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akai开源学习平台的微课构建
2014-12-20黄承明杨杰
黄承明+杨杰
摘要:微课因为其符合现代人的学习习惯和生理规律的特点而受到广大学习者和教学者的关注和推崇。Sakai平台是欧美大学中广泛使用的一个开源在线学习工具系统。本文对微课的组成结构、特征以及在Sakai平台上的构建过程进行了分析和介绍,供Sakai平台应用研究者和微课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sakai;微课;微视频;移动学习;碎片化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1-0010-00一、前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现代人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人们花在智能终端上的时间越来越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化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各种移动APP的出现,让人们许多“线下”活动逐步转移到“线上”来了,比如购物、聊天、游戏、阅读、学习等;②时间日益“碎片化”,一方面,由于竞争的压力,繁重而快节奏的工作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过度的城市化使得人们将很多时间花费在“等待”中,如等车、等人、堵车、排队等等,难得有“成片”的非工作时间;③信息疲劳综合症,人们每天都要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大量的信息,长时间后,会造成信息敏感度降低、容易产生焦虑急躁情绪,同样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内容简短、结构完整的微型课程“微课”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它以互联网为载体,能够快速在互联网设备上进行传播,这种网络连接开销低、符合现代人快节奏需求、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的课程形式立即得到了学习者和教学人员的认可和接受。
二、微课的起源与特征
微课从概念上容易理解,但目前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但基本要义还是“微型”、 “课程”,只不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会有不同的解释和外延。
有文献可查的、国内较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胡铁生,他在2011年提出的微课原型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即“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从微课的应用目的角度,可以将微课理解为“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在国外,能理解为微课的有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 Roy A.McGrew教授在1993年提出的60秒课程概念Microlecture,而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认为“Microlecture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生成、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这一说法更能表达微课的应用场景。此外还有Minicourse、Microlesson等微课概念名词。
综合各位学者对微课的见解,我们可以将微课归纳为:内容少——主要以知识点为单元,时间短——以1-10分钟的短小视频为主,适用于移动在线学习的永久性教学资源。微课的特征较多,突出的特征有以下四个:
(1)教学时间短:微课的教学时间通常较短,一般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5分钟。这一特点非常符合中小学生特别是低龄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也符合现代社会信息化时代的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需求。
(2)教学内容少:微课在教学上注重“点”的突出,微课之间关联性松散,内容直奔主题、突出主题,通常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体积小:从形式上来说,微课通常以短小视频为主,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占用存储的总容量一般不超过100兆字节,如果对视频质量要求不高的话,视频可以做得更小,如果仅仅是音频或文字则资源体积更小,几兆字节或不足一兆字节。这样,教学者和学习者可流畅地在线进行学习,能够灵活方便地实现快速传播、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也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结构情景化:虽然微课的内容仅限于某个知识点或问题,而且微课之间关联性不大、低耦合、低依赖,形成了微课之间的松散关系。但是,教学者或学习者可以根据某一情景或某一主题,能够快速地、情景化地构建某个教学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聚合。这一特征十分方便某个知识体系的解构和重构,更适合知识体系中的局部更新和升级。
·问题探讨·基于Sakai开源学习平台的微课构建三、微课的组成结构
