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心雕龙·诠赋》对赋的渊源的认识

2014-12-11杨兴涓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赋体散体渊源

杨兴涓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论《文心雕龙·诠赋》对赋的渊源的认识

杨兴涓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刘勰《文心雕龙》的赋论,可以说代表了当时赋研究的最高水平,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其中一些观点难免不够周全、完善。其中,刘勰关于赋体渊源问题的论述,就有值得商榷和补充的地方。本文从对“六义”之“赋”、“瞍赋”、“登高能赋”的认识,对赋的萌芽和文体来源的理解三个角度对刘勰的观点进行了辨析。

刘勰 诠赋 赋的渊源

赋从形式上看亦诗亦文,既有诗歌的整齐和韵,又有文的杂散句式。但作为一种文体,它又非诗非文,与诗相比,少了些含蓄凝练,也不宜歌咏;与文相比,则少了些纵横无拘,但又便于吟诵。作为汉魏六朝时期主要的文学样式,对这种文体,当时的士人们作过很多探讨,与刘向、扬雄、班固、陆机、挚虞等零碎、只言片语式的论断相较,刘勰赋论可谓后出转精、周密详备,能集前人研究之大成而又有自己的创造。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宗经思想的桎梏,刘勰关于赋的认识难免存在不够周全、完善的地方,其中,刘勰关于赋体渊源问题的论述,就有值得商榷和补充的地方。

一、“六义”之 “赋”、“瞍赋”、“登高能赋”是“体”(体裁)还是“用”(表现方法)

刘勰在《诠赋》篇中开章明义地说:“《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昔邵公称公卿献诗,师箴瞍赋。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总其归塗,实相枝干。刘向云明不歌而颂,班固称古诗之流也。”[1]刘勰把赋的基本特征概括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这是很精当的见解。但是,关于赋的渊源问题,刘勰沿袭了班固、刘向的说法,认为《诗序》以赋与比兴同为六义,《国语》以诗、曲、书、箴、赋、诵各自为体,毛传以赋等九者各自为体,但归根结底,诗是主干,赋是枝叶而已。这种认为赋是由《诗经》“六义”之二的“赋”和“公卿献诗,师箴瞍赋”、“登高能赋”演化而来的观点实际上并没有区别 “赋”是“体”还是“用”的问题。在这里,为了弄清楚《诗经》“六义”之二的“赋”和“公卿献诗,师箴瞍赋”、“登高能赋”的“赋”究竟是的 “体”还是“用”问题,我们需要对《诠赋》所提到的这几个概念进行必要辨析。

第一,关于“六义”之二的“赋”,本是汉代人总结出来的一种诗歌表现手法,是与“比”和“兴”相区别的一种直接铺陈叙述的手法,与作为文体的“赋”并非一回事。《周礼·春官》云:“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只是把“六诗”说改作“六义”说,其内容、次序没有变:“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关于其中“赋”的解释,历代层出不穷。重要的如: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2]钟嵘:“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3]孔颖达则云:“《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②宋朱熹之说流传最广,常为人们采用:“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4]诸家之说,并无异辞。因此,可以说“六义”之赋乃是动词,即念诵或写作之义;而文体的“赋”为名词,是一种特定文体的代称,两者不能简单类比。曹道衡说:“把赋这种文体与‘六诗’或‘六义’的‘赋’混为一谈,恐怕是不妥当的。”[5]

第二, “瞍赋”、“登高能赋”只能作为赋诗之赋来理解,而不能作为赋体之赋理解。《国语·周语》记载召公在劝谏厉王不要采取消极的弥谤“措施”时,向他讲述“天子”的听政制度:“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三国东吴韦昭《国语解》解释“瞍赋”一条云:“无眸子曰瞍。赋公卿列士所献诗。”又解“诵”曰:“有眸子而无见曰诵……弦歌讽诵,谓箴谏之语也。”清汪远孙《国语发正》云:“《周礼》:瞽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讽诵诗。郑注:讽诵诗,谓暗读不依咏也。郑司农曰:讽诵诗,主诵诗以刺君过。故《国语》曰:瞍赋,诵,谓诗也。”可见,此处瞍赋、矇诵都是指讽诵诗歌,赋诵并称,而《国语》析而言之,所指即盲艺人之吟诵诗歌。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载:“传曰: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其中“传曰”当指《毛诗》传,《毛诗》卷三《鄘风·定之方中》传曰:“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诛,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正义》曰:“升高能赋者,谓升高有所见,能为诗赋其形状,铺陈其事势也。”[2]可见,

