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亚低温治疗临床分析
2014-12-20李作士
李作士
广东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 揭阳 522000
我院神经外科2005-01-2013-06对12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治疗组。评价两种治疗方式对重型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6例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61例和常温治疗组65例。2组除亚低温治疗外其他治疗方法相同。亚低温治疗组男48例,女13例;年龄12~74岁;车祸伤51例,跌伤10例;入院GCS评分7~8分28例,4~6分3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6.1h;损伤类型:脑挫裂伤并脑肿胀18例,原发性脑干损伤9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0例,颅内血肿并脑肿胀21例。常温治疗组男54例,女11例;年龄13~77岁;车祸伤55例,跌伤10例;入院GCS评分7~8分31例,4~6分2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5.4h。损伤类型:广泛脑挫裂伤并脑肿胀21例,原发性脑干损伤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9例,颅内血肿并脑肿胀27例。亚低温治疗组手术19例,常温治疗组手术22例。2组均为颅脑损伤后24h内入院,GCS≤8分,无严重复合伤,血压正常或经短时间纠正能恢复正常,经头颅CT 检查确诊,近期无感染、输血及其他严重疾病史。
1.2 治疗方法 亚低温组:入院后根据患者病情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随即行常规治疗、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亚低温治疗。开始降温为发病后2~15h。降温方法:成人生理盐水500mL+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哌替啶100mg静滴,根据患者寒颤反应情况调节滴速。使用水循环式冰毡降温,通过调整毯面的水温或在腋窝、腹股沟区中加用冰袋使肛温在4~8h 内降低并维持在32~35℃。如有呼吸抑制者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根据肺部情况及意识状况决定是否行气管切开术。亚低温治疗时间2~10d。停止亚低温治疗后每4 h升高1℃,肛温达36.5℃撤除冬眠合剂,使其自然复温,继续其他常规治疗及监护。注意复温过程不能过快。
1.3 亚低温治疗期间观测指标和监护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均持续监测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各种生命体征;电解质、血糖、血气及血液黏滞度检测;头颅CT检查(第2、3、5、7天),CT 值18~32 Hu,再应用多田公式计算脑水肿体积。手术治疗的患者持续颅内压监测。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2组伤后6个月根据GOS评定标准分为痊愈、中残、重残、植物生存、死亡。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n(%)]
2.2 2组颅内压变化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2组ICP比较 (±s,kPa)
表2 2组ICP比较 (±s,kPa)
组别 n 第1天 第2天 第3天亚低温治疗组19 3.72±0.59 2.79±0.58 2.58±0.61常温治疗组 22 3.96±0.60 3.41±0.49 3.25±0.32 P 值<0.01 >0.05 <0.05
2.3 2组脑水肿体积变化情况比较 亚低温治疗组脑水肿体积仅在伤后第6天为高峰期(87.80±16.64)cm3,以后逐渐减少。而常温治疗组伤后脑水肿体积逐渐增大,伤后第14天到达高峰(122.35±14.90)cm3。伤后第3天亚低温治疗组比常温组减少17.45%,从第9天开始2组差异显著(P<0.05),第14天减少达46.70%。见表3。
表3 2组脑水肿体积变化情况比较 (±s,cm3)
表3 2组脑水肿体积变化情况比较 (±s,cm3)
注:亚低温治疗组7例无法计算,常温治疗组4例无法计算
组别 n 第2天 第3天 第5天 第7天亚低温治疗组 43 61.67±16.34 87.80±16.64 76.38±20.23 61.0 9±12.16常温治疗组 46 78.96±15.60 93.64±14.51 101.02±31.50 122.35±14.90
2.4 2组血糖动态监测变化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2组血糖比较 (±s)
表4 2组血糖比较 (±s)
组别 n 入院时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第9天亚低温治疗组 43 11.6±3.6 . 8.50±2.7 7.3±2.9 6.33±3.31 6.39±1.61常温治疗组 46 11.2±4.1 9.8±4.3 12.0±2.6 13.3±1.6 13.03±2.98 P 值>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由于应激、血脑屏障的破坏、脑细胞耗氧量的增加、内源性毒物的损害作用,因而产生脑缺血、脑水肿、颅内压增高、高血糖等一系列继发性病理生理过程,导致不可逆脑损害。重型颅脑损伤造成恶性颅高压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本文结果显示,第1天亚低温治疗组作用不明显,但第2天颅内压明显下降,原因与脑水肿的减轻有关。常温治疗组水肿高峰期在第14 天左右,以后才逐渐消退。亚低温治疗组脑水肿高峰期在第6 天,以后逐渐减轻。所以,亚低温治疗缩短脑水肿时间,同时减轻了脑水肿程度,亚低温治疗时的体积最高86.4cm3,而常温治疗的脑水肿的体积高达128.6cm3,两者相差达31.2%。亚低温治疗组在整个治疗过程血糖基本保持正常,而常温组在第3天和第7天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文献[1]报道相似。
注意事项:(1)重视低温期的监测和护理。为防止患者体温下降过程出现寒颤反应,须密切注意冬眠药物静滴速度,具体剂量和速度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速度太快,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尤其对心功能不稳定的老弱及小儿,给药过程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另外,冬眠药物可抑制咳嗽反射,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防止继发肺部感染,但也不能过分刺激气管而出现气管痉挛。所以,全面细致的观察监测和良好的护理对成功实施亚低温治疗至关重要。(2)应监测体温和电解质变化情况,防止降温不够或过低,应保持体温平稳,不能波动太大而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应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应给予足够的能量支持。(3)复温不宜过快,过快易导致心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功能紊乱[2]。
亚低温治疗的主要生理学基础是全身代谢的降低,当体温调节功能被完全抑制时,全身耗氧量随体温的降低而下降,通常每降低1℃,脑耗氧量与血流量即下降6.7%[3]。该疗法通过减轻脑水肿的程度,缩短脑水肿时间,因而降低了颅内压,明显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有肯定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该治疗过程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在治疗过程应做到监测严密,护理细致,以期安全可靠。
[1]张赛.亚低温脑保护的研究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03,19(4):289.
[2]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2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