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艺术管理发展史考略

2014-12-20耿纪朋郑小红龚珍旭

关键词:艺术管理

耿纪朋++郑小红++龚珍旭

摘 要:中国艺术管理的实践历史悠久,沉淀了丰富的经验。中国艺术管理经验的总结,对今天艺术管理学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艺术从作为政教工具到市场化的管理,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时期对艺术的管理也各不相同。中国古代的艺术市场在隋唐时期便已经初具规模,分析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艺术市场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能够对中国艺术管理的历史和方法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最主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最大和最有决策力的消费者是宫廷,这是中国艺术管理中无法忽视和回避的中国化特色问题。宫廷力量的强大,并没有影响到艺术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宫廷力量之外,还有着极大范围的民间力量,如宗教神职人员群体、士绅阶层、普通民众等。宫廷与民间的艺术可以说是既互为消长,又互相补充。古代中国的艺术传播体系发展便趋于完善,基本上能够保证艺术的流通与传承。艺术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整理与传播艺术资料,这也是艺术管理的基础。古代中国有艺术资料搜集整理与传播的悠久历史,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管理的特色。

关键词:中国艺术;艺术管理;艺术历史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208-04

中国艺术中的群体行为也是源于祭祀,原始时代的歌舞从上古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窥其大略。如《尚书·尧典》记载乐正夔说道:“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古乐》篇中也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阙。”披着兽皮或手执牛尾,击打石器作为配乐或者边舞边歌,记载的都是上古先民宗教仪式和庆贺仪式的情景。周朝在祭祀中便仍然保留着歌颂先祖功绩的颂歌和舞蹈仪式,其祭祀文王的歌词《清庙》便收录在《诗经》中。歌舞不仅结合,乐器也很早就与歌舞表演相配合,《尚书·尧典》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礼记·乐记》中也有类似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早期的乐舞与政治有密切关系。周公制作礼乐制度,“乐”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国家的祭祀、军政大事和诸侯国君日常活动中不可或缺。不同等级关系、不同的场合配合相应的音乐,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如《周礼·春宫》记载,在祀天神的时候,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而在祭地祗的时候则是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又如《左传·襄公四年》记载,在两位国君相见的时候,按照惯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外国使臣的时候,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又如天子在祭祖的时候用《雍颂》,而士大夫则不能用。《周礼·春宫》记载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也就是排列成四面;“诸侯轩县”,则是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是排列两面;“士特县”,就只是排列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排列成八行,是为“八佾”;诸侯则用三十六人,排列成六行,称之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排列成四行,称“四佾”;士用四人,排列成二行,称为“二佾”。中国古代的音乐还和哲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进而形成系统性的政治神学体系。《礼记·乐记》记载:“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音乐的不谐和不仅揭示了政治上的弊端,还直接影响政治的稳定。周王朝为了加强贵族的礼乐教育,还设置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首个礼乐机构——春宫。春宫中设有大司乐、乐师、大师等乐官,此外还有小师、磬师、钟师、笙师、鎛师等传授器乐技艺,乐工达千余人,大多数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音乐家。他们分别负责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各司其职,有着明细分工。《周礼·春宫》中记载了大司乐的职务要求是掌管全国的音乐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科目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大舞)和小舞四种,内容都结合礼教。周代宫廷的音乐表演、教育和管理都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性。到了春秋后期,随着这一时期政治局势的变化、新的艺术思潮兴起和民间音乐的发展,导致了典礼音乐的系统性失去了政治体系的支撑,逐渐转换新的管理模式了。