这里的赋,仍是指赋诗之意。《定之方中》诗中描写升虚以望楚丘与景山、京等处,正是升高能赋的情形。也就是说,“六义”之赋、“瞍赋”和“登高能赋”都是指动词的“赋”,是诗之“用”,是一种表现手法,而刘勰赋予了它们“体”和“用”的双重涵义,对它们是持“体用合一”的观点来看待的。

二、赋的萌芽

《诠赋》言:“至如郑庄之赋大隧,士蔿之赋狐裘,结言短韵,词自己作,虽合赋体,明而未融。”刘勰认为郑庄公朗诵的“大隧”、晋士蔿朗诵的“狐裘”合于赋的体制,虽然不成熟,但是赋的萌芽。

据《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把母亲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不久他又后悔这么说。颍考叔听说这件事后,给他出了掘地见水,打成隧道去见面的主意。郑庄公与姜氏在隧道中相见,“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又《左传》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蔿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蔿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従?’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遂出奔翟。 ”[6]

其实不管是郑庄公还是士大夫士蔿的“赋”,都只不过是“春秋时代公卿大夫常见的交言相感,赋诗言志而已,都不是有文体意义的赋”。[7]最多可以算是较早的四言诗,谈不上是赋的萌芽。

三、赋的文体来源

赋在产生之初,有骚体和散体两种基本体式,体式不同,来源也不同。

骚体赋,它的来源非常清楚,就是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屈原的《离骚》和《九章》等作品在汉代都被称作赋,汉初贾谊模仿楚辞而凭吊屈原,名之为《吊屈原赋》。后来还有不少汉代人也采用这种形式写赋。由于这些作品与楚辞有渊源关系,因此被称作骚体。而最早的散体赋可以追溯到宋玉和荀卿的作品。荀卿的赋采用隐语的形式,宋玉的赋很像战国散文,特别是当时的游士之辞。可以说传统的四言及新兴的五言诗、七言诗、隐语、先秦史传文学、战国纵横之文和诸子散文等对散体赋的产生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8]而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应该说还是纵横之文和诸子散文。《战国策》中所记载的游说之辞,往往在人物对话中进行铺陈渲染,带有辩丽横肆的特点。如苏秦为鼓动齐宣王合纵抗秦,极力渲染齐国的富强,其辞令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句式在排比中融入对偶,气势强劲,节奏铿锵,很像汉赋中的描写;又如庄辛为劝说楚襄王居安思危,用晴蛉、黄雀、黄鹄、蔡灵侯之事层层设喻,最后竟使楚襄王颜色大变,身体战栗,文章的结构和辞采都酷似一篇散体赋。战国诸子散文中的人物对话和铺排渲染,有些地方也初具赋的特点。特别是《庄子》中的寓言和重言,采用虚构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议论和描写,最后使一方被另一方说服,其形式和语言都具备了散体赋的雏形。例如庄子《天运》一文中通过对话对咸池之乐加以铺陈描写,句子整齐而有韵,具有很强的可诵读性,已经很像散体赋了。

《诠赋》云:“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刘勰特别提出了赋的起源为《诗经》和《楚辞》的两结合说,是相当深刻的,这较之汉人的“古诗之流”的说法,是有所突破和进步的。认为赋的形成,是从屈原及其作品开始的;而赋与诗完全分离开来,则应归功于荀况和宋玉。这一见解无疑也是非常正确的。而且刘勰在 《时序》篇中也曾说:“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故知炜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肯定了纵横家对赋的影响。

但如前所述,赋作为一种有着巨大容量和很强表现能力的综合性问题,其来源是多方面的,而刘勰在《诠赋》中仅仅论及《诗经》和《楚辞》是不全面的。刘勰《诠赋》在论述赋体渊源的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瑕疵,究其原因,除了受时代的局限外,也缘于刘勰“征圣”、“宗经”的思想。《诗经》是儒家“五经”之一,刘勰把《诗经》当做至高无上、不可更易的文学典范,也就自然认为“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自然会影响到他对包括赋在内的文体的认识的深度。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阮元,等.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白承锡.刘勰论赋的几个观点[J].江淮论坛,1999(6).

[8]王刚.赋体渊源索解——兼说“命赋之厥初”[J].宁夏社会科学,2007(5).

猜你喜欢

赋体散体渊源
《文心雕龙·诠赋》“虽合赋体,明而未融”辨
基于离散元的充填散体与岩柱相互作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侧限条件下充填散体与岩柱相互作用机理
临界散体柱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露天地下协同开采的地表岩移控制技术研究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述客主以首引”成因新探
词章与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