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微课虽小,但五脏俱全,微课虽然在时间、内容上小,但整个教学过程依然完备,重要的教学环节必不可少。从数字化资源角度来看,一个微课就是一组微型资源。但从教与学的角度来看,微课是一个完整的课堂,它包括主体资源、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三大部分组成。
(1)主体资源。主体资源是一个传递知识的载体,通常是一个微视频,它是一个微课的主体。由于主体资源体积短小,十分方便微课在网络上的传播,这也是微课快速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教学者或微课本身与学习者的一系列互动的过程,目的在于强化学习效果,这些活动包括如问卷、投票、抢答、提问、讨论、练习测试、辩论等等。微课的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从关注资源的艺术表现力转向关注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而通过对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对活动过程的记录能够更有效跟踪和分析学习者的个性特点或学习特点,有利于更加个性化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将是微课未来的发展方向。
(3)教学评价。微课教学中教学评价不仅仅是指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评价,还包括对教学者、微课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评价。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评价、自评、互评,微课平台应该提供多形式的、灵活的、可配置的评价工具,方便教学者、学习者对评价要素进行设置。通过全面的、多元化的评价,能有效促使教学者、学习者、微课制作者不断成长,实现教学相长。
四、Sakai平台介绍
Sakai是一个免费、开源的在线协作和学习环境,是由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于2004年1月共同发起的一个通用的协作与学习环境(Collaboration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CLE),Sakai是基于Educational Community License(开源软件许可证的一种)的教育软件平台,可以用于教学、科研和协作。
从SakaiProject官方网站用户列表所提供的信息看出,目前Sakai平台的用户主要分布在欧美地区,有超过170多个大学或教育机构在使用Sakai,其中包括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在国内,北京邮电大学、上海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也从2008年起先后引入Sakai平台,作为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目前,一些职业院校也开始尝试引入使用。
Sakai从2.6版本开始引用Kernel内核概念,开始内核化,目前最高版本为3.0采用kernel 2.0内核版本。目前Sakai出现两个主要版本,Sakai CLE(Sakai 2.X)和Sakai OAE(Open Academic Environment,开放的学术环境)(Sakai 3.X,又称3akai)。Sakai CLE的稳定版使用kernel 1.0内核由2.8.x发展到2.10.x,并且改名为Sakai10,最新版本为Sakai10.2;Sakai OAE在应用和技术架构上变化很大,一直处于测试阶段,尚未正式投入应用。文中所提到的Sakai如果没有特别指出,均为Sakai CLE版本。
Sakai平台有五个显著的特点:免费开源,社区活跃;应用广泛,适用性好;系统开放,易于集成;功能丰富,简单易用;插件结构,方便扩展。目前新版的Sakai支持Android移动应用,Sakai平台丰富的功能体现在Sakai已经内置了大量的用于教学的工具,如:课程大纲、日程、通知、资源、作业、练习与测验、成绩册、投递箱、聊天室、Wiki、花名册、站点信息、讨论区、检索工具、站点统计、调查工具等等,十分方便网络教学应用。如果功能不够,则可以开发新的工具插件加入其中,如果功能不好用,可以开发工具插件替换掉原有工具。Sakai平台的运行界面如下图所示。
Sakai课程界面
Sakai平台丰富的功能和扩展机制非常适合微课的建设和运行,无论在资源管理、教学活动还是教学评价方面都提供了足够的工具以供使用,如下表所示。
Sakai平台部分工具介绍
微课应用
功能需求Sakai对应的工具微课资源管理课程大纲、课程学习、课程Wiki、课件管理、文件管理、课程资源等教学活动工具讨论区、课程调查、练习测验、阶段作业、课程答疑、课程消息等教学评价工具练习测验、成绩册、成绩发布、作业、课程统计等教学管理工具报名、花名册、课程日程、课程通知等五、Sakai平台上微课的构建
微课的构建与普通课程的构建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同之处是微课同普通课程一样包含完整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不同之处在于内容的组织和时间的把控。根据微课的组织结构,结合Sakai平台的工具特点,可以将微课的构建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资源制作、课程描述与课程运维。
课程规划:本阶段主要对微课的学习目标、知识点进行分析。首先确定清晰明了的学习目标,确定通过微课的学习后所达到的预期效果,然后根据学习目标对目标知识点所在的知识体系进行解构或局部解构,最后完成知识点内容的切割,在此过程中,既要确保知识点内容尽量完整,又要使知识点尽量少的对外关联或依赖。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阶段包括内容设计和过程设计。内容设计主要是对课程内容的展示形式、效果进行统一设计,如视频、语音、图文、动画等,通常以视频为主,可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更加合适的表现形式;过程设计是对整过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呼应,均为强化学习效果而设计,例如以知识点为中心,设计相关的问卷调查、课堂测试、课堂答疑、讨论等,本阶段的设计结果为一组媒体资源文件,如课程讲义提纲、PPT课件、题目、问卷表、问题列表、过程脚本等。
