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对比中生长言语智慧

2014-12-10张军亮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淘金者花苗金子

张军亮

文本解读

《金子》一文记叙了广大淘金者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便蜂拥而至,但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乘兴而来,扫兴离去;而彼得则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最终实现了自己梦想的故事。课文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有什么可教的呢?歌德说:“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金子》一文应该发挥文本怎样的“例子”功用?是关于“内容”的?抑或是关于“涵义”的?还是关于“形式”的?带着这样的疑问细读文本,“文本奥妙”方能逐步呈现于眼前。

一、文本写了什么

课文以《金子》作为文题,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金子”首先是淘金者道听途说时眼前晃动的金灿灿的黄金。他们“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便“蜂拥而至”。淘金者“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结果“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只好扫兴离去”。满载希望而来,满怀失望离去。失落与失意写在了每一个淘金者的脸上,此处的“金子”对广大淘金者而言是那么的可“想”而不可即。

“金子”还是彼得在山穷水尽,即将离去时由“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所受到的启发而想到的新的生财之道,也即是他“若有所悟”所悟到的东西。“这里没找到金子”“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彼得的勇于坚持,善于发现,敏于思考,使得他在淘金梦想破灭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另一条成功之道。此时的“金子”对于彼得来说已不再遥远。

“金子”最终是彼得全力以赴后终于实现的梦想。“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此刻的“金子”是彼得历经奋斗后的梦想成真,彼得的真情告白深刻地揭示了文本主旨。纵观全文不难发现,文本以“找寻真金”作为线索贯穿始终,作者笔下的“金子”历经了禅宗所云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三重境界。虽文白如话,但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二、文本是怎样写的

王尚文先生说:“其他课程的教师是为了了解它说了什么——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表述了什么观念,即课文的言语内容;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金子》一文独特的言语形式是什么?细读文本后不难发现文本言语形式的最大特点不在于遣词用句的独特,也不是篇章结构的巧妙,而是对比手法运用的匠心独具。

作者对淘金者的描写着墨不多,只在文章开头处有寥寥几笔。但淘金者与彼得的对比却贯穿文本始终。淘金者“蜂拥而至”与“扫兴离去”的对比;淘金者“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与彼得“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的对比;淘金者中“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只好扫兴离去”与彼得“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最后“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才“准备离开这儿,到别处去谋生”的对比;淘金者“扫兴离去”与彼得“若有所悟”后最终“留了下来”的对比;淘金者“一无所获”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的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文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感性,更鲜活,更饱满,文本主旨也于作者的娓娓叙述中自然显露,巧妙揭示。

三、文本写得怎样

整个文本犹如一篇小小说,结构一线串珠,首尾呼应,构思独特巧妙,情节曲折,行文张弛有度,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以彼得实现梦想的历程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关键处浓墨重笔。如对彼得准备离去前情形的记叙和他看到“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后“若有所悟”部分的描写,作者不惜笔墨,较好地为后文“彼得留了下来”的笔锋陡转作了铺垫。文本的大部分地方作者则用笔凝练,甚至惜字如金,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如彼得留下以后,“他把自己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全部精力”包含哪些丰富的信息,值得我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中字斟句酌,细读慢品。又如“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彼得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一路艰辛一路歌,个中甘苦非外人所能体味,这样的“留白”有待于学生去想象、去补白,这样的文本有待于学生去弹奏、去激活。引用特级教师周益民关于好课的论述中一句经典话语:“好的文本不在于在文章的结尾画上句号,而是在心中留下一串省略。”《金子》正是这样一篇不可多得的好的文本。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彼得的梦想是什么,体会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2.精读体悟,感受文本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教学重点:

感受文本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彼得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教学过程:

一、在对比中导入

1.谈谈班级三位任课老师的性格、爱好等有何不同。(板书:对比)

2.《金子》这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是我们学习本文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

设计意图:教学在对班级三位老师的特点的比较中展开,在宽松、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感受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既直奔主题,又巧妙自然,不着痕迹。

二、在对比中品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思考:彼得和广大淘金者的梦想是什么?他们在挫折面前分别是怎么做的?

2.交流阅读收获。

(对比彼得、淘金者不同的做法,引导学生了解绝大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后的扫兴离去,重点品悟彼得的埋头苦干,默默坚持的精神。)endprint

3.彼得除了具有埋头苦干的精神外,还具有怎样的品质?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与广大淘金者“在河床上挖出了许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的比较中,体会彼得的善于思考的品质。)

4.朗读体会人物品质。

5.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1至3自然段,说说彼得的“准备离开”与广大淘金者的“扫兴离去”有何不同。

(学生在品悟“埋头苦干”“几乎翻遍”“坑坑洼洼”“六个月后,他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等词句的过程中,体会彼得的坚持与坚韧。)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拒绝“贴标签”,教师应引领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走个来回,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敏感,在对文本语言的涵泳品评中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通过对“河床附近”与“河床”这两个看起来并不显眼的挖掘地点的比较、辨析,学生敏锐地发现了彼得爱思考、善坚持的特点。在词语的密林里穿梭,学生会领略别样的风景。

三、在对比中思辨

1.广大淘金者一无所获后只好扫兴离去,彼得为了自己的梦想却选择了留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是什么促使彼得留了下来?在即将离开前,彼得发现了什么?从中他又明白了什么?

2.对比彼得和广大淘金者的不同,说说:要想获得成功除了具有埋头苦干、默默坚持的精神还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重点从雨后土地上“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的变化中感受彼得勤观察、善发现、爱思考的可贵品质。)

3.联系上下文体会“若有所悟”一词的意思,说说彼得悟出了什么。

4.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体会彼得的“若有所悟”。

设计意图:言语学习的过程即思维生长的过程。在对本文独特语言形式“对比手法”的思辨、体悟中,彼得勤于观察、敏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宝贵品质逐渐敞亮于学生眼前。

四、在对比中拓展

1.淘金者一无所获后扫兴离去,而彼得则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才取得成功。彼得留下来以后是怎么做的?让我们选取几组画面去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感受彼得为了梦想的全力以赴。

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已经 ;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中午,烈日当空,他还在 ;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晚上,又累又饿 ,他仍然 。

2.品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彼得留下来以后是怎么做的?”文本为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此处的补白练习从早、中、晚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想象,暗含了对比手法的运用这一文本的核心知识,有助于学生借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深化对文本言语内容的理解。

五、在对比中升华

1.彼得的梦想是什么?彼得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2.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比较淘金者的一无所获,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3.联系文本谈谈为了心中的梦想,我们应该怎么做?从彼得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哪些优秀的品质?

设计意图:一边是彼得的梦圆,一边是广大淘金者的梦碎,在再次的对比中,文本的主旨得以升华,学生的情感得以深化,学生的内心深处生发出梦想的火花。?endprint

猜你喜欢

淘金者花苗金子
边境往事 霍尔果斯“淘金者”
金字塔是用金子造的吗
小花苗
大数据“淘金者”曙光发布方舟平台
春天的早晨
一个接一个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