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性障碍分析
2014-12-31邓菲王新虎李雪琴
邓菲+++王新虎++李雪琴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确保我国经济快速稳步增长,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但是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制度性障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文指出了阻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重要因素,分别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不健全的制度政策和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并结合社会整体状况,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制度、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建立和完善高效的可持续发展制度等三点可行性措施,从建立和完善经济发展的制度方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顺利转型。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 制度性障碍 解决方法
经济发展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意味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去几年我国的发展主要采用的是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经济发展要与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提高质量和效益是今后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科学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建设中所坚持的方向。然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制度性障碍。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性障碍
(一)政府主导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各级政府却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处于主导地位,直接干预地区经济发展,抑制了市场主体的成长,市场化程度低,经济相对落后。政府国有经济占据市场经济结构的绝大部分,在国有经济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政府作为企业最后的批审人,还直接控制着各类企业的投资和重大事项的决策,政府通过国有控股的权利,参与到资源的配置。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政府过分地干涉市场经济的自由市场,甚至偏离市场经济的规则,搞“门面工程”,导致地区市场机制比较落后,市场化发展较为缓慢。
(二)不健全的制度政策
节能减排是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是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目标的关键。社会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中,节能减排的考核权重最少占到20%,可见节能减排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政府没有落实其监督的职能,企业未能按照法规的要求,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的有效性举措。
财产权制度的缺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道制度性阻碍,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体现之一。财产责任和权利不明确,造成了信用缺少、环境恶化、资源浪费、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1]。乱伐乱砍、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浪费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是由于财产权制度缺失造成的。其原因是地方政府对于生态环境的破环性行为疏于监管和对于浪费资源的行为视而不见的态度,造成了市场经济体制失灵、自然资源浪费以及生产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信用制度的缺失和法律效力的约束力不足也严重阻碍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行。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信用制度的缺失和信用评价制度的缺乏是其主要原因。第一,信用制度的缺失使诚信问题难以成为今后发展和对外活动的桎梏,由于失信成本不高,当失信者出现失信行为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失信行为就会周而复始地出现。第二,信用评价制度的缺失,无法对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做出相对公平公正的评价,未能将信息及时公布,信用评价制度缺乏有效的依据。
(三)不公平的利益分配
任何经济发展方式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也无法提供平均的利益收入,但是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满足大多数人的前提下制定推行的,他们的切身利益和经济发展模式直接相关。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深蒂固,新的东西要想一时替代旧的东西是不可能的事情,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实际的经济方式转变中,国有企业的效益无法弥补付出的重担,企业的收益也不理想,使得个体间出现利益冲突,严重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变。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长期的,协调政府、企业、个人三者间的利益关系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二、加强制度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建设和完善政府工作效率的制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转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从市场体制主体中抽身出来,转变为管理监督的角色。最近几年,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其服务的作用,推行多种服务性措施,可是依然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政府发挥其职能作用和提高其工作效率,必须进行深一步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规范、协调、可行、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地方政府也要清晰划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好管理监督的工作,加强综合决策的能力,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5],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建设和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缺乏激励和约束的管理机制,阻碍转变地方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激励和约束制度,无论在哪种经济模式中,都是最基本的体制,因此,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对于能遵守节能减排和提供创新技术的企业、个人,当成本和收益达到最优化时,我们必须给予制度性的激励。其次,对于信用缺失、道德失范等毁坏自然资源、不公平竞争等造成加大经济成本、破坏市场秩序的不良行为,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这些行为进行惩罚,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建设和完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制度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有些地区由于片面追求利益的快速增长,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自然问题日益突出,环保意识薄弱,环保基础性工作做得不到位,能源和产出不成正比,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制定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废除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政府、企业的科学发展意识,建立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环保节能的机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动力。
三、结束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路线、发展目标和发展途径都受国家性质、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充分考虑国家的现实状况而制定出来的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带来最大效益。同时,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据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方式,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从总体到局部,从粗略到详细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只有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受到的制度性障碍中脱离出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加快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伍世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性障碍分析[J].企业经济,2012,02:5-13
[2]刘君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性障碍及对策[N].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06:8-10
[3]李中.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制度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12
[4]娄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性障碍探究[J].中国外资,2013,18:54
[5]华兴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性障碍——基于地方政府的行为分析[J].理论界,2010,12:41-43
[6]朱红.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障碍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6,05:45-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