孔子继承周公的礼乐思想,谈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礼乐等级制度对封建政治关系稳定的重要性,因此,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音乐都具有极强的等级特色。季札观“乐”、孔子删《诗》、师旷审“音”,都强调了按照政治标准来管理艺术的重要性。在任何朝代,正统的舞乐大曲都是用于宗庙祭祀和国家大事的,历来列为国家重典,历代正史都少不了礼乐志。先秦史料记载这个时期民间艺人的表演和教育也有极大的发展,《列子·汤问篇》中记载了民间艺人秦青和韩娥的故事。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韩娥歌声“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又“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从故事来看,不仅很早便有民间艺人的从艺活动,并且很早就存在以教学和卖艺为生的艺术家。建筑、绘画和雕塑在这个时期也建立起和政治、哲学密切相关的认知体系,天人合一和政教合一的观念不仅影响了表演艺术,同样影响了造型艺术。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这些壁画用来教育后世帝王。建筑、雕塑和工艺铸造等艺术都是由百工协作完成,百工由司空总负责,下属有工师等属官,等级明确,工艺中各个工序都有具体人员负责,整体组织管理严密。

周代有大规模采诗与诸侯士大夫献诗的制度,诗配以管弦乐曲歌唱,一方面出于欣赏,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观民风得失的政治目的。汉代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形成乐府管理制度。汉武帝时期乐府规模扩充,李延年担任协律都督,又举荐了司马相如等几十个懂得音律的官员,“造为诗赋,略论律品,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汉代不仅收集民间诗歌,还把歌舞表演的民间形式引进到宫中,并推广开来。情节性的歌舞表演可以首推西汉角抵戏《东海黄公》。在一些重大的节日里,宫廷与官府按照时令节日举行百姓参与的公众性演出,表示帝王将相“与民同乐”。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另外根据《汉武故事》的记载,知道这项活动是设在未央宫。元封六年的夏天,又有“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观”。李尤《平乐观赋》记载中的平乐观是一所规模宏大的大型游乐场,每年春天举行全国性的聚会,百戏会演。汉代的绘画还是延续了政治教化的功用,如汉宣帝在麟阁上绘霍光、苏武等功臣像。但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宗教造像也开始兴盛起来。endprint

唐代的凌烟阁功臣像,也都是为了标榜忠君爱国。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绘画是能够与文字书法同等地位的传播方式,都是为“润色鸿业”服务。雕塑和建筑不同于文字绘画,重视实用功能,列为营造,一度被认为是工匠之事,虽然留下了许多辉煌的艺术作品,却在相应的时期一般不以认为是艺术作品。

魏晋之后,开始出现艺术的自觉,艺术试图脱离政治附庸的地位,追求自然,怡悦性情。这一时期开始出现较为完整的艺术理论作品,文学史上先后出现了《典论·论文》《诗品》《文心雕龙》等;绘画的理论则有宗炳的《画山水序》和谢赫的《古画品录》等;音乐上则以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著作为代表。管理中逐渐应用了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使得艺术在政治之外的空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绘画和书法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诸多文人投身其中,如张僧繇和顾恺之等许多艺术家,不仅有时为宫廷和宗教寺观服务,其作品还逐渐形成一定的市场。这个时期的歌舞表演进一步和故事相结合,在南北朝的北方出现《踏摇娘》这样的节目。这一时期的民歌由于民族之间的融合,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西域音乐的传入,对于正统的雅乐和民间音乐的变化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经过战乱频繁的南北对峙时代,隋代再一次统一了南北。艺术形式有了新的发展,南北风格开始趋于融合。隋炀帝大业二年,洛阳了举行大规模的百戏盛会,此后,形成每年正月举行一次的惯例。于端门之外到建国门内绵亘八里的距离都列为表演场地,沿途搭起看棚,日夜观赏。身着锦绣衣衫献技者争奇斗艳,热闹非常。隋代有非常系统的管理体系,宫中设有太常司管理国家乐舞祭祀等礼乐术数事宜,太常卿是最高长官,太常少卿是副长官。“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其属官有博士(四人,掌礼制)、协律郎(二人,掌监调律吕音乐)、八书博士(二人)等员,统诸陵(掌守卫山陵等事)、太庙(掌郊庙社稷等事)、太乐(掌诸乐及行礼节奏等事)、衣冠(掌冠帻、舄履之属等事)、鼓吹(掌百戏、鼓吹乐人等事)、太祝(掌郊庙赞祝,祭社衣服等事)、太史(掌天文地动,风云气色,律历卜筮等事)、太医(掌医药等事)、廪牺(掌养牺牲,供祭群祀等事)、太宰(掌诸神祀烹宰行礼事)等署令、丞,而太庙兼领郊祠(掌五郊群神事)、崇虚(掌五岳四渎神祀,在京及诸州道士簿帐等事)二局丞,太乐兼领清商部丞(掌清商音乐等事),鼓吹兼领黄户局丞(掌供乐人衣服),太史兼领灵台(掌天文观候)、太卜(掌诸卜筮)二局丞。”可见隋代对于艺术管理的系统性和分工的明确性。

