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分析
2014-12-25梁剑平
梁剑平
(贵州省习水县人民医院 贵州 习水 5646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并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能够引起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心肌梗死在欧美国家很常见,我国的心肌梗死这些年也呈现增长趋势,值得大家的重视。溶栓疗法是近些年来新兴兴起的有效治疗方法,尽快回复缺血辛集的再灌注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而溶栓疗法是恢复缺血心肌再灌注的有效方法,虽然溶栓疗法效果显著但容易引起再灌注心律失常等表现再灌注损伤/缺血情况,临床发现左旋卡尼汀能够有效缓解该种情况的发生。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20例心肌梗死患者,总结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2009年6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60名(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于2001年发布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1])。实验组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30.5±8.9),前壁心肌梗死16例,后壁心肌梗死24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0例。对照组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32.5±8.6)。前壁心肌梗死18例,后壁心肌梗死26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6例。所有患者胸痛发作时间均控在6h以内。
1.2 治疗方法:常规溶栓治疗,不加左旋卡尼汀,其余治疗同溶栓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加左旋卡尼汀的治疗方案,加入时间定在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后,此外还给予止痛、镇静、呼吸以及其他一般处理措施。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血常规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等进行检查。实验组患者首先静脉注射2~4g的L-CN,然后静脉注射尿激酶(同适量生理盐水)150万~200万,并将注射时间控制在
30min以内,同时在注射尿激酶3~48h内,检查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并注射肝素钠5000U每日两次,最后分两次注射左旋卡尼汀,每天注射2~4g,将时间控制在8~10d。
1.3 观察指标:目前评定溶栓成功的临床指标有:并发症、胸痛缓解的时间、住院期间的病死率、抬高的ST段下降、心肌造影的恢复情况、心肌酶的变化、是否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1.4 疗效评定:疗效评定全部采用的是临床间接指正评定[2]。胸痛在2h内得到缓解或解除、血清心肌酶(CPK-MB)的峰值出现提前到心肌梗死发病后的14h内、每隔半小时对比ST段的回降(是否大于505)以及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是否在2h内)、在注射溶栓剂2~3内房室或束支阻滞得到突然改善或者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或一次性窦性心动过缓。以上情况针对的是发病后溶栓时间小于6h,对于超过6h(6h~12h)的患者第二条不能评定为血管再通。
2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60例患者中有32例溶栓后每半小时的ST段>50%;血清心肌酶(CPK-MB)峰值提前的有12例;胸痛在溶栓后出现缓解的有36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6例,其中包含一次性窦性心动过缓的有4例;对照组60例患者中有28例溶栓后每半小时的ST段>50%;血清心肌酶(CPK-MB)峰值提前的有10例;胸痛在溶栓后出现缓解的有6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2例,其中包含一次性窦性心动过缓的有1例。实验组组有32例冠脉再通,再通率高达53.3%(再通率=血管再通患者/实验组患者总数*100%);对照组组有4例冠脉再通,再通率高达6.7%(再通率=血管再通患者/对照组患者总数*100%)。实验组心肌梗死患者2例,对照组心肌梗死患者6例,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发现对照组在住院期间病死率高于实验组。两组患者疗效情况如下表1所示。为了验证溶栓时间与再通率有关,将实验组分为AB两组,具体情况如下表2。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情况
表2 溶栓时间与再通率的关系
3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高死亡率等特点,属于急诊中常见的急诊症之一。有资料显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使得血管再通率能够达到60%~65%,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2]。而溶栓的最终目的便是是的因为因为心肌梗死的相关动脉再次的融通[3]。溶栓治疗强调在6h内这是因为溶栓疗法在胸痛发生后的6h内效果最好,并且用药时间越早患者的危险程度越低。本次实验证明溶栓时间与再通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实验组的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从侧面也说明了静脉溶栓能够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疾病杂志,2001,29(12):710-725
[2] 陈明哲,陈凤荣.急性心肌梗死的近代治疗—介入性治疗的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1,11(8):436
[3] 伍玉兰,莫晓云,郭素华等.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51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8,6(3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