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对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2014-12-22蒋泽波常青谢志刚等
蒋泽波 常青 谢志刚 等
[摘要]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对比常规超声及增强CT在提高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71例常规超声检出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根据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点,结合病史给出初步良恶性判断后,进一步超声造影检查,对病灶造影剂灌注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综合判断;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最后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根据常规超声检查特点,初步诊断:良性肿瘤21例(29.6%),恶性肿瘤50例(70.4%);经超声造影诊断:良性肿瘤24例,恶性肿瘤47例;增强CT诊断:良性肿瘤26例,恶性肿瘤45例;经病理检查,良性肿瘤25例,恶性肿瘤46例。超声造影检查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敏感性为93.61%,特异性为91.67%,准确度为92.96%,明显优于常规超声。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诊断肝脏的肿瘤及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超声造影;肝肿瘤;增强CT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22-93-03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良恶性的早期无创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规超声虽可以诊断病灶的存在,但对肝脏肿瘤定性诊断的能力有限,临床上往往还需借助增强CT/MRI检查来决定治疗方式[1-2]。本研究应用超声造影检查71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探讨其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6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其中男47例,女15例,年龄29~71岁,平均(46.4±12.5)岁;肝脏病灶共71个,直径1.3~14.2cm,平均(6.1±2.7)cm。71例病灶全部经穿刺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肝细胞性肝癌(HCC)37例38个,肝转移癌7例8个,肝血管瘤11例14个,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3例4个,肝硬化结节4例7个。
1.2 仪器与方法
1.2.1 超声检查 (1)仪器:采用百胜Esaote MyLab90超声诊断仪,具有对比脉冲序列(CPS)造影软件,采用凸阵探头CA540,频率2.5~5.0MHz。常规超声检查初步判断良恶性。(2)造影剂及注射方法:超声造影剂使用SonoVue(Bracco,Milan,Italy),用5mL生理盐水溶解、混匀,抽取2.4mL经肘静脉团注,随后注入5mL生理盐水。(3)造影方法:调节探头频率及焦点位置,清晰显示病灶,随即启动造影模式。推注造影剂的同时启动超声仪内置计时器,实时观察病灶的灌注及增强情况持续5min,对整个动态影像予以存储。超声造影时相及判定标准根据欧洲超声造影指南分为[6]:8~30s为动脉期、31~120s为门脉期及121~360s为延迟期;病灶早期有增强、门脉及延迟期增强消退、廓清的病灶判为恶性;病灶早期增强, 门脉及延迟期不消退、回声高于或等于肝组织,或三期均呈等增强或无增强的病灶判为良性。
1.2.2 增强CT (1)仪器:采用GE LightSpeed VCT 128层螺旋CT。(2)造影方法:美国先灵公司的优维显(浓度300mg/mL),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3)扫查方法:先行平扫,后经肘静脉高压注入造影剂后20~30s行动脉期扫描,60~70s行门脉期扫描;4~5min以后为延迟期扫描时间。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超声
初步诊断为良性病灶21例,恶性病灶50例。
2.2 超声造影
(1)行超声造影后,21例常规超声诊断良性病灶中,有2例病灶早期呈高增强、门脉及延迟期廓清,改判为恶性;其余符合良性病灶的造影特点;(2)50例常规超声诊断恶性病灶中,有5例病灶早期呈高增强、门脉及延迟期持续高增强或等增强,改判为良性;其余符合恶性病灶造影特点。
2.3 增强CT
良性病灶26例,恶性病灶45例。
2.4 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结果
3 讨论
对肝脏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至关重要,早期的有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二维超声仅能显示形态学信息,对肿瘤的血管和血供不能显示[3]。有作者提出[4-5],肝恶性肿瘤中较多出现的特异性特征,在良性病变中也可出现,使得常规超声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较低,仅可作为筛选及初步诊断。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虽可提供病灶的血供状况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但对于一些低速、缺血或位置深在的病灶,则不易探及病灶内部的血流,且不如CT增强显像观察血流的时相变化,使其在肝脏肿瘤的定性诊断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6-7]。
本研究初步总结了良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的表现,认为病灶早期的增强速度及程度不是判断良恶性病灶的关键,而在于门脉期及延迟期的消退速度和程度,即是否门脉期廓清。有作者认为[8],恶性病灶由于生长迅速而新生血管尚未充分形成、血管供给及分布方式等与正常肝实质的血供存在明显差异。
