭新的科学特性,同时也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新技术的应用为传统文化原真性保护创造了条件,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的结合,成为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为文化遗产教育、传播、产业开发带来诸多变革。例如当前发展比较成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就是通过数字、空间信息、遥感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视频、语音、图片等更加直观的形式进行数字再现和存储,使得部分濒危非遗能够以“永生”的方式留下文化记忆。
智慧城市建设中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革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速度。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2015年中国网民数量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相关调查显示,71.2%的中国网民会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互联网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关键渠道。这首先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出现、社交媒体的集聚,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实现了文化的秒传。当前处于社交媒介浪潮的各种微博、微信等传播载体,加上专业APP的普及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线上阵地。内容生产商通过对公众号的运营,传递传统文化知识,聚集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成为传统文化活动和交流的平台,使传统文化以更加自然的方式更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更广泛地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促进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和价值共享。
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传统文化价值的全面提升和合理转化。智慧产业的壮大、智慧应用的推进、城市智慧形象的塑造和智慧理念的普及,为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和转化提供了重要支撑。首先,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将传统文化内涵融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体系的建设,建立智能化的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传统文化价值的提升和社会价值的呈现。以智慧博物馆建设为例,作为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播展示载体,升级传统的文物静止展示方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产生交互体验效果,实现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的文化传播,使得参观者能够更加真切地了解并接受传统文化,从而获取其文化价值。其次,以新兴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智慧产业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为传统文化的应用性传承创造了条件。我们要提升创意创造能力,加强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高度聚合,更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文化产品生产方式,强化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转变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打造具有高度社会认知的文化品牌,形成持久的市场竞争力,这为城市传统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元化表达和经济价值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智慧城市建设中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文化缺失现象突出。智慧城市建设过度强调技术提升忽视了文化建设,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在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处处充斥着“技术主导论”,顶层设计和规划中缺少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促使城市各个领域都成为技术的“试验场”,文化产品的开发、文化产业的发展都过度强调技术应用来实现其产品的快速复制和价值实现,忽视了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关注和应用,使得传统文化在市场化进程中被边缘化。失去更多传承和创新机会。在学术领域,智慧城市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出现著作百余本,以“智慧城市”为主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总库进行论文精确检索,2009、2010年分别为23篇和96篇,2011年增至394篇,研究成果成倍增长,到2013年已剧增至1762篇,2014到2016年近3年的论文数量为6065篇,智慧城市已然成为研究热点。总体看,研究内容已形成以“技术论”为主导、较完整的研究体系,成果颇丰,但显然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文化问题尚未引起重视,在知网上述检索结果中继续以“文化”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显示仅有不足10篇的文章涉及了智慧城市建设与文化研究,这与研究总量,尤其是与智慧城市技术的研究相比,呈现严重不足。可见,智慧城市研究领域文化缺失严重,智慧城市建设下文化相关问题尚未引起社会的重视,更缺乏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应该给予的关注,这无疑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不利因素。另外,在科学技术发展中过度强调工具属性。忽视了社会属性,加上对文化价值的长期忽视,出现科技异化现象,这种科技利益的驱使,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文化生存空间面临威胁。随着高新技术的进步,各种APP、新媒体和“微现象”等新生事物充斥着城市生活,“线上”快捷、程序化的生活方式,给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选择,这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多样性使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自身的创新速度不能同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相匹配,加上当前部分城市传统文化被过度商业化,例如大量的城市遗迹,不少古街古巷被改造为商业空间,使得传统文化大量遗失,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威胁,消费需求也日趋下降。同时,智慧城市带来的高度互联化,城市的高度开放和包容,使外来文化肆意入侵传统文化,比如当前圣诞节、情人节这类西方节日似乎比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更能吸引社会关注,这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和竞争。
三、智慧城市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路径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要应对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智慧城市背景下,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互联共享”使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紧密联系,移动互联网的泛在化更促使智慧城市和传统文化必须以互联网的跨界、平台、创新、创意思维为引领,通过把握智慧城市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即技术、产业、事业、形象等要素,形成以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以传统文化内涵引领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良性互动、和谐共赢。
1.以互联网思维引领,更新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理念
随互联网出现和发展而爆发的互联网思维更加注重人的价值,其本质是互联共享,基本要义是个性化的用户思维、生态的平台思维、跨界的融合思维、创新创意的革命思维,逐步渗透到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广大群众获得、接受、享有、参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式、渠道、载体正在发生迅速变化。互联网思维是当前理念更新、产业转型、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式。将互联网的主动、互联、共享精神应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通过积极宣传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促使政府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引导者,市民和企业成为自发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变以往的被动传承为主动参与,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政府的施政理念,市民价值观的树立和企业行为导向之中,使这些传统文化日渐生活化、大众化,为其创造更加肥沃的生存土壤。
