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68例临床分析

2014-12-20周海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24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刘 琴 周海云 方 岩

河南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商丘 476000

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使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从而表现出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临床发病率较高,有很高的致残率、致死率[1]。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央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区尚有部分存活的神经细胞,挽救缺血半暗带的关键是超早期溶栓治疗,尿激酶仍是目前基层医院神经内科常用的溶栓药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0-01—2013-12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36例,诊断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136例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68例,男35例,女33例;年龄33~75岁;对照组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32~75岁。2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年龄18~80岁;(2)临床明确诊断急性缺血性卒中,并造成明确的神经功能障碍(NIHSS>4 分);(3)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持续存在0.5~4.5h(因凝血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检查需1h,尿激酶静脉输注时间需30min),且静脉用药前无改善;(4)头颅CT 无本次责任梗死病灶影像学改变;(5)患者或家属充分了解溶栓治疗的风险及获益情况,并签署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有颅内出血、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史;(2)3个月内有颅内手术、头部外伤或卒中史;(3)3周内有消化道、泌尿系等内脏器官活动性出血史,2周内有外科手术史;(4)1周内进行过腰椎穿刺或动脉穿刺;(5)血小板计数<100×109个/L,卒中发作前48h内应用肝素或其他抗凝药物者;(6)血糖<2.7 mmol/L或>16.6mmol/L;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7)伴明确癫痫发作。

1.3 治疗方法 2组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h、1周、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使用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静脉溶栓治疗,总剂量100万~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持续静滴30min,24h内给予心电监护、吸氧,测血压、血糖、体温、心率等,q2h,观察其意识、言语、瘫痪肢体肌力等情况,但不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其余治疗措施同对照组。溶栓治疗24h后经头颅CT 复查未见出血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给予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活血化瘀、脑保护剂、脑细胞活化剂等常规治疗。

1.4 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参照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基本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恢复基本正常,生活自理;显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较治疗前不明显;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同时记录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好转(P<0.01),治疗组在加入尿激酶24h、1周和2周后神经功能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s)

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24h 治疗后1周 治疗后2周治疗组 12.93±3.60 7.10±3.64*△4.93±3.35*△4.18±3.39*△对照组 12.81±3.65 10.57±3.54* 8.85±3.53* 7.91±3.48*

2.2 2组临床疗效评价 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价,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脑出血(2例为梗死后出血,1例为远隔部位出血)3例(4.41%),牙龈出血1例(1.47%),皮下出血2例(2.94%),胃肠道出血(1例为痔疮复发出血)3例(4.41%),泌尿系出血(不排除留置尿管致尿路损伤所致)1例(1.47%),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对照组:脑出血(均为梗死后出血)2例(2.94%),牙龈出血1例(1.47%),鼻出血(不排除吸氧致鼻黏膜干燥所致)1例(1.47%),皮下出血1例(1.47%),胃肠道出血2例(2.9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检查均无明显改变。

3 讨论

目前,急性脑梗死以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难题,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非常敏感,如果脑组织供血完全中断,30s可出现脑代谢改变,1~2min神经细胞功能活动停止,>5min就会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损伤。静脉溶栓治疗的目的是尽快溶解血栓,恢复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抢救处于可逆性损伤状态的神经细胞,从而使该区域的神经功能得到改善,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5]。尿激酶能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纤溶酶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也能降解血液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

急性脑梗死在溶栓时间窗内治疗的有效性已得到证实[6]。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虽然能显著提高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但因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发病时间已超过6h,或接诊医生未能及时正确诊断而失去溶栓机会。为使患者尽早得到有效治疗,从早期溶栓中获益,医疗卫生系统应对欠发达地区加强脑卒中防治知识教育,加大宣传“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的力度,普及全民尤其高危人群识别早期脑卒中的症状,建立绿色通道。随着1950 年北爱尔兰的Adams报告了有组织的卒中服务模式[7],我国各级医院都在成立卒中单元及溶栓治疗组,基层医院也正紧跟步伐,提高医生诊治早期脑卒中的水平,争取早发现、早诊断,为溶栓治疗赢得尽可能多的时间,也可以联合动静脉溶栓,以便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8]。

本文结果表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疗效确定,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不良反应少,容易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1]秦勇.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8,29(3):408-409.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1.

[4]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3-384.

[5]Donnan GA,Howells DW,Markus R.et al.Can the time window for administration of thrombolytics in stroke be increased[J].CNS Drugs,2003,17(14):995-1 011.

[6]梁志忠,利玉欢,李飞,等.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近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7):717-721.

[7]王拥军,马锐华.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20.

[8]Emst R,Pancioli A,Tomsick T,et al.Combined intravenous and intra-arterial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0,31(11):2 552-2 557.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