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创新服务
2014-12-15李艳丽王海景
李艳丽 王海景
摘 要:加强档案管理的相关事务建设,开创现代化档案管理发展的新模式。深入分析了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新形势下如何提供档案管理的创新服务,提出了专业意见,旨在推动档案管理迈向新的台阶。
关键词:新形势;档案管理;创新服务;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22-0098-01
1 档案管理创新的意义
在新形势下,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档案管理资源结构、丰富馆藏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这就需要创新档案管理的工作,从档案管理的源头出发,改善我国档案资源管理、建设的现状。创新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开展其他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理念相对保守
一些领导人对档案管理缺乏长远的考虑,档案管理一直处于改革的低谷。相关领导人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对档案管理工作往往持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根本看不到档案管理工作长远研究、参考的价值,从而间接地放缓了档案管理创新、变革的步伐。此外,在档案工作中常常出现重藏轻用的严重问题,使档案本身的利用价值无法得到真正的体现,也使档案管理的创新工作时常受到阻碍。
2.2 硬件设施尚不完善
从我国档案管理的发展来看,档案管理的硬件环境、设施尚不完善,存在各个部门档案室规格不一,档案出现霉变、虫蛀等严重问题。档案管理中的检索、查阅等常常受到手工检索的限制,从而影响了档案管理服务的进度,也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建设。
2.3 人员素质与工作要求不符
档案管理的创新服务需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从我国目前档案管理的发展来看,档案管理科班出身的人才匮乏,导致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时代的进步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的专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还需要有跨领域学习的能力和专业素养,需要具有不同的知识体系相结合的能力。随着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普及,档案管理中的电子信息形式和纸质形式可以实现共存,这就要求档案管理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支撑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专业计算机操作,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用户所需要的第一手档案信息资料,提高档案管理的综合利用率。
2.4 档案管理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档案管理的方式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如果以人工为主进行档案的整理、查询、检索和归档,不仅浪费了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无法满足即时查阅的需求,更严重阻碍了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服务,与现代化的发展不相适应。
3 档案管理的创新服务
3.1 树立全局的思想意识
新形势下,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树立全局的思想意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管理工作本身的价值。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共享,提高及时沟通、高速运转的能力,科学、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改善落后、封闭的档案管理模式,不断扩大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力。在组织内部,积极宣传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工作模式,建立科学、有效的档案管理新机制,实现档案管理的良性循环。
3.2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相关体制和机制,借鉴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引导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创新档案管理的工作和服务,扩大档案管理的覆盖面,规范化地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操作,实现档案管理的高效运作。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的服务意识,将档案管理的重心变成集档案资源、社会信息、社会诚信度于一体的综合档案管理体系,更好地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进度。
3.3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要想使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创新,必须有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这支专业的人才队伍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储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计算机操作水平。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创新服务能力,多形式、多渠道地对专业人员开展定期技能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尽可能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或设施设备,加快我国档案管理创新工作的发展。
3.4 创新档案管理的服务手段
创新档案管理的服务手段,实现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建立电子数据的信息管理中心,改变传统的以纸质档案进行管理的旧模式,改为以电子信息的形式为主,利用网络化的专业特性,满足客户的专业需求;开放在线档案信息查询平台,解决用户的难题,扩大档案网络服务的覆盖面,这既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又创新了档案管理模式,更加注重档案管理工作的即时性、服务性、便捷性。
4 结论
在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档案管理人员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树立档案管理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才能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推动我国档案管理工作走向巅峰。
参考文献
[1]袁文清.公共档案馆的馆藏资源体系建设[J].档案管理,2007(03).
[2]王霞,张敏.试论档案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J].档案学通讯,2006(03).
〔编辑:刘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