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2014-12-30阎风雷
阎风雷
摘 要: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讨论高校体育的课程改革、人文性和终身体育向“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转变的必然。“以人为本”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现代教育观,就要实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课程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合,倡导终身体育教育。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 以人为本 现代体育教育观
大学公众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高级阶段,是整个人生体育的桥梁和纽带。当今,国内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是“重物轻人”的问题,强化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思想。高等体育改革也不例外,强制改革“重体轻人”、“重技术轻理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重大改变,标志着当今社会发展中人类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与反思。高校体育对未来人才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高尚人格的健全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树立,必将成为现代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树立高校体育现代教育观的重要性。
我国现有的大学体育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产物,是适应计划经济发展需要的。由于计划经是部门经济、行业经济,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从本行业需要出发、本系统需要出发,强调专业知识,忽视复合知识和知识结构。反映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我国一些人学体育教育极其强调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运动技术教育,不仅竞技运动知识与技术、竞技运动教学与训练形式成为大学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学生个体以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完成一定的技术动作,获得一定的等级的运动成绩为目标。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把体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往往只注重强调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这种教育方法,仍然充满“训练”、“应试”、“功利”色彩。它强调的是一种教育者主体价值的体现,而不是感受受教育者学习的观念、动机、热爱程度等思想。2002年12月9日由教育部主办,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承办的“全国高等体育部主任培训暨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和各高校的200余各体育部主任参加培训及研讨,一致认为学校体育教育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打好身体基础,培养锻炼习惯为己任,为迎接学校体育的灿烂明天而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该思想的作用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社会人文素质,既包括体育文化方向的基本素质,又包括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社会方向的基本素质。“以人为本”是21世纪时代的主要特征。它强调一切发展都要围绕人的发展。因此,重视体育教育人文性的研究具有时代意义,树立新时期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是时代的必然。
二、确立“体育课程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观念,实现课程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当代教育学认为:“不断提升人的地位,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它反映在四个方面: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这一观点的内涵与当代人文主义课程的特征相一致,即“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我们要确立“体育课程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课程改革实现课程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就要贴近学生实际。首先,要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将高校体育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指向“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使之从原来单一的“生物学”范畴扩展到“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范畴,通过实践和创新的方法,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得到发展。其次,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把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今社会流行的内容编入教材,增强课程内容的弹性和可选择性。尊重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重视个性发展,构建以创新个性为目的的课程新结构。最后,为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不断推行研究一些新的科学教学方法,把激励学生自主、自愿地活动放在首位,使学生在活动中表现自我,促进个性发展。
三、树立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的现代教育观。
体育源于人类文明,是人文产物。体育教育应弘扬人文关怀,把握体育教育中立体性人格的培养,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重视精神追求。科学体现的是人类工具理性,人文则体现价值理性,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科学训练思辨,人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力图解释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关系,人文则评价得失成败,致力于悲天悯人和承担责任两层意义。人文精神的科学的融入,使我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追求人体的纯生物学效益、运动学效益和动力学效益。从心理上、社会适应方面寻找效益,将学生真正视为身心一体,并在教学和训练中综合运用科举手段和人文手段,将伦理学理论引入体育教学和训练中,使教师关注学生的运动权利与社会责任感;学生的体育需要与有限的体育资源分配:运动训练、运动成绩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控制等问题。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最大限度地将人与物紧密结合,在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学生丰富的体育需求和体育能力成为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把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如场馆建设、器材设备的合理布局、口号、警句、目标等手段,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这样更使大学体育教育充分体现以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和人文素养的功能。
四、倡导大学终身体育的教育观。
终身体育的提出,无疑是对传统体育思想观念的一种挑战。无论是在学校体育领域,还是在社会体育领域,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对体育科学研究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和重大影响。高校体育教育是一门融运动人体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与行为科学为一体,兼有自然、社会及人文等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在促进大学生整体发展与个性特长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大学体育是学生在校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而言,高校终身体育是谋求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整体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近期目标,以促进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终身体育兴趣,提高终身体育能力,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为近期目标,因此大学生是实施高校终身体育教育不可替代的主体。综上所述,构建新时期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应该以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着眼于塑造良好的理想人格,关怀人的困难和痛苦,容忍人的弱点和缺点,发展人的自立和自觉,鼓励和促进人的创新才能,激励个性与民主发挥,使高校体育体现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怀,是人的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达到人类自我实现崇高目标,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使人高尚而文明,使整个社会进步、和谐、自然。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必须研究大学生新时期的心态发展、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体育的影响,努力消除旧的体育模式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观的负面影响。将立体体育、合作教育、和谐教育、终身教育、乐学教育、创新教育等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中,把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统一起来,把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有机结合,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具有“丰富人性”,以及“个人独创的自由发展,变成全面发展的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扬义轩.21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好中国学校体育,20019(2):7-9.
[2]刘听.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学校体育,2001(6):15-19.
[3]戴建波,等.试论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因素[J].耳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5-9.
[4]王林.构建高校体育新课程体系的两个迫切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4(6):15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