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 艺术管理学科三个层面问题思辨
2015-12-25周星��
周星��
摘 要: 文章以发音的首字母来概括聚焦,即“3K”、“3M”和“3D”这样一种简洁定位,来探究艺术管理的思考主题,艺术管理要明确“3K”概念,即是跨学科性质的“宽”、科学性建设的“科”、开拓性发展的“开”。所谓“3M”也就是一种对于艺术管理学科的认识概括:一是艺术管理需要注意艺术的“门类内”的艺术性质,二是要把握门类外的“漫社科门类”的素养,三是关注“媒介间传播艺术”的转换现实。艺术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还不能不回到自身的塑造和确立自身的独特品格上,即所谓“3D”。这包括与作为行政领导管理相关的关系,概括为与大行政管理的关系,与大艺术表现的关系,以及与大众艺术习俗习惯的关系。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独特品格;关系;大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在艺术学科构成中,艺术管理学科是比较薄弱的。在世界有几百年历史的著名大学,开始有艺术管理专业也就40余年时间,而在中国则更为晚,学科极少且历史短浅。按照一般理解,艺术管理是针对艺术表现对象但以现代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为依托,使艺术的市场得以实现的学科。作为以跨界和综合性素养为特色的艺术管理,与之相关的是艺术生产、艺术市场和艺术营销,以及艺术经纪、知识产权,还必须涉及文化法规、广告和公关等方面,来为各种艺术类别的市场生存和实现价值服务。无疑,艺术管理离不开管理学的理论和操作规律,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独特。所以在美国大学有几十个艺术管理学科,其中一部分就设立在管理学科中,也有一些则设立在艺术学科中。探究艺术管理,要求艺术市场和实践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对于艺术管理的需求推动着艺术管理的理性认知。
所以,中国的艺术管理学科多建立在艺术学科中,这里的优劣势各有所长,在管理学科中设立艺术管理显然注重其管理科学的性质,而在艺术学科中设立,则艺术管理的艺术专业性更为凸显。当艺术门类已经建立而艺术管理作为科学生长发展时,也需要我们静下来细细研究其规律。从一定意义上看,时势所逼需要加大对于艺术管理的研究,不仅在于社会发展使得人们对艺术的热望大大增加,而且艺术展演市场迅速扩展,还在于艺术管理的时代需要日渐迫切,需要科学性的学科来支撑。我们也一直从事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管理工作,并且也做了一些艺术管理和艺术学科的理论研究思考,回过头去看工作得失,对于进一步理性梳理自身的认识,研讨学习自己在艺术管理领域形成的观念形态上的见地,十分必要。艺术管理是一门学问不假,针对市场的艺术管理自有其学科性,在中国还刚刚起步,尤其是要从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上来借鉴发展自己的艺术管理科学规范。但显然,艺术管理的艺术市场需要,不能缺少从艺术的需要来把握的一面,由此,从艺术方面总结艺术管理的经验,从艺术人才培育的角度看艺术管理也有其必要性。在艺术工作中和艺术研究中,如何看待艺术管理,专家们各有见地,这里不妨将自己思考的相关艺术管理工作进行一些归纳分析。我将以发音的首字母来概括聚焦,即3K、3M和3D这样一种简洁定位①,来探究艺术管理的思考主题,结合现实感知逐一展开,求教方家。
一、3K——艺术管理的认识
1.背景
对艺术管理现实需要的探索,和艺术管理学科归属及教学研究密切相关。在新的艺术门类设计中,人们对艺术管理主要设置在研究生层面有较多的认同,因为这需要较为扎实基础上的高端层面人才来从事艺术管理。这里的认识是基于艺术管理需要建立在对艺术的一个对象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的亲身经验,站在这些基础上,才能做好艺术管理,否则,对于艺术的外行,即便有管理学的知识,但总有点隔靴搔痒的味道。而且,管理的性质基本摆在了对实际艺术展演的谋划协调和推广实施安排上,研究生层面的学科人才更有一些阅历的优势。至于将艺术管理放在什么学院,也可以窥见其跨学科的性质。比较一下在开展该学科较早的美国,艺术管理专业的设计和设置也多有差异。美国最早的艺术管理专业,设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目前仍有一些学校的艺术管理专业设在商学院,而比较好的艺术管理专业更多设在教育学院或艺术学院。研究者认为艺术管理专业设在什么学院各有优势,设在教育学院可以更加侧重艺术管理的社会教育性,不过在中国这种设计似乎稀罕。