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梗死患者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性分析
2014-12-18邱茜茜娄季宇通讯作者
邱茜茜 娄季宇(通讯作者)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郑州 450014
许多临床医师和影像学医师主要关注颅内血管有无狭窄和闭塞,而对血管的弯曲认识度不高,并对血管弯曲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也存在争议。基底动脉弯曲是动脉硬化的一种表现,其发生发展与很多危险因素有关,并与后循环的梗死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颅脑MRA的影像分析,进行后循环梗死患者基底动脉弯曲的关联性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10—2013-10收住我院神经内科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100例,并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MRA结果分为基底动脉弯曲组和无弯曲组。
1.2 入组标准 梗死组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后循环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2)MRI表现符合急性后循环梗死的影像学改变;(3)MRI及MRA图像清晰,尤其对于基底动脉清晰可见;(4)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性,其发病机制为小动脉型或不明原因性。健康对照者标准:(1)既往无脑卒中病史;(2)MRI及MRA图像清晰,尤其对基底动脉部分清晰可见,且MRI上无软化灶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Philips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完成检查。基底动脉弯曲的判断标准:选择两侧椎动脉汇合处基底动脉为起点,两侧大脑后动脉分出点为止点,由起点至止点连接一条直线,判断椎动脉像和方向弯曲;如基底动脉成S形,决定以哪侧的弯曲为主;如有一侧椎动脉在MRA上未显影,基底动脉是否弯曲由观察者基于假想连线决定。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均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基底动脉弯曲比较 后循环梗死组54例存在基底动脉弯曲,健康体检组20例存在基底动脉弯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基底动脉弯曲患者与基底动脉无弯曲患者危险因素比较 在发生后循环梗死合并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的比例明显高于基底动脉无弯曲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基底动脉主要供应脑干、丘脑、小脑等重要结构,如发生梗死,病情往往较危重。以往我们关注的主要是血管有无狭窄和闭塞,而对血管的弯曲度关注较少,认识度不高,随着MRA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开始关注血管的形态走形。Hong等[2]的研究提示,椎动脉优势可导致基底动脉异常,两侧椎动脉直径不同是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预测因子,椎动脉优势可使椎基底动脉连接处血流的不均衡,可能是构成基底动脉弯曲的重要机械力[3]。研究表明,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TIA和后循环梗死有关,是相关危险因素[4]。而我们的研究与这些研究结果相符合,表明椎动脉优势是椎动脉弯曲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高脂血症和2型糖尿病等在基底动脉弯曲的后循环梗死组比例明显增加,提示基底动脉弯曲在这些危险因素的作用下更容易促进后循环梗死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为[5]:基底动脉弯曲会造成远端的血压下降,导致远端血管灌注降低,减少了远端的血流,易形成血栓,同时,远端血压的下降又使栓子的清除受到影响,在低灌注与血栓的相互补充作用下,弯曲动脉供血区域就更易发生梗死,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血管形态的异常成为后循环缺血的重要病理基础和致病因素,结合到后循环,就是基底动脉弯曲将引发后循环障碍的一系列症状[6]。本文结果表明,血管危险因素和基底动脉弯曲同时存在的患者后循环梗死几率明显增加。某种意义上可认为动脉硬化促进血管迂曲,而血管的迂曲又促进了动脉硬化的形成,加重血管迂曲程度,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弯曲度越大,血管内血流速度更缓慢,易造成血栓形成,导致动脉-动脉栓塞。
综上所述,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发生后循环梗死可能性增大,基底动脉弯曲和血管危险因素相互作用,使后循环梗死更易发生。因此,基底动脉弯曲和血管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是值得重视的血管病变现象,我们神经科医师应提高警惕,尽早采取防治措施。
表1 基底动脉弯曲患者与基底动脉无弯曲患者危险因素比较 [n(%)]
[1]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9,45(9):786-787.
[2]Hong JM,Chung CS,Bang OY,et al.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contributes to basilar artery curvature and peri-vertebrobasilar junctional infarcts[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9,80:1 087-1 092.
[3]Wake-Buck AK,Gatenby JC,Gore JC.He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rtebrobasilar system analyzed using MRIbased models[J].PLoS One,2012,7:e51346.
[4]王彦平,张保朝,温昌明,等.椎动脉发育不良的MRA诊断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4):47-49.
[5]肖力,何俐,郑洪波,等.多灶性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病灶分布与血管形态异常及近期预后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4):229-232.
[6]赵瑞霞.中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与椎动脉迂曲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