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
2014-12-17魏家武
魏家武
〔关键词〕 中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1—0085—01
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年龄特征、教材内容而定。总结起来,建议大家重视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蕴含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统一起来。
二是渗透集体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了国家、集体利益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三是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每位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做出努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向全社会发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积极响应号召,认真贯彻落实。
四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
五是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环保意识教育、责任感教育、谦虚上进教育等。
二、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紧扣文本,打好德育渗透基础
2012年4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讲话要求:“语文课要以语言文字的美感和文学作品的魅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尊重人类文明成果,陶冶高尚情操。”分析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文字的美感和文学作品的魅力”正是对语文学科特点的强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抓住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以学科的方式教学科。如果,我们连文本内容都没有让学生搞懂,那么,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德育渗透呢?由此而论,我们必须紧扣教材,紧扣文本,深刻领会文本内涵,深入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从听、说、读、写等各个环节进行德育渗透。
(二)拓展延伸,促进德育渗透深化
既要紧扣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就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适度的拓展延伸。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拓展到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及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理解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三)写作体验,强化德育渗透效果
结合写作教学,进一步强化德育渗透的效果。譬如:让学生以到敬老院送温暖、向贫困学生献爱心、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母亲节给妈妈的一封信等活动为题材进行写作,让他们把活动中的感受、认识通过写作、写话的形式体现出来,从而促进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四)回归生活,增强德育渗透实效
生活处处有语文,要指导学生学有所用,自觉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要用语文知识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宣传标语、倡议书、公益广告、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等,我们从中积极汲取健康向上的营养,批判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争做文明人,传递正能量。
三、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四忌”
(一)忌脱离文本,刻板说教
以学科的方式教学科,就是最好的德育。成功的语文德育渗透课,一定是一节优秀的语文课。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脱离语文教材内容,刻板地进行政治说教,不仅德育渗透效果要大打折扣,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无从谈起。
(二)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过犹不及,我们强调德育,但是,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渗透”一词说得好,即德育渗透必须通过学科教学的方式实现。德育不是贴上去的,而是“润”在课堂里面的;不是染上去的,而是“浸”在其中的。放弃或轻视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一味地进行思想说教,就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三)忌牵强附会,歪曲文义
文本性质的把握,就是德育尺度的把握。有的教师急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不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急于拔高课堂德育高度,而不深入分析教材文义。难免凿方枘圆,格格不入。
(四)忌远离生活,不切实际
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启发教育学生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爱家乡,从身边小事做起,把爱国行为具体化到平时的一言一行当中,否则,空谈爱国,就显得内容空洞,学生也不易接受。
?笙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