隋唐时期的宗教艺术涉及了艺术的各个方面,面向世俗的经文说唱等掺杂表演的说话活动对于曲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统治者的支持,音乐和舞蹈表演进一步结合,出现宫廷中的“梨园”组织。唐玄宗立左右教坊和梨园,并和杨贵妃亲自参与组织管理,以至于后世戏班都把唐玄宗供奉为戏曲行业的保护神。西域各国音乐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唐王朝政治势力的扩张而流传至中原地区,宫廷的雅乐也融入更多的西域风情。管理和教育的规范化,使得唐代的音乐、歌舞、滑稽戏都很兴盛。一批批随着年龄增长而散出回籍的梨园弟子,把宫廷音乐带到民间,正如民间音乐可以经文人收集和整理而进入宫廷视野一样,传播与整理利于各种不同层次的艺术交流。五代时期由于战乱,宫廷乐舞人员散失各地,对地方艺术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但是宫廷音乐机构却并未完全被解散,在某些时候还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如后唐庄宗李存勖还因为喜爱演戏而宠信伶人以至于亡命,南唐李后主也酷爱音乐,并推动了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唐五代时期还出现许多私人戏班和民间戏班,元稹和白居易都有过自己的家乐,有些寺观也有专门的表演团队。音乐说唱活动在唐代形成了市场,并且相互之间还有比赛的活动。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记载,贞元年间,在长安街头,西市的豪富为比赛取胜求段善本参加演出,康昆仑和段善本的奏乐比赛就是市场行为。寺院的演出也非常兴盛,僧人文溆的俗讲在当时民间极受欢迎。《续高僧传》卷三十记载,宝严和尚登台俗讲时,观众众多,施舍的钱如雨般被投掷出来。这一时期的表演节目也形成一定的规模,如唐代的元稹记录了某艺人讲几个时辰的《一枝花》故事都没讲完。唐代的民间戏班大多数并不是局限在一个地方,以一个地方为主,同时还辗转到各地演出。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卷下·艳阳词》记载,善于弄陆参军的俳优周季南、季崇以及他的妻子刘采春在淮甸至浙东一带流动表演。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和雕塑等艺术也极为兴盛,并形成一定的团队,繁荣了艺术市场。由于绘画形式逐渐由以壁画为主转为屏风和卷轴为主,所以出现很多著名的收藏家。唐太宗和唐玄宗等帝王因为酷爱书画,广泛地搜集书画,并藏之秘阁。私人收藏也很兴盛,如唐代薛稷、张彦远等私家收藏,这对书画的发展传播有很大促进作用。这一时期的民间艺术市场中出现了职业艺术家和职业管理者。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唐时民间的书画交易兴盛,还有专门从事书画市场交易的掮客。《历代名画记·卷二·论名价品第》中记载:“则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自隋以前,多画屏风。未知有画障,故以屏风为准也)。其杨契丹、田僧亮、郑法轮、乙僧、阎立德一扇,值金一万。”这时名家所画的屏风在当时已经有公认的市场价格。这一时期由于市场的需要,代笔作伪和复制等各种技术都很发达,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唐代被摹榻复制多份。古代注重收集整理书画及其相关的信息,这一行为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虽然由于天灾和战乱等原因,书画图籍散佚严重,但是保存下来的《历代名画记》等书画理论和著录却使得艺术作品的收藏流传有序,留下许多可考的资料。

