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名氏小说的存在主义思考

2014-12-11邱丹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无名氏萨特存在主义

邱丹

(沈阳城市学院)

无名氏小说的存在主义思考

邱丹

(沈阳城市学院)

无名氏的小说从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出发,寻找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寻找“生命的圆全”,并在寻找的过程不断地发掘着世界的荒谬,在对荒谬的反抗中进行着自我与世界的本质的确认。而无名氏的作品对生命本相的追求、解释和表现都是沿袭西方存在主义的理论模式。

无名氏 荒谬 反抗 存在

西方存在主义者最基本的观点就是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是虚无由之而来到世界的存在”,“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然后才说明自身”。①因此,他们极力宣扬个体自由,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做最真实的存在,又从对自我、他人、世界的反思中揭示世界的虚无与荒谬,以焦虑、舍弃、绝望等多种形式表现出对生命及存在的深刻思考。无名氏早期的小说《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中通过爱情探讨了“人”以及“个体存在”的秘密。到了《无名书》里,一个主观而自由的存在者“印蒂”形象脱颖而出,在寻找中发现世界的“荒谬”,在反抗中不断毁灭自我的表面意识,却从中发现自我存在的真实与意义。

一、主体意识的随意性

萨特说:“假如存在确实是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换言之,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②这种自由,是一种主观上的自由,体现着主观意识的随意性。主观意识虽然没有内容,但可以包容万物,它可以天马行空,俯视万物,不必探究万物的因果性、必然性。无名氏小说中的人物同样有着一种自由的主观意识,于是对于自然、宇宙与生命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他们发现了自然满溢的生命:“大雷雨狂啸着,怒嚎着,飘舞着,奔突着,野兽般从天上俯冲扑下,从地底汹然勃发,从东西南北剽悍旋涌,从四面八方漭沆激射,魈魅似的,梦魇似的,凶狞而阴险,蛮犷而跋扈。”也正是因为对这种自然的生命的充分体验,引动了人物自身精神乃至灵魂的释放。而这样的一种释放在无名氏的小说中表现为很多的方面,爱情、忠诚、虔诚等等。

在克尔凯郭尔的存在观看来,人首先是一个精神个体,一个主观的思想者。而无名氏正是立足于人作为一个精神个体、一个思想者的存在,不断地在现实中挖掘其精神与思想的内核,表现自我的存在与自由。于是,印蒂在对于人的价值的寻找过程中,在革命的忠诚、爱情的痴恋、罪恶的沉迷、宗教的虔诚中精神与思想不断地闪光,展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色彩和个体的存在。然而,这样的一种自我的生命流动又带给人未知和荒谬。“‘自我’永远是一片流水,随时可能把你带到不知名的可怕海洋”。③

二、“荒谬”与“反抗”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荒谬”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的结构。克尔凯郭尔认为,理智地去认识自身,正等于用理智去认识理智,无异于操斧伐柯,产生悖论:“人类理解力一般总是忙于试图理解,多多益善,但是,如果与此同时它也费尽心思去理解其自身,那么它不得不确立起一个悖论。”④克尔凯郭尔认为人本身就是荒谬的,加缪的《局外人》深深地渲染了一种荒谬的情绪,表现了世界的荒谬,表现的是一种意义的丧失,揭示了一个意义世界的无意义底层。在面对这样的一种虚无和荒谬时,许多的哲学家都提出了各种形式上的反抗,比如说尼采提出了自己的“超人哲学”,以超人来拯救世界;加缪提出一种“形而上”的反抗,意图坚持反抗的那种张力。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大师一样,在确认了“存在先于本质”之后,无名氏以个体的自由在现实的世界里寻找人最本质性的东西,也正是人的价值核心所在,寻找一种“生命的圆全”。他在小说中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幅荒诞的画面,准确而直接地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现实的存在——“荒谬”的气氛,体现了对存在深刻的感性、理性交织的感悟。在小说里,无名氏很少去考虑一种形而上的“存在”,而是直接从生命中可感的各种现象和意识出发,对世界与生存进行理解。

在《无名书》中革命、爱情、罪恶、宗教等等荒谬,以及对虚无与荒谬的反抗,让人看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每一方面都让印蒂深深地沉迷,激发出他饱满的热情,然而这种热情更多的是一种表面情绪的泛滥,是一种狂乱的、莫名的,使人迷失的“存在”。“一切仍恍恍惚惚、迷离朦胧。过去那段长长山路,本也有恍惚迷离,但还有个最终的清明在等待。现在,峰巅不在脚下吗?为什么一切还是恍恍惚惚、空空荡荡呢?”当印蒂开始反思自身时,他认识到这样的一种荒谬并开始积极地反抗时,他变得沉静,对于自我的存在与世界有了更深的思考。“过去十二三年来,他所感所得的,全部是一场白费……现在,但渐渐的,开始体味到

那种宿命性的永恒、毁灭性的黑暗以及那种永恒阴影的魅力。”这种不断毁灭既有价值,又将这种毁灭当做“兴奋剂”,当做促使生命旺盛的刺激物,当做强者坚强的疗养性质的斗争,又和尼采“超人哲学”达到了一种契合。

三、对生命本相的寻找和确认

西方存在主义的共同点是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正如萨特所说:“主体必须作为一切的起点。我们所意指的确切意义是什么呢?”他们以形而上的理论为基础,不断地发掘自我存在的本相,或者力图找到自我与外在世界的一种本质性的联系。然而,他们更多地陷于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人都是要死的。面对死亡对于意义的消解,生命存在的一切意义都将丧失。因此大多的存在主义者们更多地发现的是 “荒谬”——生命的荒谬、自我的荒谬,随之而来的是诸多的负面情绪——焦虑、舍弃、绝望,甚至于死亡。虽然也会有对于荒谬的反抗,比如说尼采“超人的哲学”、加缪“形而上”的反抗。然而这些反抗是基于荒谬本身的,因此就不会有对于生命存在超越性的东西。

无名氏同样一直试图在现实中寻找一种超越性的东西,从平凡人激烈的生命表现中发现人生的真谛与生命的本相。这也是确认了人的现实存在后必须回答的问题。无名氏在生命意识的绚烂中发现了生命本质性的东西,又在一次次对于荒谬反抗中逐步地发现了“个体存在”的“秘密”。我的生命意识与大自然、宇宙的浩瀚无边的意识对接中悟出了本命的本相,也就是他的“宇宙哲学”。 “海?这是海?这是水?这是月夜?这不是海,不是水,不是月夜。这片海是植物园,海面正像海底,许多动物是花,许多鱼是花,每一片水也是花……闪光是蝴蝶花。海湾是蔷薇花架。这不是海,是花园。”在他创造的“地球花园”里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无名氏寻找人生真理的起点是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然而他没有停留于宗教,没有停留于荒谬与反抗。他逐步放弃了对于一个荒谬世界的反抗。又在对这荒谬世界的理解中产生新的思考,创造了一个新的理想的世界。于是这种创造又很自然地超越了西方存在主义者们无法超越的荒谬与绝望的本质。虽然这种超越可能只是如他自己所说——“人类灵魂的最后石壁,我可能凿穿了一点”。

注释

①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98.

②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42.

③无名氏.淡水鱼冥思[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12.

④李钧.存在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62.

[1]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无名氏.淡水鱼冥思[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5.

[5]李钧.存在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6]陈思和.《无名书》精粹[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无名氏萨特存在主义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我没有名字,也无家可归”——关怀城市“无名氏”
宋代无名氏词研究文献综述
我所认识的民国作家无名氏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