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关键环节分析
2014-12-31丛琳
丛琳
摘要:一直以来,由于单位性质等特点,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发展始终不如企业。而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部门,其一直担任着行使政府职能和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任,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内控,改善内部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行为。基于此,本文以事业单位为视角,通过分析其会计内控中的诸多问题,合理提出相关改革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内控 改革 现状 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控,曾于2008年5月,对外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对企业的内控机制进行了详细规定。但是,各项规范措施仅限于企业,由于并不涉及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对事业单位的适用性并不强。而我国事业单位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发展至今,却并不具有一套切实可行和有效的会计内控机制。不仅如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管控的实施效果目前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因此,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控机制亟待完善。
二、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有效性分析
虽然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都已认识到实施会计内控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实际效果却并不佳。据笔者汇总,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一)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缺乏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方面尚没有一套切实可循的法律文件或制度可循。其只能参照执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等文件。并在这些文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处行业特点等编制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内控管理制度》。虽然该制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科学性和适用性等却并未得到有效论证,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纰漏。此外,在事业单位中,该类制度的实施主要还得依靠单位领导的支持,倘若领导不支持,制度的效果将难以真正发挥。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财务管理工作是会计内控的重点与核心。唯有财务管理工作得到切实改善与提高,会计内控方能发挥其最佳效果。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普遍水平不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些事业单位不重视资金预算管理,在资金使用方面未能严格依照预算执行,过于随意;还有些事业单位对收支管理不严,专项资金未按专项用途使用,费用支出的开支范围常被人为扩大;还有些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不够严格,登记入库、使用审批、报废程序等不固定、不统一。再加之资产清查机制不完善,无形之中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关键环节分析
纵观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当前现状,笔者在此特提出以下建议,希望有助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改革与发展。
(一)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中应首先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事业单位实施会计内控的前提与基础。因此,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中首先应做好会计基础工作。首先一点,便是要严格依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设置会计岗位,确保各岗位人员既能权责分明,又能相互监督和制约。比如,出纳人员不得兼收入、费用的登记工作;会计人员不能负责仓库保管业务等。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要仔细记录每一笔业务的发生,并最大程度的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完整、真实,预防错误发生。再者,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遵从规范,对手续不严的业务要拒绝办理。
(二)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中应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会计内控机制的执行状态和实施效果。因此,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机制的建立中应创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并将内控环境作为会计内控机制的实施基础。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在单位内部注意强调和宣传会计内控的重要性,并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同时,从机构设置的角度对其配备专门的实施、管理和监督部门,在确保其独立性的同时,负责对会计内控的实际执行进行监管。此外,在会计内控机制的实施中,要注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建立全面、立体的现代管理制度,使各部门各人员明确权责的同时还能在具体工作中“有章可循”。
(三)事业单位应在会计内控机制的执行中实施监督职能
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监督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来自单位内部的监督;其二,来自上级部门或社会公众的外部监督。详见下表。
表3-1 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中的监督职能
[监督分类\&牵头部门\&具体监督措施\&1、内部监督\&单位内部的审计部门、财务部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应在其内部设立审计部门(或者直接由财务部门),由其从财务角度对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业务流程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与监督。以确保会计内控机制的执行力度和合理合规性。\&2、外部监督\&财政部、审计部等上级机关;社会第三方中介机构\&由上级部门或来自于社会公众的社会第三方中介机构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进行全面监督,以增强会计内控机制的有效性和透明度。同时,事业单位可鼓励社会媒介等对单位的违规违纪等行为进行实时监督与曝光,以此保证会计内控机制被切实贯彻与执行。\&]
参考文献:
[1]罗明清.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探析[J].现代商业. 2011(14)
[2]李玉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浅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11)
[3]谷淑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 2013(04)
[4]郭军.浅谈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9, (04)endprint
摘要:一直以来,由于单位性质等特点,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发展始终不如企业。而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部门,其一直担任着行使政府职能和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任,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内控,改善内部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行为。基于此,本文以事业单位为视角,通过分析其会计内控中的诸多问题,合理提出相关改革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内控 改革 现状 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控,曾于2008年5月,对外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对企业的内控机制进行了详细规定。但是,各项规范措施仅限于企业,由于并不涉及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对事业单位的适用性并不强。而我国事业单位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发展至今,却并不具有一套切实可行和有效的会计内控机制。不仅如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管控的实施效果目前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因此,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控机制亟待完善。
二、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有效性分析
虽然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都已认识到实施会计内控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实际效果却并不佳。据笔者汇总,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一)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缺乏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方面尚没有一套切实可循的法律文件或制度可循。其只能参照执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等文件。并在这些文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处行业特点等编制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内控管理制度》。虽然该制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科学性和适用性等却并未得到有效论证,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纰漏。此外,在事业单位中,该类制度的实施主要还得依靠单位领导的支持,倘若领导不支持,制度的效果将难以真正发挥。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财务管理工作是会计内控的重点与核心。唯有财务管理工作得到切实改善与提高,会计内控方能发挥其最佳效果。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普遍水平不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些事业单位不重视资金预算管理,在资金使用方面未能严格依照预算执行,过于随意;还有些事业单位对收支管理不严,专项资金未按专项用途使用,费用支出的开支范围常被人为扩大;还有些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不够严格,登记入库、使用审批、报废程序等不固定、不统一。再加之资产清查机制不完善,无形之中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关键环节分析
