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改革方向研究分析
2014-12-23王玉玲
王玉玲
【摘 要】随着我国职务等级工资制度的建立,我国事业单位也开始建立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并不断进行改革。每一次分配制度的改革都会涉及到大量的事业单位和人员的利益。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工资收入分配呈现出了多样化,因此,在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改革中,要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多元化,从而保障每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利益。
【关键词】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制度
一、前言
实施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事业单位人事的改革,根据不同的分类特点制定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这样能更加有效的带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事业单位的工作中,为我国的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本文主要通过找出阻碍推动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所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
二、阻碍推动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所在
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经过长期的演变,虽然制度的高层有着清晰设计思路,但是在工资收入分配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说解决就能解决的。然而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心理的不平衡,从而失去对工作的积极性,也加大了推动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难度。
1.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存在不合理的决定和机制
由于对事业单位作出不科学的决定,并制定出一些不合理的机制,以至于不同单位之间或者不同地区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大。据了解,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普遍比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的工作人员工资高;有的事业单位领导的工资要比一般员工高得多;事业单位还存在编制外和编制内工作人员的说法,并且编制外和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做着相同的工作却有着不同的工资待遇。
2.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差距大
不同行业不同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差距之所以大,并不是因为所从事的公共服务性质的不同,而是因为行业之间所占有的资源不同,导致一些单位在收入分配上将多余的资源作为员工的绩效工资来发放,并不是按照单位工作人员的高质量服务或者员工的辛勤劳动来奖励的,这就违背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目前按岗位绩效分配工资收入,只是事业单位工资分配收入制度的开始,最艰难的是要找到一种能够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实现相对公平的工资收入分配方式。
3.事业单位存在工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平均分配共存的现象
有一些事业单位不仅存在相等的工作量有着不同的工资收入水平,也存在不同的工作量有着相等的工资收入。相等的工作量分配不同的工资,必然会降低工作量较大的工作人员在今后工作中的积极性,而不同工作量分配相同的工资,也会导致工作量少的工作人员产生这样的心理:做与不做都有着相同的收入,何必做那么多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事业单位内部等级层次缺乏科学合理的划分,不能客观的去评价员工的工作标准,导致发生工资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4.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事业单位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平台,以至于不能合理的按照事业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合理的分配。一个组织发展的好坏与是否有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息息相关。想要科学合理的实施岗位绩效工资的分配,必须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去做员工的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然而在真正的的实施工资分配时,有的事业单位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规定来加以实施,导致事业单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三、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向的研究分析
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制度的改革面临着种种阻碍,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变化和选择。认真做好改革工作,推动改革的进行,对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分配模式有着重大的意义。
1.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类改革后,工资决定和调整机制逐渐市场化
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制度分类改革后,工资制度主要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制度为基础,利用竞争的方式,优化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以“能者多得”构建具有竞争性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实现了事业单位员工和其它单位的公职人员之间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首先,将定期调整事业单位的整体工资水平的工作提上日程上来,并使其制度化。例如,国家针对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财政状况的特点以及各个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情况和市场的物价作为参考,宏观调整为国家公共事业服务的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这也是事业单位为工作人员工资水平做决定和调整的一个新标准。其次,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为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参考,给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使其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2.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类改革后,不同类型的工资分配模式逐渐形成
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制度改革后,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的不同工资收入分配方式的形成的主要取决于不同的财政投入方式。2011年《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财政有关政策的意见》中所指出的相关规定,给财政投入提出了建议。财政的投入必须要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采取与事业单位相适应的投入方式。例如事业单位的基础经费保障、事业单位所需购买的服务以及事业单位要达到的目标所需要的费用等,并通过绩效考核,充分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规定财政投入方式旨在规范资金的供给渠道,优化资金资源的配置。
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形成不同的工资分配模式:(1)行政职能性质的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没有任何联系,事业单位的事业日常开销都由同级的财政部门提供,工资制度与公务员工资制度一致;(2)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其事业经费不再由财政部门提供,内部的工资分配制度完全按照企业的工资分配制度自主分配;(3)被分类为公益一类或者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国家会根据两者之间的不同性质特点提供不同财政资金,并依此决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
3.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类改革后,终身收入更受重视
随着企业的养老保险的不断改革,终身收入在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分配改革制度中更受重视。在工资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推行了与企业单位一致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养老保险所需要的费用由单位个人一起承担。除此之外,为了更加保障员工的终身收入,加大对养老保险的重视力度,事业单位对员工的养老保险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所要承担的费用由单位和工会或者职工代表进行商榷决定,并确定职业年金的委托人帮助管理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基金。这一改革有效的保障了事业单位员工的终身收入,从而带动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4.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类改革后,优化了编制办法
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类改革后,单位的行政级别制度逐渐被取消,并规定了严格的编制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目的在于控制事业单位的编制规模。加强编制外人员和编制内人员以及劳务派遣人员的人员管理工作,无论是单位编制内人员还是编制外人员,甚至劳务派遣人员,都必须按照同样的工作量去分配同等的工资,并控制好编制人员与派遣人员的比例。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以自主探索并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包括激励制度、约束制度等,确保领导的收入和一般员工收入差距的合理性,保障单位员工能够获得与自身的付出相适应的工资收入,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促进事业单位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莲.浅谈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J].人力资源开发,2011.4(6):20-21
[2]郭素娟.浅谈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J].人才资源开发,2010.8(11):17-18
[3]李红霞,刘天骄.我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报,2013.5(2):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