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叙事视角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4-12-26黄珊珊

新课程·中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叙事视角阅读教学

摘 要:教师目前缺乏有效的理论作为指导开展新课程教学。叙事视角理论可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叙事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理论支撑。以《老山界》和《草》两篇初中语文课文为例,介绍了叙事视角的内容,提出了将叙事视角理论引入教学的操作方法,同时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并给出观点。

关键词:叙事视角;阅读教学;叙事性文本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开展,教师都很努力地实践着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理论作为指导,实践之路走得并不顺畅,有的进行着“新瓶装旧酒”的教学活动,有的甚至盲目求新而走上了语文课不像语文课的歪路。

基于这样一个现状,笔者认为,我们很有必要对实践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进行一点变革。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切入点,进行了一些思考。我们阅读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文本的教学。

叙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作为一门关于叙事、叙事文本、形象、事象、事件以及“讲述故事”的文化产品的理论,对我们理解、分析以及评价叙事性文本都有很大帮助。基于此,笔者认为,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将叙事学一些经典理论有选择地引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来指导教学,对文本进行更好的挖掘。

而叙事学经典理论中,叙事视角理论对于初中生来说既新鲜又很容易理解掌握,并且对叙事性文本的解读也有其独到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将叙事学视角引入初中语文叙事性文本的教学,并且将它们合理、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这是一个很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

二、叙事视角简介

叙事视角是对叙事性文本形式上的研究。从文本中某一人物的立场出发来观察文本里的故事世界,就会产生三个范畴:这个观察者的身份(人名或特称),用这个人名的人称代词,还有由这个角度看问题的所知程度——这三者构成了一个叙事性文本的叙事视角。

同样的一个故事,由不同的人来讲述,产生的面貌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一个叙事性的作品来说,要以哪一个视角来讲故事,是作者进行创作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叙事性文本的叙事视角选用确定了作者对所述故事的态度,也会影响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行为的情感和判断。如,《我的叔叔于勒》采用一个天真的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展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更加耐人寻味。

叙事视角可以大致分为全知型和限知型两大类。

全知型叙事视角是中国传统小说采用最多的一种叙事视角。在全知型叙事视角中,故事叙述者的视野最为开阔,是以一个凌驾于故事之上的位置来介绍故事的人物和事件的。全知型的叙事视角能够把握宏大的叙事,还能细微地掌握人物的思绪。

限知型叙事视角,又可以分为“内聚焦”和“外聚焦”两种叙事视角。

内聚焦叙事视角是我们日常阅读中遇到的极其普遍的一种叙事视角。采用这一种叙事视角的文本,叙事者直接出现在故事情节中,时而引导读者去体验情节,时而和读者促膝倾谈。

现代还有许多小说,采用的是独特的外聚焦叙事视角。采用这种视角的文本,叙事者虽然不是作品中的人物,但是他也不是对整个故事了若指掌的,有时候他的视野甚至比小说中的人物更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写实小说”大多采用的是这一种视角。

三、案例分析

纵观这些年叙事学的研究,不断有学者提出将叙事学引入语文教学的想法。

姚公涛在《叙述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浅说》一文中指出了中学教师可以借鉴叙事学中的叙事视角、叙述时间、叙述功能以及叙述距离这四个理论对教材中的叙事性文本进行解析。

夏红星在《叙事学对于实现文学作品教学目标的意义》一文中提出叙事学对于实现文学作品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强调了叙事学理论在解读文本时的多元视角可以带给学生以更加深刻、丰富的情感体验,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以及艺术思维能力。

而如何在教学时间操作中使用叙事视角理论,这一块在研究领域仍是空白的。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进行了一些实践上的尝试。

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时,我将《老山界》和《草》两篇叙事性的文本组合在一起进行了教学,从叙事视角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了挖掘。

《老山界》一文是一篇回忆性质的散文,是从作者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的。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全面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甚至是细微的情绪变化,而且可以展示得真实又自然。在传统模式中,教师教学这篇文章主要是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难”入手,让学生体会“难”在哪些方面,从而引导学生体会红军长征中体现出的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陷于被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了发现的乐趣。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着设计了以下一组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文本的精妙之处:

1.请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是从第几人称角度讲故事的;

2.请同学们分组研讨,尝试着换成从一个旁观者的第三人称角度讲述这个故事;

3.请同学们分析比较,换成第三人称讲故事后,为了让讲故事真实又自然,我们舍弃了哪些东西。

4.请同学们体会,这些被我们“舍弃”的东西能否被抛弃,删去他们有什么问题。

通过这一系列慢慢的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注意力聚焦到了作者的所感所想之上。用第一人称能够更好地展示红军长征之“难”——饥饿、疼痛、疲惫、寒冷,而往往与这些境遇相对应出现的“忧伤”“消极”“绝望”“无奈”等心理感受却在作者的叙事中没有任何体现,这种“矛盾”的根源正是我们战士顽强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此分析文本,一方面主题的得出是基于学生的自我探究,培养了学生语文课的主人翁意识,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文本的能力,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endprint

《草》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的,作者透过杨光的眼睛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主人公周副主席身上。叙述者为了让叙事更为真实、充满悬念而“假装”自己无法了解杨光的所有心理活动,而这一种设置正是为了主题的呈现而服务的。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设计以下两个问题来研讨文章中最为精彩的两处细节描写:

1.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说说它们展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2.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这样设计问题虽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立足文本挖掘人物性格,但是预设的味道太重,难以让学生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而将叙事视角理论引入教学中,设计下面一组问题,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1.请找出文章的线索人物(用谁的视角引导读者),找出描写他的段落。

2.作者是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请尝试着以杨光的第一人称视角来改写故事,注意人物心理活动的呈现。

学生通过功能性人物杨光的所见来推知他的所思所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再现了杨光精细的心理活动,同时通过他的心理活动,我们把握住了杨光以及主人公周副主席的伟大人格。

笔者这两个案例组合在一起,目的是要传达一种将叙事视角这个理论引入语文阅读教学的想法:引导学生关注叙事性文本的叙事视角,尝试着转换叙事视角,从而对比视角转换后的效果。对比之下,作者采用该种叙事视角的良苦用心也就体现出来了。通过这样一类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独立自主地发现文本的深层内涵。

四、总结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语文课堂实现了由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并且,这样的课堂将学生听、说、读、写四大方面的能力综合起来进行了训练,真正实现了以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以上只是笔者将叙事学经典理论中的叙事视角理论引入教学的一些实践,而叙事学叙述时间、人物功能以及叙述距离等理论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挖掘文本。期待有一天语文课堂可以因为叙事学理论而更为丰富。

参考文献:

夏红星.叙事学对于实现文学作品教学目标的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6):77-80.

作者简介:黄珊珊,女,1986年8月出生,学士学位,盐城师范学院毕业,中文系,就职于江苏省苏州市彩香实验中学校,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及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叙事视角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陌生化叙事
浅谈中韩电视剧、电影的叙事差异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海明威《在异乡》叙事视角赏析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