纵观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当前现状,笔者在此特提出以下建议,希望有助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改革与发展。
(一)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中应首先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事业单位实施会计内控的前提与基础。因此,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中首先应做好会计基础工作。首先一点,便是要严格依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设置会计岗位,确保各岗位人员既能权责分明,又能相互监督和制约。比如,出纳人员不得兼收入、费用的登记工作;会计人员不能负责仓库保管业务等。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要仔细记录每一笔业务的发生,并最大程度的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完整、真实,预防错误发生。再者,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遵从规范,对手续不严的业务要拒绝办理。
(二)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中应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会计内控机制的执行状态和实施效果。因此,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机制的建立中应创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并将内控环境作为会计内控机制的实施基础。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在单位内部注意强调和宣传会计内控的重要性,并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同时,从机构设置的角度对其配备专门的实施、管理和监督部门,在确保其独立性的同时,负责对会计内控的实际执行进行监管。此外,在会计内控机制的实施中,要注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建立全面、立体的现代管理制度,使各部门各人员明确权责的同时还能在具体工作中“有章可循”。
(三)事业单位应在会计内控机制的执行中实施监督职能
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监督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来自单位内部的监督;其二,来自上级部门或社会公众的外部监督。详见下表。
表3-1 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中的监督职能
[监督分类\&牵头部门\&具体监督措施\&1、内部监督\&单位内部的审计部门、财务部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应在其内部设立审计部门(或者直接由财务部门),由其从财务角度对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业务流程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与监督。以确保会计内控机制的执行力度和合理合规性。\&2、外部监督\&财政部、审计部等上级机关;社会第三方中介机构\&由上级部门或来自于社会公众的社会第三方中介机构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进行全面监督,以增强会计内控机制的有效性和透明度。同时,事业单位可鼓励社会媒介等对单位的违规违纪等行为进行实时监督与曝光,以此保证会计内控机制被切实贯彻与执行。\&]
参考文献:
[1]罗明清.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探析[J].现代商业. 2011(14)
[2]李玉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浅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11)
[3]谷淑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 2013(04)
[4]郭军.浅谈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9, (04)endprint
摘要:一直以来,由于单位性质等特点,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发展始终不如企业。而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部门,其一直担任着行使政府职能和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任,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内控,改善内部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行为。基于此,本文以事业单位为视角,通过分析其会计内控中的诸多问题,合理提出相关改革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内控 改革 现状 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控,曾于2008年5月,对外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对企业的内控机制进行了详细规定。但是,各项规范措施仅限于企业,由于并不涉及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对事业单位的适用性并不强。而我国事业单位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发展至今,却并不具有一套切实可行和有效的会计内控机制。不仅如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管控的实施效果目前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因此,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控机制亟待完善。
二、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有效性分析
虽然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都已认识到实施会计内控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实际效果却并不佳。据笔者汇总,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一)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缺乏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方面尚没有一套切实可循的法律文件或制度可循。其只能参照执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等文件。并在这些文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处行业特点等编制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内控管理制度》。虽然该制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科学性和适用性等却并未得到有效论证,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纰漏。此外,在事业单位中,该类制度的实施主要还得依靠单位领导的支持,倘若领导不支持,制度的效果将难以真正发挥。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财务管理工作是会计内控的重点与核心。唯有财务管理工作得到切实改善与提高,会计内控方能发挥其最佳效果。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普遍水平不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些事业单位不重视资金预算管理,在资金使用方面未能严格依照预算执行,过于随意;还有些事业单位对收支管理不严,专项资金未按专项用途使用,费用支出的开支范围常被人为扩大;还有些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不够严格,登记入库、使用审批、报废程序等不固定、不统一。再加之资产清查机制不完善,无形之中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关键环节分析
纵观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当前现状,笔者在此特提出以下建议,希望有助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改革与发展。
(一)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中应首先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事业单位实施会计内控的前提与基础。因此,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中首先应做好会计基础工作。首先一点,便是要严格依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设置会计岗位,确保各岗位人员既能权责分明,又能相互监督和制约。比如,出纳人员不得兼收入、费用的登记工作;会计人员不能负责仓库保管业务等。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要仔细记录每一笔业务的发生,并最大程度的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完整、真实,预防错误发生。再者,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遵从规范,对手续不严的业务要拒绝办理。
(二)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中应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会计内控机制的执行状态和实施效果。因此,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机制的建立中应创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并将内控环境作为会计内控机制的实施基础。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在单位内部注意强调和宣传会计内控的重要性,并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同时,从机构设置的角度对其配备专门的实施、管理和监督部门,在确保其独立性的同时,负责对会计内控的实际执行进行监管。此外,在会计内控机制的实施中,要注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建立全面、立体的现代管理制度,使各部门各人员明确权责的同时还能在具体工作中“有章可循”。
(三)事业单位应在会计内控机制的执行中实施监督职能
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监督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来自单位内部的监督;其二,来自上级部门或社会公众的外部监督。详见下表。
表3-1 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中的监督职能
[监督分类\&牵头部门\&具体监督措施\&1、内部监督\&单位内部的审计部门、财务部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应在其内部设立审计部门(或者直接由财务部门),由其从财务角度对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业务流程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与监督。以确保会计内控机制的执行力度和合理合规性。\&2、外部监督\&财政部、审计部等上级机关;社会第三方中介机构\&由上级部门或来自于社会公众的社会第三方中介机构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进行全面监督,以增强会计内控机制的有效性和透明度。同时,事业单位可鼓励社会媒介等对单位的违规违纪等行为进行实时监督与曝光,以此保证会计内控机制被切实贯彻与执行。\&]
参考文献:
[1]罗明清.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探析[J].现代商业. 2011(14)
[2]李玉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浅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11)
[3]谷淑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 2013(04)
[4]郭军.浅谈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9, (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