坚持“平台为王”与“内容为王”相结合,强化多方共享平台的搭建,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等各不同主体建设传统文化共享平台,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强化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和创新应用,构建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信息通衢”,让每个人平等享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权利,形成传统文化内涵挖掘、解读,产品生产、消费和传播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圈,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全民共建共享;如中国古玩交易平台,定期发布拍卖会信息、文物展览信息,是相关文物爱好者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同时,以互联网跨界融合思维调整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积极推进“文化+”模式。拓宽传统文化的应用范围,倡导社会自觉承担起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责任,使传统文化最终成为大众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新生。
2.以智能技术驱动。推进传统文化的多元表达
智能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传统文化数字化表达的基础支撑。以智能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从本质上来说,是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过程,即通过传统文化和智能技术的内容创新,以技术集成和文化成果转化为途径,实现“文化的科技化”,促进传统文化在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内容集成制作、新媒体内容资源管理与搜索、基于融合网络的文化传播与终端展示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进一步实现“科技的人文化、人道化,把科技完全建立在人的基础上,以克服科技与人背离、无视人的状态,以人为本,始终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进行,真正成为人的科技”②。
具体来说,是要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大数据技术、云存储、互联网等智能技术的应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再现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同时,打破以往“碎片式”的呈现方式,丰富传统文化以影像、图片等多元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增强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便是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数字记录、云端存储、在线展演等形式详细记载非遗的具体内容和发展情况,在实现非遗文化传播和普及的同时,唤醒人们的传承与创新意识,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非遗,关注传统文化对生活的重要意义,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性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
3.以智慧应用为支点。实现传统文化的全民共建共享
智慧应用是智慧城市实践的重要方面,包括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管理、智慧APP等内容,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在此过程中,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理应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和理论力成为智慧应用开发和建设中的“智慧”源泉,使传统文化以更加亲民便民的方式融人人们的生活,融人城市化的现代文明,使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形成了解、理解、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意识或习惯,推动传统文化向城市大众文化转变。例如,通过服务型智慧政务的建立,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强化政府向公众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树立正确思想意识,保证主流思想阵地的窗口功能;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在社区规划、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共享等先进理念同市民需求导向相联系,促进传统文化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引导市民参与社区建设,使全民共享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成果;同时,在数字景区、数字交通、数字医疗、数字博物馆等智慧APP的开发和使用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APP内容制作的文化内涵体现,以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推广,引导全民参与,在提供便利的同时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4.以文化产业推动。加快传统文化的市场化进程
文化产业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产业载体。智慧城市建设下的文化产业更加强调人在产业活动中的创造力,强调智慧本身的市场价值。应优先发展数字内容文化产业和新兴互联网文化产业,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渠道,充分整合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数字动漫、数字影视、互动娱乐、数字出版等数字文化产业和包括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培训、网络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新兴互联网文化产业,同时应更加注重和强调“内容为王”的产品理念,打造充满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文化精品,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购买欲,达到刺激消费需求,繁荣文化市场的效果。以数字动漫产业为例,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大型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以《西游记》为制作蓝本,堪称经典,是中国动画的原典之作,2011年将《大闹天宫》以3D的形式搬上银幕,掀起了西游动漫的热潮,2015年国产动漫《大圣归来》取得了突出的业绩,这既是数字动漫技术在传统文化中的成功运用,也是对传统文化内涵解读和对现代消费心理精准把握的成果。
坚持品牌化发展路线,将城市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品牌打造的坚实基础,在创新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感知度,以品牌联动效应实现其在这一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依托数字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现代舞台演艺产业,也发展较快。例如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少林的“禅宗大典”,泰山的“封禅大典”等以美轮美奂的表现力,将传统文化贯穿于表演及舞台设计,成为当地的旅游产品品牌,使游客流连忘返,强化了文化传播力和社会感知度。
5.以城市形象塑造为手段。强化传统文化的社会感知
良好的城市形象是提升智慧城市认知、传播城市智慧的重要途径。凯文·林奇在其《城市意象》一书中指出,“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和感知,即“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城市形象作为城市发展的“符号化”表达,其所凝聚的是城市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具有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城市形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城市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智慧城市品质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合理运用新一代智慧技术,系统梳理和总结城市传统文化资源,推进其传承的生态化发展。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梳理和提炼是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一过程,加深加强人们对城市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精确提炼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内核和精神象征,推进传统文化保护及传承创新机制的建立,优化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再生土壤,使城市传统文化潜能得到有效、可持续的发挥,形成城市传统文化发展的生态化体系。
城市形象的塑造,要以传统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形象理念识别,以传统文化丰富形态强化城市形象视觉识别,以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指导城市形象行为应用。使得传统文化以合理的方式融人到城市形象的全面塑造之中,强化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其内涵不断丰富,社会价值不断得到提升,从而在强化城市识别、形象传播的同时,有效加强市民及外界对当地传统文化的社会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