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江永在清代礼学史上的地位

2014-12-11徐到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2期
关键词:纲目礼学仪礼

徐到稳

(同济大学)

略论江永在清代礼学史上的地位

徐到稳

(同济大学)

江永在清中期礼学的考证转型中扮演了很关键的角色:他的《礼书纲目》是体系礼学的终结,他的《昏礼从宜》在一定意义上颠覆了实践礼学,他的《周礼疑义举要》、《礼记训义择言》等著作大大拓展了考证礼学。他为清代中、后期礼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是当之无愧的礼学大师,在清代礼学史乃至清代学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江永 清代礼学史 地位

江永(1681-1762),字慎修,号慎斋,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清代杰出的经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乐律学家,清代徽派学术创始人。生员出身,晚年入贡。博通古今,著述甚富,尤精考证。《四库全书》收其著作至十余部,《清经解》、《清经解续编》收其著作近十部。戴震、程瑶田、金榜等皆其弟子。

江永秉持“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以文字、音韵、训诂等小学工夫作基础,追溯名物、制度等古代文化遗迹,吸收西洋科技以考究古代历算律吕,同时兼备各种治经能力与工夫,取得众多的成绩,所以被当时学界誉为“大师”。如戴震云:“吾师江慎斋先生,生朱子之乡,上溯汉、唐、宋以来之绝学,以六经明晦为己任……震少览近儒之书,所心折者数人:刘原甫、王伯厚之于考核,胡拙明、顾景范、阎百诗之于水经地志,顾宁人之于古音,梅定九之于步算,各专精一家。先生之学力、思力实兼之,皆能一一指其得失,苴其阙漏,著述若此,古今良难。”洪榜云:“婺源江先生永治经数十年,精于三礼及步算、音律、声韵、地名沿革,博综淹贯,巍然大师。”王鸣盛称江永“为世大师”,又谓:“我朝崇尚实学,湛深经术之儒盛于往代,然如先生之以训诂必详核其精要、于义理必深穷其原委者,殆不数人焉。”他们几乎都提到江永精通礼学。实际上,礼学是江永学术中著作最多、分量最重的领域,其成就主要有:

第一,江永礼学是多面向的。江永礼学著作共十一种一百多卷,内容多样,涉及周礼学(《周礼疑义举要》等)、仪礼学(《仪礼释宫增注》等)、礼记学(《礼记训义择言》等)、通礼学(《礼书纲目》)、杂礼学(《昏礼从宜》);性质多样,涉及考证礼学(《周礼疑义举要》、《仪礼释宫增注》、《礼记训义择言》等)、体系礼学(《礼书纲目》)、实践礼学(《昏礼从宜》)。这在清代礼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整个礼学史上也罕有其匹。非常难得的是,江永意识到,体系礼学、实践礼学研究空间很小,考证礼学研究空间很大,于是他将主要精力放在考证礼学上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为清代中、后期礼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江永的《礼书纲目》是体系礼学的终结。“夫礼乐之全已病其阙略,而存者又疾其纷繁”,这既是朱熹编撰《仪礼经传通解》动机所在,更是江永编撰《礼书纲目》动机所在,可以说是理解体系礼学性质的一个关键点。江永对《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过程比较清楚,对朱熹、黄榦、杨复的得失洞若观火。江永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体系礼学体例上最大的特点是编纂、注释相结合,意义上最大的特点是试图贯通经典、构建一个圣人之礼的体系。体系与材料密切相关:体系的建构会影响到材料的搜集、编纂,而材料的搜集、编纂也会影响到体系的建构。高明的体系礼学著作必须尽量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尽量在两者之间取得某种平衡,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从纲目、材料、案语三个方面来看,《礼书纲目》确实实现了“盖裒集经传欲其该备而无遗,厘析篇章欲其有条而不紊。尊经之意当以朱子为宗;排纂之法,当以黄氏丧礼为式”这个目标,所以能够“终朱子未竟之绪”。

第三,江永的《昏礼从宜》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实践礼学的颠覆。实践性是礼学的重要性质之一,而实践礼学是礼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实践礼学在唐代已经比较发达,在宋代有了更大的发展。朱熹的《家礼》对后代的影响最大,堪称实践礼学的典范。该书在宋代、元代受到很大的重视。实践礼学在明代达到顶峰,在清前期开始衰落,在清代中、后期更是湮没无闻。在江永的著作中,《昏礼从宜》未曾印行,几乎不为人所知。安徽省图书馆所藏该书为海内孤本,对理解江永之实践礼学及清代实践礼学史均有重要价值。《昏礼从宜》的主旨是“礼失求诸野”,与实践礼学的主旨“以礼化俗”针锋相对。历来实践礼学家总是损益古礼(以《仪礼》为主),指导现实。他们的主旨可以用“以礼化俗”概括。他们的论证方式为:古礼中有合理的因素,今俗中有不合理的因素,因此要以古礼化今俗。至于古礼中的不合理因素、今俗中的合理因素,他们也是需要考虑的,但是很少公开说明。至于古礼中有合理的因素为何长期失落、今俗中有不合理的因素为何长期存在,他们极少给予解释,或者是不愿,或者是不能。江永反复强调“古今人情不同”,人情的变迁非某人(即便为圣人)的个人意愿能够决定的;直接而集中地指出古礼中不合理的因素,还揭示了其中匪夷所思的部分;为今俗中的合理因素积极辩护,还论证其深合“礼义”;对于为何“古今人情不同”这一重大问题,他没有逃避,而是将经济因素变化作为重要原因来给予分析。江永的《昏礼从宜》始终站在“俗”的角度批评“礼”,这对以朱熹《家礼》代表的实践礼学传统来说无异于一场颠覆。如果考虑到明代实践礼学非常繁盛,清代实践礼学比较微弱,那么《昏礼从宜》又在一定意义上宣告了实践礼学的衰微。