本研究依据欧洲超声造影指南诊断标准,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判别上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达到93.61%、91.67%、92.96%,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8-9],其准确性高于常规超声。本组病例中,经超声造影检查出现了5例误诊病灶,3例恶性病变误诊为良性病变,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增强后未见明显消退,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增强,与周围肝实质回声相似。这可能与肝癌的分化类型及生长方式有关。有作者[10-11]报道一些分化好的肝癌因血管供给、分布方式、丰富程度与典型肝癌存在差异,可以表现为无早期增强而呈等增强。2例良性病灶超声造影诊断为恶性,1例为血管瘤病灶,超声造影显示在动脉期弥漫性增强后,门脉期、延迟期均减退为低增强,原因可能是该类型血管瘤血液循环阻力低或存在动静脉短路;另1例为肝硬化结节,超声造影显示动脉期呈离心性不均匀增强,延迟期表现为低增强,与恶性病灶难以鉴别。
在本研究中,大部分恶性病灶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动脉期均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增强模式,且在不同类型的肝肿瘤中表现出的血流动力学特性与增强CT高度一致[12]。超声造影具有以下优点:(1)操作简便,无辐射,安全性高。(2)超声造影可实时观察病灶的微循环灌注时相变化,而时间分辨率较低的增强CT无法实时观察病灶的灌注过程。(3)与CT造影剂在延迟期会外渗到组织细胞外液不同,超声造影剂为血池造影剂,三期时相均不进入组织细胞外液,可准确地反映组织的微循环灌注情况。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3]:(1)受解剖结构、严重气体干扰及肥胖等因素的限制和谐波信号强度的影响,检查中存在一定的盲区。(2)由于造影增强时间短暂,缺乏多个不同的连续断面分析肝肿瘤的造影改变。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两种影像学方法可以互补,以提高病灶的诊断正确率。
总之,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表现的增强模式具有特征性,可以较好的反映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及微循环灌注过程,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诊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930-932.
[2] 郑荣琴,吕明德.超声造影新技术临床应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1-7.
[3] 蒋映丰,周启昌,朱才义.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2012,37(1):53-56.
[4] 王文平,李超伦,丁红,等.转移性肝癌的实时超声造影诊断[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8,17(2):127-129.
[5] 周琦,刘百灵,雷小莹,等.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腹部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7):108.
[6] Albrecht T,Blomley M,BolondiL,et al.EFSUMB Study Group Guide lines for the use of contrast agent sinultrasound[J].Ultraschall Med,2004,25:249-256.
[7] 董超,赵玉珍,陈伟,等.肝局灶性病灶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2):131-133.
[8] 赵玉珍,孙昊鹏,武敬平,等.超声造影时间-相对强度曲线在肝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10):870-873.
[9] 王俊林,郑慕白,李志平,等.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增强CT的对比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7):635-636.
[10] 邱君斓,孔文韬,张炜炜,等.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9):672-673.
[11] 赵玉珍,祝晓东,王瑛,等.肝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7,16(5):408-411.
[12] 钟子辉.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33(10):530-531.
[13] 刘艳丽,经翔,丁建民,等.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硬化背景下肝内小结节样病灶的诊断比较和误诊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2):164-167.
(收稿日期:2014-09-26)
在本研究中,大部分恶性病灶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动脉期均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增强模式,且在不同类型的肝肿瘤中表现出的血流动力学特性与增强CT高度一致[12]。超声造影具有以下优点:(1)操作简便,无辐射,安全性高。(2)超声造影可实时观察病灶的微循环灌注时相变化,而时间分辨率较低的增强CT无法实时观察病灶的灌注过程。(3)与CT造影剂在延迟期会外渗到组织细胞外液不同,超声造影剂为血池造影剂,三期时相均不进入组织细胞外液,可准确地反映组织的微循环灌注情况。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3]:(1)受解剖结构、严重气体干扰及肥胖等因素的限制和谐波信号强度的影响,检查中存在一定的盲区。(2)由于造影增强时间短暂,缺乏多个不同的连续断面分析肝肿瘤的造影改变。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两种影像学方法可以互补,以提高病灶的诊断正确率。
总之,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表现的增强模式具有特征性,可以较好的反映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及微循环灌注过程,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诊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930-932.