资源制作:资源制作包括部分特殊媒体资源的制作处理和录入上传处理,例如将过程脚本制作为动画、教学录像、图文深化处理等。资源准备完备后,则可将资源上传或录入到Sakai平台中,如:将主体视频资源上传到Sakai平台中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块,系统能根据资源的媒体类型(视频、PPT、Flash等)调用相应的工具进行播放。其他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中所用到的辅助资源可以采用不同的工具录入到Sakai平台中,如课程调查中录入调查问卷、试题工具可以录入考试测试中的题目和答案。
课程描述:课程描述是采用一组元数据对某个微课进行描述,可以理解为检索关键字或标签,主要作用是通过元数据来进行语义关联,在网络传播和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需求与情境实现微课内部各要素的聚合,甚至可以将相关主题的微课聚合成粒度更大的课程,实现以微课为基础的知识体系的系统化。
课程运维:课程维护是通过教学评价对微课本身的改进的过程,微课构建可以采用Sakai平台中的各项评价工具对微课进行评价,如成绩册、课程统计以及学习者评价、教学者的互评与自评,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微课的不足,如表现形式不理想、问题设计不合理、内容不完整或过量等等,形成改进报告,最后实施改进,达到精品级微课。
在实际应用当中,通常将五个阶段首尾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环,实现微课的迭代增量式构建,不断完善和优化微课课程。
六、微课构建的要点
由于微课区别于传统课程的特征,使得微课在学习当中无论是在学习过程,还是学习终端的使用、人机交互方面,均与普通的数字化网络课程不同,所以,在构建微课的过程当中,应注意以下要点:
(1)系统性原则:由于微课关注的是某个知识点、问题点或难点,单个的微课课程无法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使用微课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时,需要通过多个微课课程来构成一门普通课程的知识体系的骨架,这就需要通过设计好的元数据来对微课进行描述,通过元数据来实现微课之间的聚合。在Sakai平台中,每一个课程资源均有关键字来描述微课的相关属性,这些关键字既可以用来知识检索,又可以用于知识推送,同时还可以进行多维度的知识聚合,形成不同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点集合。
(2)简单性原则:微课常用于移动学习,而移动智能终端的处理能力、操控能力和屏幕面积相比个人计算机来说都非常有限,同时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这些都要求微课的构建必须遵循简单性原则,无论展示内容、界面布局,还是交互操作,都应该简洁、明了、简单。而且,过多的内容、复杂的表现只能干扰学习者的注意力,增加学习者的辅助思考时间。
(3)少输入原则:微课移动式学习和短时间学习方式,决定了微课学习中不便于也不能够有大量的文字或其他形式的输入,所以在微课构建的设计阶段中,应该要尽量减少文字输入,或通过其他方式来替代或弥补这一缺陷。
(4)交互性原则:教学活动是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机交互则是微课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好的人机交互设计不但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微课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融入多种交互形式,例如自然语言识别、手势语言、体感与面部表情等。这样可以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更高效、更愉快。
总之,微课的构建既要关注资源内容,又要关注资源的表现形式,使得资源内容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
七、结束语
目前,微课在我国处于快速推广和发展阶段,也受到各类院校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Sakai平台通过十年的应用和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和稳定,在国内的应用也进入初步阶段,但其开源的特性、丰富的教学工具、国外的众多成功案例以及非常灵活的插件扩展机制都预示着Sakai平台在微课应用领域拥有优秀的应用潜力。本文就微课的构建在Sakai平台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实现学习工具与先进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McGrew,L.A.A 60 seconds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2013-7.
[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5] Sakai项目[EB/OL].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Sakai%E9%A1%B9%E7%9B%AE,2014-10-15.
[6]Sakai官方网站[EB/OL].https://www.sakaiproject.org/about-us, 2014-10-15.