而设在艺术学院,可以更加强调艺术方面的专业性,在中国多数艺术管理专业也这样设置,由于艺术管理的难度和新颖,一般艺术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也数量稀少。设在管理学院的艺术管理学科似乎是一种习惯,在中国,管理学科兼带着艺术文化对象研究,学科延伸自然,和西方更侧重艺术管理的商业经营方面等也是一种呼应。但按照西方的艺术管理认知,比较理想的做法是设在综合性大学而不是专业性院校,因为艺术管理需要多样的学科背景,综合大学各个学院的资源有利于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和取材,也有利于实现艺术管理综合性学科专业性质。至于艺术管理专业需要在艺术文化比较发达的都市,得以让学科实践和观照具有艺术、经济、社会活动等足以提供更多地接触艺术实践的便利,见识更多艺术文化现象,扩大眼界而增长认知能力,等等,自然说明艺术管理的一种超越艺术具体对象的高端性。所以,艺术管理学科理应更多确立在具有艺术基础而能够服务于艺术展演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上。
2.艺术观念的层级认识
艺术管理是艺术学领域中高端而相对薄弱的对象,却又是艺术成为门类、艺术学理论构成中理论建设和实践需要大力加强的领域。在艺术学理论学科中,一般都视其为需要综合性知识和研究生层面的培养,就是对这一高端性人才素养认识所在。前已述及,世界上,艺术管理专业归属于什么学科也没有既定原理,无论如何,艺术管理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同样面临着观念认识为先、实践操作加强、而综合性要求重要的阶段。而显然艺术管理学在艺术学中的学理性建设还有待加强,对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及其指导艺术实践的功能还有待发挥,从根本上对艺术管理学科的认识与理论建设的观念需要继续探讨。总之,艺术管理在目前设置上还更多趋向于掌握了艺术学科一般专业规律后,在融合管理学规律基础上来丰富科学逻辑性,从而建立起跨专业学科,研究生的学科设立比较合宜、现实。必须强调,艺术管理还需要具有掌握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知识,因为互联网时代已经从IT到DT时代快速跨越②,艺术管理学也需要加快适应。
3.“3K”观念的阐释
我们强调艺术管理需要建立自身的理论体系,而对于艺术管理的基本性质必须有所确立,概要而论,艺术管理要明确“3K”概念,即跨学科性质的“宽”、科学性建设的“科”、开拓性发展的“开”。在发音上因三者声母相同而概括确立。
第一个“K”是指艺术管理的“跨学科性”,在艺术这一指向性学科类别中,似乎艺术管理特别需要认清跨越管理科学和艺术对象的性质,使艺术原本和感性、个性创造和情感舒张相协调。管理科学作为独立门类,自身在科学客观性上十分凸显,所以其涉及到的多是统计学、管理学、财务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领域。显然其科学性质在理论上十分显要。由此艺术管理在兼具感性表现对象的艺术对象和科学性的管理运筹上,就必然有跨越学科的难度,将艺术表现的市场呈现加以科学化的规划和组织,学理观念认识自然要超越艺术创造的自身情感逻辑。
由此必然涉及第二个“K”,即科学性建设。艺术管理依据科学性客观把控,管理科学的原理和艺术概括出的艺术原理之间的联通自然必需。对于艺术家而言,展演和受众需要固然不是全部要知晓的,但越来越成为实现艺术创作价值的条件。管理艺术和筹划,表现艺术和实现艺术受众价值,市场应对和传播等,都是艺术管理不能不涉及的问题。对政府而言,艺术管理的宏观认识决定艺术的发展,“非遗”的提出与得失、艺术院团的上下与拆建、动漫推动的资金确立等等,都属于艺术管理的政府行为。而对于艺术演出的管理,则不仅是市场的管理行为,也涉及人员配备、策划投资和发行推广,以及衍生产品的把握等,也都是管理的范畴。而在具体展演中,管理的核算和谋划也必不可少且细致入微。具备科学性是科学管理,依照科学计量方法来管理都是这第二个“K”所必需的。所以时常遭遇到艺术人对某个作品欢欣鼓舞,经理人对作品个人情感感到认同,却果断不接受演出或者展映的矛盾现象,因为科学计量成本和实际接受、市场需要和个人喜好之间,必须有一个客观的冷静判断。接着就是第三个“K”,即开拓性发展。艺术管理的科学化,艺术教育的规律性,艺术精神的促发,艺术市场管理的多重含义,艺术创造的自由性和规则之间的关系,艺术教育人才的培育新走向,等等,都是艺术管理学科所要关注的。正因为其跨学科和科学性,才需要艺术管理给予巧妙的桥梁和提供理念。这对于艺术管理研究者和从业者提出了高端要求,我们自然需要明确前述的两个“K”的意味,但那是衔接到开拓艺术前景和开拓艺术学这一根本上,不是为了屈就科学而忽略艺术特定性,也不是丢弃艺术的精神情感性去谄媚社会科学,恰恰是要利用跨学科经验和科学管理来促发艺术自身的长足发展。于是艺术管理服从于管理的基本规则和艺术特性的把握要求,客观性和主观要求的结合,使之具有特殊的气质。这一点不能忽略。而艺术管理的西方社会法则和东方文化气质,让艺术管理的人情行规与科学性要求具有互补性。艺术管理的开拓性发展还必须强调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性质,人们要确定互联网时代的思维不同于以往,“互联网的思维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1]。艺术管理的互联网思维显得更为重要。
