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字意义的发展变化

2014-12-26谭莉李美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实义

谭莉 李美

摘要: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意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甚至消亡,新词的出现,是词汇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相”字历经千年,由最初的动词、名词实词逐渐转变为古人所说的“两相之辞”,向虚词转化。如今,“相”字作为实词的意义已鲜为人知,其在语用中的地位主要由其虚化而来的副词充当。

关键词:“相”;词义发展;实义;虚义

一、“相”的实词义

早在甲骨文中,“相”就已经存在,形象地表意为一只眼睛看着一颗树。由此,相的最初意义,不是我们现代所接触到的名词或副词,而是动词。《说文解字》载: “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载:“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可见,古人造出这“相”这一字,并根据他们的生存环境出发,而适时赋予“相”字意义,是非常符合当时实际的。这一点,在历代的文化经典中可以找到例证:

相时俭民,犹骨顾于箴言。 《尚书·盘庚上》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经·鄘风·相鼠》

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左传·隐公十一年》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荀子非相》

上述“相”,皆为动词义,观察、察看的意思。“相”这一初始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多见,但也非无迹可寻。成语“相机行事”,意指观察时机,灵活办事。保留了“相”动词的这一原义。

“相”由观察这一动词义发展下去,便引申出了对人物面貌外表观察的结果,即名词相貌之意,如:

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荀子·非相》

其吾相不当候邪?且固命也。《史记》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观察这一动作发出后,对于看到的问题自然要去解决以趋利避害,于是便得出“辅助”“扶助”这一意义。如:

伊尹相汤伐桀。《尚书·汤誓》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晋公子重耳出亡》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辅助”“扶助”这一动词意义通过转喻,又有了发出辅助、扶助这一动作的人的意义。如: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相被冕服,凭玉几。(《尚书》

惠子相梁。《庄子·秋水》

上面上三句中的“相”虽都指人,但侧都点又有不同。第一句中的“相”指古时宗庙祭祀活动中掌管祭祀礼仪的司仪;第二句中的“相”指扶助盲人走路,为盲人导路的人;第三句的“相”是辅助君主的最高长官,也就是后来的宰相;第四句中的“相”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惠施在魏国大梁当宰相”。

二、“相”的虚词义

“相”作为虚词,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一般是“相互”的意思。但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它并非是纯一类的虚词,而是副词带词兼而有之,这是其特殊性。如: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老子》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孔雀东南飞》

上面的“相”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句中作为副词修饰动词谓语,从语法功能而言充当状语成分,理解为“相互”“交互”;但同时,它又具有代词的功用,通常兼指代施事与受事双方,二者互为施受。“相”的这一意义经过发展变化,逐渐由“两相之辞”的指代功能缩小为侧重指代一方,也就是后代所说的偏指。[1]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像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上面例子中,第一句中的“许”,即答应该,不是两个人之间互相答应,而是被问之人答应提出上述建议的人,偏指提出建议的人;第二名中的“见”,不是互相“见”,而是儿童见到作者贺知章,偏指作者;第三句中道理同样,不是互相不“忘”,而是不要忘记我刘兰芝,偏指刘兰芝。

“相”还可以表示“相继”“一个接一个”的意义,这也是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属于偏指范畴。上述偏指意义,所指代的一方不直接出现,而是根据上下文意,揣摩出其指代的对象。而这种“相继”的偏指双方都同时出现,但没有实在的指代意义,只表示一种单向的相继而下的传递。如:

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传梁王?《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春秋公羊传》

例中,第一句中王位“父子相传”,是父传给子,子又传给孙,这样世世相袭代代相传,而不是父子互相传位。第二句中“灭亡”的诸侯,是天下的诸侯一个接着一个相继灭亡之意。

三、“相”词义的变化

综上所述,“相”分为实词和虚词多个义项,它们都是从本义“省视”发展而来,本义经过引申产生了“辅助”、“保佑”、“主持礼节仪式”等。引申离不开人类的联想,人们往往倾向于把相似的事件用一个词表达,即认知上的隐喻,以此来减轻人们的记忆负担。[2]这也便是“相”一词经历千年后,义项以单一演变为多一的原因所在。实词经过虚化,而转变为虚词,这叫做语法化。语法化指由实词变成意义虚无的只起语法的作用的词,即虚词。[3]“相”的本义暗含有动作及动作双方,意义虚化以后,动作义消失,动作双方的互相作用的杠框架还在,即抽空“省视”这一动作意义,只保留动作作用的方式,至于具体的动作由“相”后面表施事的动词来表达。在汉语中,有些词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退出了词汇系统,作为词它们不再单独使用,但常常可以降格为构词语素而长期存在。这是汉语词汇的特点之一。“相”即是一例。在现代汉语中,“相”的实词义已不再独立使用,只保留在一些古语词中,如“相亲”、“相面”、“九方皋相马”等。而这些,“相”的实义萎缩、虚义扩张,都是词义系统调整的结果。

参考资料:

[1]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相字偏指释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36)

[2]吴福详、洪波.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

[3]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猜你喜欢

实义
敦煌出土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文本特点研究
提升自信的7种肢体语言技巧
祈使句的用法
Teach boys ballet and zumba to make PE gender-neutral
“短语动词”面面观
do和does都是“活雷锋”
need用法小结
语法学堂 助动词怎么"助"?
《天主实义》的今注与新评—读《天主实义今注》*
浅谈古诗英译中的颜色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