[2] 郑荣琴,吕明德.超声造影新技术临床应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1-7.
[3] 蒋映丰,周启昌,朱才义.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2012,37(1):53-56.
[4] 王文平,李超伦,丁红,等.转移性肝癌的实时超声造影诊断[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8,17(2):127-129.
[5] 周琦,刘百灵,雷小莹,等.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腹部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7):108.
[6] Albrecht T,Blomley M,BolondiL,et al.EFSUMB Study Group Guide lines for the use of contrast agent sinultrasound[J].Ultraschall Med,2004,25:249-256.
[7] 董超,赵玉珍,陈伟,等.肝局灶性病灶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2):131-133.
[8] 赵玉珍,孙昊鹏,武敬平,等.超声造影时间-相对强度曲线在肝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10):870-873.
[9] 王俊林,郑慕白,李志平,等.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增强CT的对比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7):635-636.
[10] 邱君斓,孔文韬,张炜炜,等.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9):672-673.
[11] 赵玉珍,祝晓东,王瑛,等.肝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7,16(5):408-411.
[12] 钟子辉.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33(10):530-531.
[13] 刘艳丽,经翔,丁建民,等.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硬化背景下肝内小结节样病灶的诊断比较和误诊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2):164-167.
(收稿日期:2014-09-26)
在本研究中,大部分恶性病灶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动脉期均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增强模式,且在不同类型的肝肿瘤中表现出的血流动力学特性与增强CT高度一致[12]。超声造影具有以下优点:(1)操作简便,无辐射,安全性高。(2)超声造影可实时观察病灶的微循环灌注时相变化,而时间分辨率较低的增强CT无法实时观察病灶的灌注过程。(3)与CT造影剂在延迟期会外渗到组织细胞外液不同,超声造影剂为血池造影剂,三期时相均不进入组织细胞外液,可准确地反映组织的微循环灌注情况。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3]:(1)受解剖结构、严重气体干扰及肥胖等因素的限制和谐波信号强度的影响,检查中存在一定的盲区。(2)由于造影增强时间短暂,缺乏多个不同的连续断面分析肝肿瘤的造影改变。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两种影像学方法可以互补,以提高病灶的诊断正确率。
总之,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表现的增强模式具有特征性,可以较好的反映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及微循环灌注过程,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诊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930-932.
[2] 郑荣琴,吕明德.超声造影新技术临床应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1-7.
[3] 蒋映丰,周启昌,朱才义.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2012,37(1):53-56.
[4] 王文平,李超伦,丁红,等.转移性肝癌的实时超声造影诊断[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8,17(2):127-129.
[5] 周琦,刘百灵,雷小莹,等.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腹部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7):108.
[6] Albrecht T,Blomley M,BolondiL,et al.EFSUMB Study Group Guide lines for the use of contrast agent sinultrasound[J].Ultraschall Med,2004,25:249-256.
[7] 董超,赵玉珍,陈伟,等.肝局灶性病灶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2):131-133.
[8] 赵玉珍,孙昊鹏,武敬平,等.超声造影时间-相对强度曲线在肝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10):870-873.
[9] 王俊林,郑慕白,李志平,等.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增强CT的对比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7):635-636.
[10] 邱君斓,孔文韬,张炜炜,等.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9):672-673.
[11] 赵玉珍,祝晓东,王瑛,等.肝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7,16(5):408-411.
[12] 钟子辉.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33(10):530-531.
[13] 刘艳丽,经翔,丁建民,等.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硬化背景下肝内小结节样病灶的诊断比较和误诊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2):164-167.
(收稿日期:201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