二、3M——艺术管理的科学观念 如何在确定艺术管理的基本性质和发展需要后,进一步拓展对学科建设的基本认识,需要科学的认知观念。我们的艺术管理和学科教育需要的“3M”认知,也是一种角度。所谓“3M”也就是一种对于艺术管理学科的认识,要发展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对于艺术管理涉及的学科建设要有3个概念认知,这里姑且以三个“M”开头发音的概念来概括:一是艺术管理需要注意艺术的“门类内”的艺术性质;二是要把握门类外的“漫社科门类”的素养;三是“媒介间”即媒介的转换现实。
第一个“M”,即艺术管理需要注意“门(Men)类内艺术”的管理意义。
作为成立仅仅几年的艺术学门类,包容了差异性很大的五个构成: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五大艺术门类自有其艺术管理问题,诸如音乐演出管理、音乐管理学科建设等。这里特别要提及艺术学学科成为门类,发展进入了“攀登期”,而这攀登期的艺术学理论建设和艺术管理新型学科建设迫在眉睫,也是托举艺术攀登的重要基础。“攀登期”是笔者在2014年11月8日至9日在由王廷信院长主持的东南大学“国际视野下的艺术教育高峰论坛”上发言所提及,且被各大媒体不断宣扬的认识:2010年前,中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学学科发展属于破冰期;2011年,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至关重要,可以称为突破期;2011年以来进入平缓发展期,各学校纷纷发展、扩充艺术学学科。“攀登期”的重要工作主要包括艺术学的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两方面。此时的发展需要各艺术门类在理论和实践诸方面坚持多元发展,以整体性视野对艺术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宏观哲学思考。所以,学界必须对艺术学学科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宏观思考和探索,否则,艺术学学科仍可能停留于技巧层面,缺少深厚的理论支撑。另外,无论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出发,还是从艺术学学科的自身建设出发,人才都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这里,艺术自身整体的管理学科和对于不同门类之间的艺术管理都在观念认识上,与艺术管理或者分类管理人才培养上提出了适应性命题。总之,艺术管理学科建设无论在宏观意义还是具体实践上,都对艺术门类之间的管理建设意义重大。
第二个“M”,是把握“漫(Man)社科门类”背景下的艺术素养,即笼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全学科背景下的艺术发展。
艺术管理既然有跨学科性质,必然关联多学科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统筹学、会计学、社会学等——的学科素养,对于艺术管理者的高端认知都有必要。所以艺术管理学除了对艺术的必要把握外,艺术门类之外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视野认知也不可忽视。管理科学无疑首当其冲,因为管理科学是针对现实运行的运动科学,其市场运行规律必不可少。就艺术与管理的结合而言,艺术管理是在宏观上看待艺术的整体把握、谋划和运行规律,涉及从针对市场的谋划、展示到实现受众观赏认识的全过程,以及对艺术品实现价值和精神意义的设计把握。显然,艺术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整体观照和细微把控艺术的一种实践科学。同时,多学科经验对于艺术精神的挖掘和促进必不可少,世界大势自然不可漠视,当下世界的“全球化语境”更触及艺术的综合性、人文性、文化创造性,以及技术凸显、本土文化发扬、融媒体艺术支持等,都是全球化世界艺术教育的综合性思路。我们对大众艺术潮流的把控必须要有认识,所以一个韩国的骑马舞被21世纪流行音乐届所津津乐道,韩国文化大大传播。而全球艺术市场的基本规则也不能忽略,比如英国创意产业的凸显地位,中国娱乐业从学习中国港台到日韩到欧美的路径,其宝典、版权交易等也属于艺术管理范畴。艺术管理理应是具有针对于艺术对象,却具有宏观把握艺术精神和市场实现的理论体系。就关切多学科而言,艺术管理具有中国古人把持的“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和地球村的无缝衔接的世界景观在一起,就是全球化艺术管理必须结合的要素。