责任编辑陈春阳
在实际应用当中,通常将五个阶段首尾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环,实现微课的迭代增量式构建,不断完善和优化微课课程。
六、微课构建的要点
由于微课区别于传统课程的特征,使得微课在学习当中无论是在学习过程,还是学习终端的使用、人机交互方面,均与普通的数字化网络课程不同,所以,在构建微课的过程当中,应注意以下要点:
(1)系统性原则:由于微课关注的是某个知识点、问题点或难点,单个的微课课程无法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使用微课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时,需要通过多个微课课程来构成一门普通课程的知识体系的骨架,这就需要通过设计好的元数据来对微课进行描述,通过元数据来实现微课之间的聚合。在Sakai平台中,每一个课程资源均有关键字来描述微课的相关属性,这些关键字既可以用来知识检索,又可以用于知识推送,同时还可以进行多维度的知识聚合,形成不同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点集合。
(2)简单性原则:微课常用于移动学习,而移动智能终端的处理能力、操控能力和屏幕面积相比个人计算机来说都非常有限,同时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这些都要求微课的构建必须遵循简单性原则,无论展示内容、界面布局,还是交互操作,都应该简洁、明了、简单。而且,过多的内容、复杂的表现只能干扰学习者的注意力,增加学习者的辅助思考时间。
(3)少输入原则:微课移动式学习和短时间学习方式,决定了微课学习中不便于也不能够有大量的文字或其他形式的输入,所以在微课构建的设计阶段中,应该要尽量减少文字输入,或通过其他方式来替代或弥补这一缺陷。
(4)交互性原则:教学活动是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机交互则是微课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好的人机交互设计不但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微课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融入多种交互形式,例如自然语言识别、手势语言、体感与面部表情等。这样可以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更高效、更愉快。
总之,微课的构建既要关注资源内容,又要关注资源的表现形式,使得资源内容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
七、结束语
目前,微课在我国处于快速推广和发展阶段,也受到各类院校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Sakai平台通过十年的应用和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和稳定,在国内的应用也进入初步阶段,但其开源的特性、丰富的教学工具、国外的众多成功案例以及非常灵活的插件扩展机制都预示着Sakai平台在微课应用领域拥有优秀的应用潜力。本文就微课的构建在Sakai平台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实现学习工具与先进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McGrew,L.A.A 60 seconds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2013-7.
[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5] Sakai项目[EB/OL].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Sakai%E9%A1%B9%E7%9B%AE,2014-10-15.
[6]Sakai官方网站[EB/OL].https://www.sakaiproject.org/about-us, 2014-10-15.
责任编辑陈春阳
在实际应用当中,通常将五个阶段首尾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环,实现微课的迭代增量式构建,不断完善和优化微课课程。
六、微课构建的要点
由于微课区别于传统课程的特征,使得微课在学习当中无论是在学习过程,还是学习终端的使用、人机交互方面,均与普通的数字化网络课程不同,所以,在构建微课的过程当中,应注意以下要点:
(1)系统性原则:由于微课关注的是某个知识点、问题点或难点,单个的微课课程无法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使用微课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时,需要通过多个微课课程来构成一门普通课程的知识体系的骨架,这就需要通过设计好的元数据来对微课进行描述,通过元数据来实现微课之间的聚合。在Sakai平台中,每一个课程资源均有关键字来描述微课的相关属性,这些关键字既可以用来知识检索,又可以用于知识推送,同时还可以进行多维度的知识聚合,形成不同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点集合。
(2)简单性原则:微课常用于移动学习,而移动智能终端的处理能力、操控能力和屏幕面积相比个人计算机来说都非常有限,同时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这些都要求微课的构建必须遵循简单性原则,无论展示内容、界面布局,还是交互操作,都应该简洁、明了、简单。而且,过多的内容、复杂的表现只能干扰学习者的注意力,增加学习者的辅助思考时间。
(3)少输入原则:微课移动式学习和短时间学习方式,决定了微课学习中不便于也不能够有大量的文字或其他形式的输入,所以在微课构建的设计阶段中,应该要尽量减少文字输入,或通过其他方式来替代或弥补这一缺陷。
(4)交互性原则:教学活动是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机交互则是微课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好的人机交互设计不但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微课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融入多种交互形式,例如自然语言识别、手势语言、体感与面部表情等。这样可以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更高效、更愉快。
总之,微课的构建既要关注资源内容,又要关注资源的表现形式,使得资源内容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
七、结束语
目前,微课在我国处于快速推广和发展阶段,也受到各类院校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Sakai平台通过十年的应用和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和稳定,在国内的应用也进入初步阶段,但其开源的特性、丰富的教学工具、国外的众多成功案例以及非常灵活的插件扩展机制都预示着Sakai平台在微课应用领域拥有优秀的应用潜力。本文就微课的构建在Sakai平台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实现学习工具与先进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McGrew,L.A.A 60 seconds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2013-7.
[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5] Sakai项目[EB/OL].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Sakai%E9%A1%B9%E7%9B%AE,2014-10-15.
[6]Sakai官方网站[EB/OL].https://www.sakaiproject.org/about-us, 2014-10-15.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