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力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探究
2014-12-20曹艳
曹艳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夹层中,向往城市稳定的生活,却又被制度所排斥,想回到农村,却又不满足和习惯于贫穷的生活,面对工作、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从对复原力的理解入手,探讨复原力的本质及其如何通过提高复原力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复原力;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27-02
全国总工会10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为1亿人,成为了农民工群体的主流,他们的心态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农民工这一群体社会心态的走向。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承受着工作、家庭和生活带来的压力,还要面对社会、制度和地域歧视等方面的挑战,常常表现出焦虑、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敌意等问题。据相关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5.4%至39.9%之间,因此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开展研究,探讨该群体特有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机制,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复原力的内涵
近年来研究者们愈发重视从积极取向来研究心理健康,复原力也随着压力应对和个体发展研究的深入而兴起。复原力(resiliency),又称抗逆力、心理韧性、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逆境、困难、道德困境等生活重大压力时,激发内在潜在特质,运用外部资源积极修补、调试机制,最终在生理、心理、伦理上恢复平衡的能力[1]。当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复原力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一系列能力和特质动态交互作用而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从操作意义上来说复原力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主要因素: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2]。内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自身所具备的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质,能调节或缓和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外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所处的环境具有能够促进个体成功调适,并改善危困难和压力所导致不良适应结果影响的因子。
复原力是透过保护因子产生正向适应的效力机制,其涵盖范围包括个人、家庭及更宽广的社会环境[3]。三方面共同抵抗环境的不利影响。笔者依据阳毅修订的《大学生复原力量表》[4]归纳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复原力包括七个维度:自我接纳、自我效能、问题解决、情绪稳定性、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企业支持。
二、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户籍在农村,在城市以非农方式就业为主的流动人口。随着80、90后农村大量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他们找到了工作,开拓了眼界,获得了比父辈们在土地上劳作更多的收益。然而,由于制度、社会和自身的原因,他们在城市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进而难以融入城市。多年的城市生活,又让他们瞧不上土地微薄的收益,更不习惯于农村的生活,也失去了耕种土地的耐心和能力,成为回不了农村的“城市”边缘人。在他们身上,既存在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拥有着更多的精神和情感诉求,却又普遍存在焦虑感强、缺乏归属感、心理较为脆弱、抗压能力不足等种种问题。
三、提高新生代农民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复原力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存在密切联系,能够预测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的个体,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反之心理弹性水平越低的个体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p<0.001)[5]。笔者综合复原力的内涵及七个维度,紧扣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要点,提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要从复原力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入手,进而改善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更好更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一)提高内在保护因子
那么新生代农民工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增加内在保护性因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接纳水平。自我接纳是个体生存的社会性需要。美国心理学家Ruff指出:“自我接纳是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现实生活中,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产生焦虑情绪、抗压能力弱,就是因为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不愿接受自己的现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自我接纳与否关系到新生代农民工在未来能否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人生来就不完美,新生代农民工们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和挫折时不能过于苛求,接纳个人的局限性,不担负自己力所不及的工作,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松绑。
2.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教育水平对员工自我效能感有着显著的主效应,高技能要求、高收入职业员工表现出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受[6]。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影响着他们对自身总体的看法,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为提高自我效能感,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积极学习相关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能,所以农民工可以利用计算机或者手机设备进行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价值,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3.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指个体面临困难事件或压力情景时,能通过自身的计划执行和时间管理等策略来解决问题,以达成目标的行为倾向。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最终的目标莫过于融入自己所在的城市,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成为真正的城市人。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面对各种障碍最后望而生畏,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其实任何长期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目标的细化和计划的执行以及时间的管理。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尝试首先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其次制定计划表。当你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计划时,做到心中有数,压力也随之减轻。第三步,权衡各种事情的优先顺序。对有些原本认为必须马上完成的任务要根据重要性先分出轻重缓急,重要的工作马上完成,次要的和不重要的可以先放一放,待时间充裕时再完成。这样就会使压力呈几何级数下降。第四步,集中精力,逐个击破。最终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实现自己的目标。endprint
4.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一般被看作一个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所谓情绪稳定,主要是指一个人能积极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短时间情绪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化,不会时而心花怒放,转瞬又愁眉苦脸。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比较年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新生代农民工要保持情绪稳定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主动流露并感受自己的情绪,尝试从负面、正面、中性看待问题,对自己的问题重新下结论。事情的结果也许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二)提高外在保护因子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外在环境包含三个系统:家庭、朋友与企业。
1.积极寻求家庭支持。家庭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性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提升家庭成员的自尊水平和成就感[7]。周林波的研究表明,父母、配偶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心理压力时最重要的情感支持来源。新生代农民工无法产生复原力的原因之一是孤身在外缺乏与家人的联系,人际圈狭窄又不愿寻求社会专业心理辅导机构的支持,这就导致他们在面对压力时,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因此当个体面临压力时,主动寻求家庭支持,家庭环境中的保护因子包括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家庭凝结力等对复原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帮助。
2.积极寻求朋友支持。与朋友的良好关系,朋友间的物质及精神支持等,都对个体具有保护作用。美国管理学府普林斯顿大学对1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平时要多敞开心扉,加强与同事、朋友的沟通交流。当一个人将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向好朋友抒发出来的时候,可以得到对方的关爱、鼓励以及帮助,精神上的压力自然就被化解了。通过沟通,新生代农民工自觉不自觉地调整了自身的认知模式,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更容易达到平衡。
3.加强企业支持。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已达1亿,占农民工总数的6成以上。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员工,而员工的心理状况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必须从自身出发创新用工机制,企业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设立相应的学习机构,可以通过员工培训,使得他们能够提高自身的技能,从而适应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提高他们的成就感。还可开展员工心理帮助计划,帮助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疏解工作压力,更有效地处理与同事、客户的关系,减少家庭矛盾对工作的影响,提升对自身的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预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企业——家庭——个人”三级网络联动机制,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发挥新生代农民工积极主动性,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心理资本的整合,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
参考文献:
〔1〕阳毅.国外关于复原力的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5).
〔2〕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3〕曾文志.复原力保护因子效果概化之统和分析[J].咨商辅导学报(高师辅导),2006(14).
〔4〕阳毅,黄芳,姜农娟.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
〔5〕苏琦.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相关的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
〔6〕刘建.低收入职业员工自我效能感及控制点的初步研究[D].重庆大学,2009.
〔7〕刘杨,陈舒洁,林丹华.歧视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5).
(责任编辑 张海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