北宋时期,讲经讲史的“说话”已经是普及的娱乐项目。据苏轼《东坡志林》记载:“王彭尝云:涂巷小儿薄劣,为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南宋还出现了专业的卖艺戏班,出现了早期的剧本。民间还出现由不第的贫困文人组成撰写剧本的专门组织“书会”,书会的先生便是早期职业的剧作者。温州的杂居逐渐兴起,出现《赵贞女蔡二郎》《王魁》等剧目。随着买卖交易的需要,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艺术市场,北宋开封有很多专营书画的市场,固定的演出组织也活跃在勾栏瓦肆中。随着民间艺术市场逐渐成熟地发展,民间市场中原隶属不同机构的艺术门类逐渐趋近,勾栏瓦肆中的市场既有说唱音乐、歌舞表演、百戏、杂剧等表演,也有金石书画等艺术品的叫卖。南宋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记载,勾栏瓦肆里表演的杂剧多是以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到元代杂剧的戏班则发展为一般是五六人,如果加上伴奏或其他演职人员,也一般都在十二个人以内。职业性艺术团体的管理都是趋于市场化的,根据市场的规律运作艺术组织与团体,并且根据市场的反馈调整组织行为。宋代在绘画的管理上则学习前蜀和南唐设立画院,画院直接由国家管理,设有翰林、待诏和画学生等职位,把艺术创作和教育结合起来,并建立完善的考试制度。宋徽宗、高宗、孝宗等时期,画院极具规模,宋徽宗还亲自指导画院的管理和创作。唐宋及其后世,文人士大夫本身多是兼通诗书画乐的雅士,逐渐形成了文人的“琴棋书画”四艺。文人绘画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著录和书画理论进一步发展,出现官修的《宣和画谱》、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录》、邓椿的《画继》等,都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古代书画的资料。元代则由于广大的文人士大夫处于隐逸状态,民间的剧团和卖画的艺术家们进一步把民间艺术市场推向了繁荣。特别是元杂剧的蓬勃发展,文人剧作家们着力尤勤。由于宋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印刷术普遍使用,刊印版画使得唐宋诸多艺术作品广泛地印刷保存与传播。当时的复制传播水平虽然有限,但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乐谱和剧本的流传,也使得各地的剧团表演可以在不同的空间有一定的交流。endprint