第三个“M”,即“媒(Mei)介间传播艺术”的转换现实。
艺术管理所针对的艺术,既有各类艺术自身存在的独特艺术特性,又遭遇到越来越不可阻挡的融媒体生存创作和发展的境况,在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环境下的艺术传播,对艺术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艺术需要依赖媒介来存在,也要依赖网络媒体来传播;关键是网络和移动媒体时代对艺术转换意义重大,而“90后”的艺术人和接受者与新媒体的关系更为密切。媒介间的艺术传播和生存有许多案例,比如产生于新媒体的筷子兄弟风行网络,通过微电影而影响广大,拍摄电影收获不小,而又因为《小苹果》而获得美国的音乐奖项。不同媒介的艺术交融带来新的艺术管理难题,也带来艺术管理新的拓展方向。无论如何,艺术管理学科关注融媒体艺术状况,了解新媒体艺术操作,知晓移动媒体的艺术传播,以及依赖新媒体认识拥戴艺术的受众等等,都是艺术管理的题中应有之意。
三、3D——艺术管理的自身建设关系 艺术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还不能不回到自身的塑造和自身独特品格的确立上,由此,处理自身创设和相关关系更为切要。这包括与作为行政领导管理相关的关系,姑且概括为与大(Da)行政管理的关系,与大(Da)艺术表现的关系,以及与大(Da)众艺术习俗习惯的关系,即大行政——行政管理,大艺术——艺术表现,与大众艺术——习俗习惯三种关系。
第一个“D”即艺术管理需要兼顾艺术对象,但对象性的管理与作为主流意志力的行政管理之间如何协调,必然需要研究。
毫无疑问,管理作为主流意志或者行政管理的影响必然在许多时候存在,因为艺术活动需要一般的管理,艺术展演所涉及的社会层面也必然触及国家法规和市场要求,难免触及行政管理界域,而这自然就与常态的主流社会一般要求相碰撞,如特定时期如灾难时候的规避、政策出台的限制要求、对一些演艺人员的特定约束措施以及题材的敏感性的排除等,管理范畴的措施必须与之相适应调整。我们称之为主流意志力管理,以区别于艺术展演的行业艺术管理,具有一定非行业的强制性且必须加以遵守。最为典型的是,主管机构不断发布的限娱令对艺术品类对象的管理业态调整必不可少,而如何应对艺人的作品危机、公关事件等,也是艺术管理不可忽视的方面。在艺术管理中,遵守的是艺术表现能更好实现的规律,但主流意志力管理则难免与之冲突。由此艺术管理既然涉及管理,在这时就要协调专业和行业规则之间的关系。
[JP3]第二个“D”,即艺术管理还需要考量与艺术家的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这是指艺术管理回到艺术对象自身时,管理的科学规则需要考虑不同艺术的行业表现规则,不能因为管理的要求而舍弃了艺术的本质需要。
艺术管理在学科性质上偏向于管理规则:如何适应展演市场,如何按部就班地实现艺术品的最大化价值,以及如何协调展演场所、售卖、宣传推广、艺人经营等。但管理的规则性和艺术家个性保存、特长发挥之间,却有更为细致复杂的工作要做。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价值维护,死板的管理工作如何与鲜活差异的个体对象的服务表现相协调,是考量艺术管理质量的关键。
第三个“D”,即艺术管理的视野中,还必须注意在艺术创作作品与艺术家作为管理主体时,如何兼顾和大众艺术的习俗的关系。
在日渐分野的艺术层面中,艺术一般被界定为高雅艺术,艺术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将艺术品完整推向大众。但显然,接受者已经不断改变欣赏文化的趣味,而不同艺术的受众文化差异,也需要艺术管理灵动应对。就大众的艺术审美趣味变化而论,整体上,艺术观众的年龄和阅历决定了他们对艺术经典的态度未必如前辈亲切和尊宠,此前发生过不少青年观众欣赏艺术作品时缺少热情的状况,比如观看经典话剧《雷雨》的笑场事件等。这也就要求艺术管理清楚意识到应当如何进行艺术宣传和针对性推广。而不同艺术类别的艺术管理,也需要有针对性,诸如戏曲主体管理是针对中老年人受众,电影宣传推广方式管理是针对的青年观众,在文化接受上,艺术管理也应当区别对待。而重要的是,艺术管理以往所适应的精英阶层艺术习惯,与当下青年一代的艺术趣味存在差异——他们的艺术文化流行时尚、网络上使用的特定语言、对艺术感知的娱乐性接受,都带有不同于以往的趣味。艺术管理应当注意到这一点。
(责任编辑:徐智本)
① 犹如人们将BAT来指代国内互联网公司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腾讯公司),取其首字母。
② 参照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标题,DT指数字科技。
参考文献:
[1][ZK(#]庞晓龙.一本书读懂互联网思维[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