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发展学生能力的途径
2014-12-30蔡越烽
蔡越烽
摘 要: 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而强化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却是高中数学教育中被忽视的一面。作者结合在教学工作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以及新课程理念学习的个人体会,谈谈对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的看法。
关键词: 数学课堂 知识技能 思维培养 情感教育
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强化学生在数学课堂的情感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更是高中数学教育中被忽视的一面。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课堂情感体验正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过于重视归纳结论,死套公式的现象比比皆是。忽视学生知识的生成,知识间的交叉联系,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情感体验,使得学生遇到现成题目游刃有余,而遇到情景新颖,没有现成模式可套时便不知所措。仅仅靠高三总复习的强化训练不仅难以奏效,而且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从基础抓起,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提高能力。
一、掌握知识的背景,运用公式理解题意。
现阶段学生在处理简单问题时常常出现错误,大多数学生在数学问题上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严重不足。这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只注重公式的给出、公式的套用存在必然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关注知识产生的背景,公式的生成和公式的运用。如■+■=10,化简后的式子为?摇?摇 ?摇?摇,学生在解决时都用两边平方来化简。如果再看看这个式子,我们就会发现本题是点(x,y)到(-2,0)与(2,0)的距离之和等于定值,符合椭圆的定义,因而变成了一道口答题。学生为什么没想到呢?原因就是我们在讲解椭圆的基本方程时一笔带过,没有深入研究这个式子和椭圆定义的联系。
二、关注知识间的交叉联系,强化知识间、学科间整合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实施学科本位向以人为本转移,以启发学生的自我感悟为前提,以展现基础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为过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导向,以引导自我构建知识的网络结构为目标。特别是概念课的教学,创设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类比的问题情境,可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潜在的学习能力。要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数学知识的渗透,加强知识间和课程间的整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体会知识间和课程间整合的机会。如学习不等式的时候,可适当讲解一些求范围和最值的问题;学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时,可适当讲些计算单利复利的问题;学习命题否定时,可和英语中的完全否定和不完全否定建立联系。不过引入题目时,切记不可盲目和随意,要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循序渐进,围绕各种数学知识的应用,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整体,逐层深入,使学生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建模能力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学生的建模能力不高,与当今的教学存在必然的联系。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应用题的叙述冗长,分析繁琐,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应用题的建模能力无法短期获得成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一笔带过,导致学生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缺失。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不可只展现结果,更应重视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使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小组学习,有效构造概念体系。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的有效发展。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个学生的持续发展,既要为学生打好共同的基础,又要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既要了解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又要在教学中承认这种差异,区别对待,因势利导,努力转化“差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组学习可以有效消除学生间的差异,让好学生教后进生,使好学生和后进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
五、关注学生的数学课堂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教师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教育观:每个学生都是多种相对独立智力错综复杂的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如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喜欢探讨事物现象的根本原因,能够独立地收集事实、材料、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此时学生的心理情景是既渴望成功又担心失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参与活动,让学生通过努力尝试成功的喜悦,体验失败的教训。教师应充分注意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当有的学生害怕失败,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积极发言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用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发言后要及时给予评价,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慢慢树立信心,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学生长期得不到鼓励,学习兴趣就会逐步降低,信心越来越弱,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再想转变就会非常困难。
总之,我们只有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学科教学中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注意利用和分发挥教育的迁移性、感染性、情境性、自主性、可导性等功能,才能真正做到在数学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2]宋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思考.中学数学杂志,2001(2).
[3]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