明朝虽然没有完全恢复宋代的画院,但是宫廷画家数量也不少。画家由太监统领管理,他们都被授予锦衣卫中的武官职务,如指挥、千户、镇抚之类。文人画在明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书画市场成熟,有吴门画派和浙派等不同的门派。清代的宫廷设有内廷供奉、内廷祗侯等职务,乾隆时期设立的如意馆,更是把画家和设计师们笼络在一起,有助于各种造型艺术门类的融合。清代民间书画市场也是非常繁荣,扬州八怪和海上三任等称号的耳熟能详,都是因为这些画家有极高的书画造诣和市场地位。明清以后的书画著录等书更是琳琅满目,既有官修的《佩文阁书画目》《石渠秘笈》等,又有个人私藏作品的著录,历代书画在记录上流传有序。民间画家多是世代习画,父子兄弟传授,形成稳定的画工群或作坊。此类作坊在明清时期很集中,在绘画中画工们相互学习,或是学习前代的名画粉本,或是以所见图样为粉本。作坊之间存在竞争和合作,形成了类似于行会的管理组织,对艺术发展与管理产生了重要作用。明代的江南文人流行蓄养家乐戏班,是传奇在社会上演出与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此外,民间的职业戏班也非常发达。妓馆乐户虽然由政府统一管理,但主要是户籍和执照的管理,具体的经营却主要是依靠市场的引导。词曲、音乐、戏剧等作为“雅玩”,表演形式主要是适应文人娱乐消遣的兴趣,有较大的社会需求。讲经宝卷等曲艺表演形式也都吸引许多听众,词曲和戏剧有着更为广泛的观众群体,民间商业性的戏班成为演艺的主体。文人意趣与民间市场管理在艺术市场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进入清代以后,江浙一带文人的戏班更成为一种风气,如李渔的私家戏班最有代表性,其管理是最成功的文人私家管理。明清时期不同的艺术管理组织,艺术管理的出发点与方法不同。宫廷艺术组织遵从帝王的要求或爱好兴趣,以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组织,不考虑成本与市场。而广大的民间剧团,市场的、经济的管理逐渐占据重要位置。明清时期的商人也逐渐把眼光转向艺术市场,这一时期新安商人和扬州盐商对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浙商则对民间戏班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商人因为其经济购买力逐渐成为艺术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刺激了艺术发展和艺术管理观念的更新。随着徽班进京,乾隆年间出现了京剧,各地方戏曲也是蓬勃发展。民间剧团既是表演团体也是教育团体,师徒关系和行会关系是制约剧团的内外环境,剧团的管理者一般是班主或主角。政府对民间剧团的管理主要是内容和身份的控制监督上,时常严禁“淫词俚曲”的演出。如明代朱元璋曾经禁令乐人妆扮杂剧戏文时妆扮成帝王后妃、先圣先贤、神像、忠臣烈士,违者杖一百。军士学唱要割舌头。清代政府又增加了不少禁令。康熙曾禁止女演员进城,嘉靖和道光也多次下令禁止开设戏院。从明代中后期以降,随着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艺术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快。康乾时期,郎世宁等传教士画家长期供奉内廷,对于宫廷画家们的造型方式和思维创新有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兴起,留学生和官员出国考察学习,输入了西方的艺术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艺术管理的近代化进程。清末,西方管理方式,如艺术的公演或会展等都相继出现,繁荣了以广州和上海为中心的艺术市场。民国时期的演艺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堂会称为私人聚会的主要表演形式,经纪人也在这一时期才完全职业化。绘画等视觉艺术市场逐渐现代化,但是战争的频繁难以使其真正的繁荣。话剧、舞剧、电影等西方新形式的艺术门类也在中国获得一席之地。封建时代艺术管理的整体性随着政权割据和战争的频繁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内容和经济的管理是主要的管理内容。艺术为抗日和革命服务的口号使这一时期的艺术带有极强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都仍然被保留。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行政式管理的模式逐渐被改变,中国艺术管理进入新的时期。

从先秦时代起,管理者就从艺术分类入手,对分属不同门类的艺术进行不同的管理。分类是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管理的基础工作。艺术管理主体的社会阶层不同,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国古代艺术管理主体宫廷具有组织者和最高决策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艺术走向,也影响着艺术管理标准。影响决策的因素,一方面是政治制度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帝王的态度。对艺术是否重视,很大程度上出于帝王的喜好与提倡程度,统治者的嗜好可以决定一门艺术的地位。宫廷还是最主要的消费者,宫廷艺术是私有的、非公益的,在市场没有完全形成之前,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宗教也是重要的艺术管理者与决策者。中国的宗教艺术遍布全国,许多宗教艺术的背后都有皇室的支持,其影响是社会性的。宫观寺庙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由团体管理,为宗教服务,宣扬宗教的目的使其带有明显的公众性。历代文人士大夫多是艺术家,士绅是社会的重要力量,有足够的能力收藏书画或者拥有家庭乐团戏班。文人士大夫收藏与传播书画或者对私家乐班创作演出的管理,是中国古代艺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士大夫往往是社会艺术发展的引领者或积极参与者,对影响艺术发展的趋向有重要的作用。文人对于艺术的管理,一方面是受到自己兴趣爱好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社会需要的影响,特别是文人内部娱乐最能代表时代文化阶层需求的趋向,对社会产生最广泛的影响。民间艺术市场的职业团体,以赢利为目的,根据市场需要与运行规律进行管理,已经完全符合市场化的要求。中国艺术管理的发展是随着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分别来自于政治管理、艺术自身规律、经济与市场等不同方面的管理要素,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出现和完善,从而使中国艺术管理的历史丰富多彩。

(责任编辑 张海鹏)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管理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艺术管理体会
艺术管理在艺术发展和传播中的作用
IP热潮对舞台戏剧生产的启示
论艺术管理中的文化资源
周星 艺术管理学科三个层面问题思辨
艺术学理论视角下艺术管理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论民间艺术的会展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