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收入不平等测度及其宏观影响因素研究
2014-12-09杨晓龙姜冉
杨晓龙 姜冉
摘要:文章首先基于人均GDP泰尔指数的方法测度了欧元区收入不平等的程度,然后对收入不平等的宏观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90年以来,欧元区成员国人均GDP差异整体呈上升趋势,欧元启动后差异更为明显。第二,劳动力市场越僵化,欧元区成员国间不平等程度越大。第三,实际有效汇率差异的增大会降低成员国间的收入不平等,反之则加大收入不平等。第四,储蓄率差异和人口老龄化差异并不是影响欧元区成员国间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同时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实际有效汇率不存在交互效应。
关键词:欧元区;收入不平等;泰尔指数;宏观影响因素
一、 引言
欧元区内部的经济不平等是导致欧债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欧元区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如何?如何对不平等程度进行测度?影响收入不平等的宏观因素又有哪些呢?本文将回答以上问题。文章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测度欧元区收入不平等的程度,第三部分为欧元区收入不平等的宏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最后为总结。
二、基于人均GDP泰尔指数的欧元区收入不平等测度
1. 欧元区人均收入不平等测度方法的选择。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人均GDP不平等可以有效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等程度。为了准确反映欧元区人均GDP的差异程度,本文采用泰尔指数(Theil index)来衡量该差异程度的大小。泰尔指数是由泰尔(Theil,1967)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的概念来计算经济体中的收入不平等而得名的。如果泰尔指数值越大,则表示收入差距越大。用泰尔指数来衡量不平等有两个较为明显的优点,一个是泰尔指数可以衡量组内收入差距和组间收入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组内差距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每组组内差距之和,而基尼系数很难做到这一点。另外一个优点是泰尔指数能够充分考虑到人口的作用(赵伟、马瑞永,2006;郑长德,2007)。
设Gi是i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G是欧元区的人均收入之和,Pi是第i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P是整个欧元区的人口,则泰尔指数可定义为:
泰尔指数的大小表明所考察的欧元区各国家人均GDP差异的大小。利用泰尔指数的时间序列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年份差异变化的动态过程。
2. 欧元区人均GDP和人口基本概况。欧元区人均GDP基本概况。欧元区成员国人均GDP呈现如下特点:第一,从整体看,1990年~2008年间,欧元区各成员国的人均GDP均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尤其在1999年欧元启动后,人均GDP增长更快。第二,欧元区呈现明显的人均GDP差异。卢森堡的人均GDP最高,1990年时就已经达到4.07万欧元,2008年为7.0万欧元,始终处于欧元区的最高水平。大部分国家处于中间水平,人均GDP基本上从20世纪90年代的2万~2.5万欧元向最近几年的3万~3.5万欧元迈进。第三,存在3个明显的低收入国家。希腊、西班牙、葡萄牙三个国家的人均GDP较低,虽然整体上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人均GDP明显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近20年的时间,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的人均GDP始终处于1万~2万欧元之间。第四,“黑马”爱尔兰。爱尔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并不突出,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进入21世纪后增长迅速,人均GDP领先于除卢森堡之外的其他欧元区国家,2007年时人均GDP达到4.10万欧元。
欧元区人口基本概况。欧元区12国总人口从1990年的2.93亿上升到2012年的3.21亿,整体呈上升趋势。分国家看,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人口较多,四个国家的人口之和占到欧元区12国总人口的78.6%。但每个国家在欧元区12国总人口中的比重却呈现不同的变化,法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人口比重较为平缓,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这一比重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2年为19.75%;而德国与法国恰恰相反,20世纪90年代前期和中期比较平缓,而从20世纪90年代末人口比重开始下降,从1996年的27.3%下降至2012年的25.4%,下降了接近2个百分点;意大利的人口比重是一种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1990年起该比重就开始下滑,降至2003年的18.6%后开始反弹,截至2012年该比重为18.98%;西班牙在20世纪90年代均比较平缓,随后开始反弹,并迅速上升至2009年的14.4%;希腊的人口比重是先增加再下降,以1999年的3.6%为界,2012年为3.5%;爱尔兰是一个变化较为单一的国家,自1990年以来其人口比重是不断增加的;葡萄牙的人口比重出现两次下降一次上升的变化趋势,第一次下降是从1990年的3.4%下降至1994年的3.35%,然后开始上升,达到2004年的3.38%后开始下降,2012年为3.33%。
3. 欧元区人均GDP描述性统计量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往往是从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开始的。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统计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或变异程度,一类是表示数据的中心位置。这两大类统计量在数据统计分析当中相互补充,共同反映数据的全貌。这一部分将采用标准差、偏度和峰度等对欧元区国家人均GDP进行描述性统计量分析。
从所测得的标准差看,欧元区人均GDP的离散程度是不断变大的,尤其在欧元启动后。1990年的标准差为8 140,1999年为11 110,2008年达到14 618。
本文测得的人均GDP的偏度都是大于零的,这说明人均GDP是右偏的。另外,从偏离的程度看,整体存在两次偏度增大一次减少的情况。偏度第一次上升是在1990年~1993年,从0.85上升至1.25。随后,从1993年的1.25下降至1.01。接着,从1996年持续上升,2008年达到1.53。
峰度用来衡量序列分布的凸起程度。本文测得的人均GDP的峰度都是大于3的,这说明人均GDP序列对象的分布凸起程度大于正态分布的凸起程度。另外,从凸起的程度看,和偏度一样,峰度也整体存在两次增大一次减少的情况,且时间段相吻合。
4. 欧元区人均GDP泰尔指数的测度结果。运用前文中的方法,计算得到欧元区人均GDP的泰尔指数。分析发现该泰尔指数存在如下特点:第一,自1990年以来,欧元区人均GDP差异整体呈上升趋势。1990年欧元区人均GDP为1.067,2008年达到1.239。第二,自1999年欧元启动以来,欧元区的人均GDP差异迅速增大。从1990年~1998年共9年的时间,泰尔指数从1.067增加到1.135,增加了0.068。而从1999年~2005年共7年的时间就已经达到1.233,增加了0.069,增加的程度已经超过从1990年~1998年的增加程度。