第四,江永的《周礼疑义举要》、《仪礼释宫增注》、《礼记训义择言》等考证礼学著作,基本上都是札记体,有札记近千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校勘、词义、名物(可细分为宫室、衣服、车舆、器用等)、制度(可细分为官制、田制、军制、宗法等)四个方面均有重要拓展。在校勘方面,江永对 “爨室”、“‘軓’、‘轨’、‘轵’、‘’四字”、“璧謔”、“大夫以下”等具体问题的理校,证实江永在戴震之前应用理校已经纯熟。尤其是在“‘軓’、‘轨’、‘轵’、‘’四字”问题上,江永有着杰出贡献,对戴震有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在词义方面,江永在“里布”、“夫家”、“噫歆”、“紾而昔”等具体问题上有突出的成就,而且对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等清代中、后期学者有明显的影响。在名物方面,他的研究非常广泛,涉及宫室、衣服、车舆、器用,而且均有优异表现。如他的《仪礼释宫增注》掀起了清代中、后期宫室研究的热潮。他在《周礼疑义举要》中对《考工记》有卓越研究,对其弟子戴震、程瑶田、金榜有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引领了清代礼学家对车舆、器用的研究。在制度方面,他的研究非常广泛,涉及官制、田制、军制、宗法,而且均有优异表现。如他的《周礼疑义举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周礼怀疑派的回应,很注重各官之间的脉络,对之后孙诒让等人有重要影响。他的春秋之时“兵农已分”观点,对今天的先秦军制史研究仍有影响。总之,江永的考证礼学无论广度、深度,均代表了当时第一流的水平,为后来考证礼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戴震、程瑶田、金榜等人的考证礼学在广度上均不如江永,在某些方面的深度超过了江永,显示出清代中、后期考证礼学的专精化趋势。江永在考证礼学上并非墨守注疏,而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建立一种客观而有条理的考礼方式,对其后学影响极大。如程瑶田以实物考证《考工记》,开创了史料学同考古学相结合的新阶段,正是对这种精神与方法的继承与开拓。

第五,江永礼学之所以能够深刻地影响清代中、后期学术界,与其弟子、再传弟子的传承与弘扬密切相关。江永一生几乎都在僻壤,独学寡友,历尽艰难。他非常注重对后学的教导,其弟子有戴震、程瑶田、金榜等人,再传弟子有段玉裁、任大椿、王念孙、汪中、孔广森、凌廷堪、焦循、阮元、张惠言等人。他们都深研礼学,精通考证,成就杰出,堪称清代礼学史上的奇迹。

综观江永的礼学成就,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足以留芳青史。江永的礼学给予清代中、后期礼学家最大的影响,应该是解经方法、观念上的启发,而不是破解了多少经文,贯通了多少经义。学术是不断推陈出新的,江永的治学精神、解经方法以及经文考释,揆诸前人以及当世,罕有匹敌,而将清中期考证之学推向更高境界。至于后来学者在具体问题上往往更加精深,但不能就此忽视或否定江永的成就与影响。戴震、洪榜、王鸣盛、曾国藩等人均尊其为“大师”,诚不虚也。戴震云:“(江永)致书于震,言驰骛名场非素心。又自谓生平撰著者,得之午夜被中、白昼几上为多;兀兀穷年,不知老至;能知者鲜,亦不求人知。盖先生之所造深而自信者审矣!”江永自少至终,在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不顾贫寒、孜孜不倦地研究礼学。他这种奋勉进取的治学精神,应当是其取得杰出成就的主要原因,也是最值得今世学者效法之处。

[1](清)戴震.江慎修先生七十寿序[A]//戴震全书(第6册)[M].合肥:黄山书社,2010:546-547.

[2](清)洪榜.戴先生行状[A]//王昶.湖海文传(卷六十)[M].清道光十七年经训堂刻本.

[3](清)王鸣韶.江慎修先生墓志铭[A]//鹤溪文编[M].湖南图书馆藏稿本.

[4](清)曾国藩.仪礼释官·序[A]//曾国藩全集(第14册)[M].长沙:岳麓书社,2011:217.

[5]刘文强.读江永《周礼疑义举要》杂记——有关田制与军制[A]//第二届国际暨第四届清代学术讨论会[C].台湾:台湾中山大学,1995:128-137.

[6]辛庆福.江永及其三礼学研究[D].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

[7]丁进.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8]徐到稳.江永礼学研究[D].清华大学中国史博士论文,2013.

猜你喜欢

纲目礼学仪礼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语文阅读教学亦需关注文本分属的“纲目”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论朱子实用礼学思想:以篚和幂尊疏布巾为例
语文阅读教学亦需关注文本分属的“纲目”
——有关群文阅读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乡党图考》的《论语》学和三礼学贡献
新规制下公立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纲目略探
从阅读写作的关系中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新途径
朱鼎煦与顾校《仪礼注疏》
礼之于性——以《荀子礼学研究》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