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肿瘤患者开颅术围术期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分析
2014-12-20于海洲陈志强梁素燕骆圣华林泽宏
于海洲 陈志强 梁素燕 骆圣华 周 枭 林泽宏
广东深圳市盐田区盐港医院神经外科 深圳 518045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外科疾病患者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由于老年患者年龄大、耐受性差且多伴并发症,因此,对其围手术期的处理至关重要,对于手术治疗过程中各项指标检测应更为细致[1]。近年来,关于老年患者疾病的发生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关系受到诸多专家的关注。笔者通过对30例老年脑肿瘤患者开颅术围术期血液流变学改变特点进行初步探讨,重点观察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沉方程K 值、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的变化对老年脑肿瘤患者开颅术围手术期的发展及预后的影响,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在老年脑肿瘤患者开颅术围手术期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10—2012-12收治的30例老年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12例;年龄60~79岁,平均(69.8±5.5)岁;病程0.8~11.4个月,平均(2.4±0.6)个月。主要表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所有患者术前经颅骨平片、CT、MRI、脑血管造影等术前评估,有病理确诊依据,结合临床症状均明确诊断脑肿瘤。全面分析、仔细研究肿瘤的相关情况。检查结果提示:病灶直径1.6~9.5cm,平均直径(3.1±2.7)cm,可手术,无相关手术禁忌,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病灶部位:幕上肿瘤24例,幕下肿瘤6例;其中脑胶质瘤15例,脑膜瘤8例,转移瘤4例,其他3例;采用全切术13例,次全切1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常规检查,行颅脑CR、CT 或MRI,明确肿瘤的部位、性质、大小、血供、发展方向及对周围结构的累及程度,定位与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行上腹部B超、胸片排除远处转移,心、肺、肝、肾功能无异常,完善相关检查后即可准备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分别为全切术和次全切术,手术结束后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心率等其他体征变化。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d及术后1、3、7d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主要包括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沉方程K 值、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中切及高切)、全血还原黏度(低切、中切及高切)。所有老年患者于晨起空腹采血送检,均由指定检验人员检测,仪器选用LG-R-80(A)型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围术期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及血沉方程K 值比较 所有患者开颅术前1d与术后1、3、7d在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及血沉方程K 值的比较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术后1d 达到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较术后1d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围术期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及血沉方程K 值比较 (±s)
表1 围术期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及血沉方程K 值比较 (±s)
注:与术前1d比较,▲P<0.05;与术后1d 比较,△P<0.05
时间 红细胞聚集指数 血浆黏度(mPa·s) 血沉方程K值术前1d 22.47±2.13 1.99±0.16 90.22±9.88术后1d 28.91±2.31▲ 2.94±0.22▲ 102.47±8.57▲术后3d 24.99±2.02▲△ 2.35±0.16▲△ 95.38±9.22▲△术后7d 23.01±2.22 1.98±0.12 91.17±9.38
2.2 围术期全血黏度(低切、中切及高切)比较 30例老年肿瘤患者分别于开颅术前1d与术后1、3、7d在全血黏度(低切、中切及高切)比较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术后1d达到峰值,术后1、3d较术前1d差异显著(P<0.05);术后3d较术后1d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围术期全血黏度比较 (±s,mPa·s)
表2 围术期全血黏度比较 (±s,mPa·s)
注:与术前1d比较,▼P<0.05;与术后1d比较,▽P<0.05
时间 低切 中切 高切术前1d 10.77±1.33 7.33±1.18 5.91±0.71术后1d 14.79±1.45▼ 9.94±1.22▼ 9.94±1.22▼术后3d 12.49±1.38▼▽ 8.78±1.02▼▽ 7.32±0.55▼▽术后7d 10.62±1.33 7.55±0.98 6.01±0.67
2.3 不同时间围术期全血还原黏度(低切、中切及高切)比较 30例患者开颅术前1d与术后1、3、7d全血还原黏度(低切、中切及高切)比较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术后1d达到峰值,术后1、3d 较术前1d 差异显著(P<0.05);术后3d较术后1d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围术期全血还原黏度比较 (±s,mPa·s)
表3 围术期全血还原黏度比较 (±s,mPa·s)
注:与术前1d比较,■P<0.05;与术后1d比较,□P<0.05
时间 低切 中切 高切术前1d 21.55±2.12 16.23±1.82 13.26±1.47术后1d 26.88±2.29■ 21.25±1.97■ 17.88±1.56■术后3d 24.73±2.31■□ 18.83±1.78■□ 15.67±1.49■□术后7d 21.98±2.07 16.38±1.91 13.52±1.38
3 讨论
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规律,通过监测器指标的波动情况反映血液黏性与凝固性的变化[2]。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指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沉方程K 值、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等指标发生变化,可引起血液黏度增高,进而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缓慢、易发生涡流。老年人红细胞聚集性强,变形能力差,难以透过微小毛细血管,容易导致组织和脏器缺氧,加上血液的高凝状态,极易产生微血栓[3]。对于老年脑肿瘤行开颅术的患者来说,在尽可能将肿瘤细胞移除干净的情况下,不可忽视该手术对患者的刺激程度,尤其术后血液方面的变化极为突出[4]。
刘新春等[5]研究指出,老年脑肿瘤患者因多种因素影响,共同引起自身血液黏度增高,加上脑瘤的影响,血液黏度升高更加明显,其中血液黏度的应激性增大及因炎性反应导致的血黏度升高均是较为典型的表现。因此,术中或术后都应该重视高黏度血液对患者血液循环的影响,避免发生血栓等情况,影响患者的预后[6]。老年脑肿瘤患者血液黏性增高明显,持续不降会降低组织器官的灌注,脑供血不足,可导致脑血栓,心脏供血不足,可发生冠心病[7]。张素品等研究表明[8],持续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升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是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因素的改变与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发现,老年脑肿瘤患者开颅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术前、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变化较大,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及血沉方程K 值、全血黏度(低切、中切及高切)、全血还原黏度(低切、中切及高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幅度较大,尤其是术后1d达到峰值,术后1、3d较术前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较术后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7d水平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与患者自身炎性的应激状态发生改善以及病情恢复等存在一定的关系[9]。结果也证明了老年性疾病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密切相关。因此,对于老年脑肿瘤患者来说,术中及术后给予必要的干预,减少各项指标的波动,能够减轻患者自身炎性状态,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幅度[10]。
综上所述,老年脑肿瘤患者开颅术围术期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先升后降的特点,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正确指导临床诊治,是了解疾病的发展及转归的重要指标。
[1]朱雁兵,王谦,舒畅,等.老年脑肿瘤患者23例开颅术围术期血液流变学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9(32):4 321-4 323.
[2]黄晓光,熊锋莉,姚军.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观察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0):1 267-1 628.
[3]孟卫东.老年常见病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临床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9,30(1):48-49.
[4]王仲启,马瑞斌.老年常见病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临床研究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3):150.
[5]刘新春,陈彪.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与控制降压对老年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30(9):1 065-1 067.
[6]魏凤香,公丕英.究血液稀释联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控制性降压在脑瘤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0,5(17):41-43.
[7]王久忠,王立江,韩光良,等.平稳控制血压在老年高血压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0):3 747-3 749.
[8]张素品,于泳浩.60g/L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高容量血液稀释对老年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3):533-536.
[9]王莎萍,尤东.637例中老年干部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6,34(2):152.
[10]陈世金,唐春蓉,冯成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四川医学,2007,28(11):1 236-1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