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大过程,着眼学生

2014-12-26徐秋凤

新课程·小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过程,挖掘其过程性价值取向的内涵,意义非凡。以鲜活的实例分别从“讨论的指向性”“活动的延续性”“指导的针对性”“反思的过程性”和“表现的充分性”五个方面探求过程性价值取向的真谛。这五个方面贯穿活动始终,有了它们,探究活动变得有趣、有效、有料。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性价值取向;内涵挖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无疑是教改的最大亮点,因为它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不再是传统学科教学中以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它强调经历、体验、内在的成长,比起最终的成果,它更关注过程,每一次主题探究就是经历一个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是过程取向的。下面,我将以研究主题《豆趣》为例,探寻综合实践活动价值取向的内涵挖掘。

一、讨论,有指向

有效的讨论必是有主题,有组织,有过程,有结果,否则流于形式,纯粹浪费时间。回顾《豆趣》主题研究的整个过程,讨论贯穿始终,每一次讨论都有很强的指向性。

(一)主题在讨论中产生

有生命力的研究主题都从学生中来,例如,“近期,你最想研究什么?”开放性的问题调查下发,填写、筛选过后,剩下三个最想研究的主题:“姓名背后的故事”“植物的种子有什么秘密?”“人是从哪儿来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主题的研究价值、实施的客观条件、具备的知识、能力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决定研究的主题为:“植物种子的秘密”,主题范围很大,当时正值春耕季节,毛豆是农村几乎家家都种的时令蔬菜,教师引导及建议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毛豆”入手展开探究活动。整个过程,遵从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的讨论中产生最后的研究主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活动起始就确立,为后续活动中学生的高参与度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在讨论中推进

在家长、老师、校外辅导员指导下进行毛豆的种植是整个《豆趣》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板块。然而,学生在实践基地里种植的毛豆发芽情况很不好,该怎么办呢?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一致决定:首先,对种植的毛豆秧进行观察、拍照;接着向科学老师请教毛豆发芽的条件;最后,采访实践基地的农艺师,了解毛豆不发芽的原因,并请他把把脉该怎么办?当活动的推进遇到阻碍,与预期发生偏差时,教师不能独断专行,应倾听学生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往往会超乎你的想象,事实证明,只要给他们充分的话语权,他们就有能力寻求对策,进而解决难题。

(三)成果在讨论中展示

成果展示既是活动的总结,也是活动评价的依据之一。成果展示之前,教师引导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讨论展示的方式、流程,并在讨论中完成分工。展示的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获得内在的成长与发展,这比活动本身的成果更为重要。

二、活动,有延续

为推进《豆趣》主题探究的深入开展,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以“豆”为主题的活动,每一项活动都相对独立,有计划,有过程,有结果;同时又有延续,围绕“毛豆”层层推进,层层深入。

1.识豆——通过查找资料、采访等活动全面了解“豆”的知识。

2.问豆——关于豆,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产生新的问题。采访开心村的农民伯伯。

3.种豆——开心村种植体验活动。在种的过程中,不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分组分地块,每组种植时带着猜想、带着验证的心理去种。

4.管豆——开心村校外实践的频率不可能很高,我们就利用家长有效资源,进行亲子携手管理。每周末安排一到两个学生家庭进行亲子管理,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由老师进行时间上的协调。每周活动后把管理的照片传给指导老师。管理包括除虫、施肥、搭架子等。

5.采豆——采摘的注意事项,采摘的最佳时机,采摘后如何保管等知识在活动前已做好准备,改变为了采摘而去采摘的现状。

6.用豆——收获的豆怎么用?由学生进行活动策划,比如以豆为主要原料烧菜,磨豆浆,制作熏豆,或者送给学校食堂或者摆摊去叫卖等等。

实实在在的活动,实实在在的收获。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豆的了解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主动研究”中实现了各方面的成长。

三、指导,有针对

综合实践活动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但并不是放任自由,尤其是小学生,知识、能力、经验相对薄弱,教师的指导很重要也有必要。回顾《豆趣》整个活动过程,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从上表,我们不难发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资源整合,整个活动有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也有家校资源的整合,还有校外实践基地资源的整合。这样的指导,对于学生来说,是雪中送炭。正是有了这些及时的、丰富的、有效的指导支撑,整个《豆趣》探究活动才变得有意义、有成效。

四、反思,有过程

反思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个环节,也是渗透进整个课题的一种理性精神。反思比感受更进一步,感受经常是片段化的、直接的、感性的,反思则更深刻、更理性、更全面。静心写体验日记是《豆趣》活动中引导学生反思的主要形式。阶段性汇报交流时,学生的体验日记总能带给我们很多思考。有的学生写分发调查问卷时受挫,心情很纠结,最后如何发挥小组力量,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也有学生写第一次采访的心得;有学生记录种豆得失;有学生诉说但各小组成员出现意见分歧产生矛盾后的懊恼心情;更多的写的是收获与成长。

活动中总有得失,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于得失之间的真实体验。反思,让学生发现自我、修正自我、突破自我。

五、表现,有舞台

(一)给学生“表达”的舞台

给学生话语权,让学生诉说疑问,发表意见,畅谈感想,大声争辩,大胆猜想。如,进行“种子的秘密”盆栽观察实践中,有的毛豆发芽早,有的发芽晚。教师在课上让学生充分交流栽种时的准备工作、种植感受,通过互动交流,大家了解到,发芽早的同学毛豆浸过水了,发胖以后再种下去的,进而大胆猜测影响毛豆发芽时间长短的因素有哪些?再在科学课上进行交流、猜测、质疑、验证,当学生有了话语权,他们的活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想学了,爱学了,成效自然不会差。

(二)给学生“实践”的舞台

在《豆趣》主题探究过程中,学生参加了毛豆种植实践、毛豆种子盆栽对比试验、毛豆采摘实践、熏豆实践、做毛豆菜实践、豆贴画实践等。通过这一系列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学生与毛豆来了一次实实在在的亲密接触,同时展现了自我,涌现了一批实践小能手:有的学生做菜有一手,有的学生擅长画画,有的学生是种植小能手……

(三)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学生经历了活动,急于想要展示自己的成果,哪怕是一张手抄报,一份资料简介,一张绘画作品,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心血之作,都值得交流。《豆趣》汇报交流课时,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了各自的成果,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小组用PPT展示,有图有真相,直观形象;有的小组以知识竞答的形式,与大家分享成果;有的小组用展板把资料整理、张贴;还有一个现场磨豆浆,泡熏豆茶,用特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我们可以看到,是以上这些要素赋予探究过程以灵魂,并且由此呈现出生活探究的特征,这些要素渗透进课题进行的每一个步骤之中,它们之间也不只是衔接性的递推,而是彼此流转激荡的,这些要素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取向的内涵。

参考文献:

郭元祥,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6.

作者简介:徐秋凤,女,1980年9月出生,本科,就职于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月实施。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洞悉榜样的力量
关于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思考
对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对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启示
初中英语的实践活动课程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初探
让语文插上综合实践的翅膀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