三、 欧元区收入不平等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1. 模型的建立。选取滞后一期的人均GDP泰尔指数、劳动力僵化指数、实际有效汇率差异、储蓄率差异、人口老龄化差异,建立如下基本计量模型:
其中,Theil_index为欧元区人均GDP泰尔指数,t为时间点,Theil_indext-1为滞后一期的人均GDP泰尔指数,Labor_nonflexiblet为劳动力僵化指数,REER+difference为实际有效汇率差异,savings_rate为储蓄率差异,Population_ageing为人口老龄化差异;C为常数,a1~a5为各变量的待估计系数,?着为误差项。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进而作用于经常账户,从而引起收入不平等加剧。所以,加入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实际有效汇率的交互项,进一步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2. 数据来源与处理。所有数据时间范围为1990年~2008年度数据。本文选取的国家为较早加入欧元区的12国家,即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爱尔兰、卢森堡、芬兰、希腊、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欧元区各成员国人均GDP和储蓄率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其中人均GDP为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人均GDP。劳动力市场僵化指数由人均GDP差异和失业率差异按1∶1加权得到,失业率数据来源于欧洲统计局数据库。实际有效汇率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人口老龄化指数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该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历年实际有效汇率差异、储蓄率差异以及人口老龄化差异通过对欧元区12个国家的数据求标准差得到。
对于回归分析,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原序列均为非平稳数据,经一阶差分后,Theil_index、Labor_nonflexible、REER+difference在1%显著水平上平稳,savings_rate在5%显著水平上平稳,Population_ageing在10%显著水平上平稳。
3. 结果与分析。由于所有数据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数据,所以可以进行OLS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可以发现:第一,劳动力市场僵化指数的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劳动力市场越僵化,欧元区不平衡程度越大。这与Mundell(1961)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能够使得区域内各地区能及时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周期趋于同步,从而消除了需求转移造成的冲击,缩小地区间的收入不平等。第二,汇率差异的系数为负且系数显著,这表明欧元区各成员国之间的实际有效汇率差异越大,越会降低收入不平等,反之则加大收入不平等。欧元区各成员国的实际有效汇率自1990年~2008年间的标准差整体呈下降趋势,即汇率是收敛的。但这种收敛是一种“上下挤压式的收敛”,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汇率整体是下降的(货币贬值),而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的汇率整体是上升的(货币升值)。货币贬值对于改善一个国家的出口、增加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法国、德国汇率的下降有利于其出口,但希腊等国却恰恰相反。汇率在这种收敛之下,反而会增加各成员国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希腊等国与法德等国的差距越来越大。第三,储蓄率差异的系数、人口老龄化差异的系数、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实际有效汇率交互项的系数为正,但系数均不显著,这表明储蓄率差异和人口老龄化差异并不是影响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同时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实际有效汇率不存在交互效应。
四、 总结
本文首先测度欧元区各成员国间收入不平等的程度。从标准差看,欧元区人均GDP的离散程度是不断变大的。从偏度看,欧元区人均GDP的偏度都是大于零的,这说明人均GDP是右偏的。另外,从偏离的程度看,整体存在两次偏度增大一次减少的情况。从峰度看,欧元区人均GDP的峰度都是大于3的,这说明人均GDP序列对象的分布凸起程度大于正态分布的凸起程度。另外,从凸起的程度看,和偏度一样,峰度也整体存在两次增大一次减少的情况。根据基于泰尔指数测得的欧元区人均GDP不平等指数,可以发现,自1990年以来,欧元区人均GDP差异整体呈上升趋势,欧元启动后人均GDP差异更为明显。
然后对收入不平等的宏观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越僵化,欧元区收入不平等程度越大,反之不平等程度越小;各成员国之间的实际有效汇率差异越大,越会降低收入不平等,反之则加大收入不平等;储蓄率差异和人口老龄化差异并不是影响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同时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实际有效汇率不存在交互效应。
参考文献:
1. Economic and Financial Affairs.Surveillan- ce of intra-Euro-area competitiveness and imba- lances,2010.
2. Emerson, M., D.Gros, A.Italiane, J.Pis- ani-Ferry, and H. Reichenbach.One Market, One Mone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 European Commission.Report on Greek gove- rnment deficit and debt statistics, 2010.
4. Milne, A.K.L.Limited Liability Governm- ent Debt for the Eurozone, CESifo Economic Stu- dies,2011.
5. 郑长德.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6. 瞿旭等.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根源研究:综述与启示.经济学动态,2012,(2).
7. 宿玉海.欧猪五国主权债务危机:原因、影响与启示.宏观经济研究,2011,(12).
8. 王鹏程,王星.欧洲债务危机中的老龄化问题探析.银行家,2011,(7).
9. 黄继汇.欧元区成员经济差异加大.中国证券报,2008-03-05.
10. 赵伟,马瑞永.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机遇泰尔指数的测度.经济地理,2006,(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号:12YJC790166)。
作者简介:杨晓龙,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姜冉,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