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创意城市的新机遇
2014-12-09李成彬罗守贵
李成彬 罗守贵
摘要:通过对大数据的探究,文章旨在论述创意城市的机遇和挑战。文章梳理了大数据的内涵和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冲击,悄然而至的大数据从各个方面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活,同时也改造着我们的经济,深刻影响着城市竞争力;研究了创意城市在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尝试给出了创意城市因应大数据时代机遇和挑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创意城市;城市竞争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到来,全球经济的主题由“制造”向“创造”转型,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也逐渐聚焦在信息技术和创意的交叉地带。近年来,迅速进入人们眼球和大脑的“大数据”概念集聚了信息科学的尖端科技和经济开发的大师级创意,既迎合了消费的主观欲求,又契合了生产的客观需要,大有要引领一个新时代的气势。然而,大数据的内涵是什么呢?它带给个人和城市的冲击和转变在哪里?彰显核心竞争力的创意城市能够从中汲取到怎样的营养,怎样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便是文章要研究的。
一、 大数据的内涵
创意城市要从大数据的理论和现实中汲取营养,挖掘大数据蕴藏着的无限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扩张的空间,需要转变对待数据的态度。这需要认清传统数据观念与“大数据”的三个本质区别:
1. 从随机样本到全体数据。传统数据观念依赖抽样调查的方法,一度是我们认知的必要手段,它有相当的可靠性,也有着无法超越的局限性:对样本随机性的控制存在困难;抽样调查的数据很难重复利用;类似于个人DNA排序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量随机采样已经无法给予满意的结果。由于技术进步,海量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大数据的可分析性成为可能,技术上的大数据克服了抽样调查的局限性。然而,大数据的超越性更在于对待数据的新态度。用大数据研究专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话来说,“大数据时代进行抽样分析就像是在汽车时代骑马一样。”
2. 从精确性到混杂性。大数据带来的第二个转变是对精确性要求的降低。在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的全体性搜集,因而其对错误的容忍度也有所提高。我们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接纳和容忍,会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我们观瞻事物全貌的能力。有时候,这种包容混杂性的理解比精确的理解更接近于真实,更能够把握问题的实质。大数据挑战了我们的传统思维,也教会了我们新的思维。创意和创新的节奏正是源于认识的根本转变,创造性的进化必然来自认识的进化。
3. 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大数据的作用还在于能够从混杂的数据库中呈现给人们一种相关关系,以利于人们预测事物的现在和未来发展。在远古时代,占星学、卦辞、风水给决策提供最主要的依据。随着近代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兴盛,人们对于因果关系和严密的逻辑关系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并由此划分了科学和信仰(乃至迷信)的界限。然而,在我们对因果关系没有足够理解的领域,在对因果关系还没有很好把握的时候,相关关系能够给我们的决策带来足够令人满意的参考。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大数据彰显的更是一种对待数据的态度,是对更加广泛的相关关系的接纳和利用。此外,大数据思维对相关关系的关注和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决策的需求,带来经济的价值。
二、 大数据时代的创意冲击
大数据的到来是一个浪潮,它席卷了全球,给其中的个人和企业带来了冲击和转变。从有关大数据的思维和态度,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商业运作的原则,到个体和企业的学习、生产、营销和消费都无可避免地烙上了大数据的烙印。
1. “未来是湿的”。借用被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的克莱·舍基的话说,“未来是湿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微妙。在这样一个“湿的”世界里,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一种紧密与疏离并存的转变。其疏离的一面体现在三点上:
(1)传统的共同体(家族的、宗教的、企业的等)对人的一致性要求在网络社会中遭遇了个性化的挑战。城市生活的陌生人属性和网络社会的虚拟化特点,使得个体在经济个人主义的成长之后,又走上了消费偏好、工作和生活方式、伦理和意识形态等全方位的解放之路。他们逐渐淡化和疏远了原本生活中的齐一化约束,在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生活中,自由的追寻符合自己个性的虚拟社区。
(2)信息生产上,传统的“一对多”模式遭遇了“多对多”模式的挑战。报纸、新闻媒体等组织在信息交流中已经面临着非机构性群体的挑战,他们人数众多,无处不在,他们在重大新闻发生时随时随地在场,手机的拍照功能、网络的分享功能使得他们具有比新闻媒体更快捷、更详实的信息发布水平。
(3)新的数字化的时代筑起了鸿沟,它使全球财富和权力网络在连接部分个体的同时,排斥和孤立了另一部分人。正如曼纽尔·卡斯特在其名著《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所关注的,“当网络(Net)割离了自我(Self),这个个体或集体的自我,便无需参照全球的、工具性的参照来建构其意义:脱离的过程便成为双向的,因为被排除者也拒绝了结构支配和社会排斥的单项逻辑”。卡斯特所关注和致力于探索的是,新的网络的社会组织在形成连接的同时也造成了隔绝。
其紧密的一面则体现在强大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虚拟社区的出现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它超越了空间的限制,提供了一种新形式的公共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一个个原子式、晶体式个体的聚合,更是一种群体的存在。他们之间的联系不是“官僚式”的组织和管理,也不是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乃至习惯的约束,而是在自发和自愿基础上形成的有机体,是“无组织的组织”。
然而,“网络社会的新技术并没有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影响是非常微妙的,它促进了互动性和协调性。互联网可以冲破本地交流中的束缚,协调公共参与,并且为基于空间的交流提供新的机会”。基于虚拟社区的网络社会的联系是多路径的,人们通过电话、邮件、网络聊天、网络平台的分享和评价实现链接,这些线上的关系在下线时依然存在。网络上的联系和传统的联系交织在一起,“作为公共空间,在线社区已经变成了21世纪街道的一角,但是至今还没有迹象表明互联网将会降低已有公共空间和‘第三空间如咖啡馆、酒吧等的重要性。互联网带来的空间阻力的减小还没有使地理或地方变得无关紧要。实际上,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大多数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都是本地的,他们在既有的活动领域中提供并加强联系,包括家庭、邻里、工作场所。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帮助人们克服了既有关系模式中的交互障碍”网络的虚拟社区与现实的公共空间一起为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提供了方便,在这个双重的空间之中,人们进行着社会交往,包括交换、学习、分享和组成群体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或者维持一个状态。正是这样一个联络有致的有机体,这个大数据和网络社会链接起来的有机体,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人与城市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这些转变又塑造和影响了个人、企业,乃至城市。
2. 大数据改写商业规则。大数据的出现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而人们的不同应对往往会重组经济的结构。正如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权力的转移》(Powershift)一书中所预见的,信息将决定未来经济权力的转移,将决定企业的兴衰更替,甚至生死存亡。在经济之中,Power到底要shift到哪里,这取决于企业在信息战之中的战绩如何。托夫勒在1990年所作的关于未来的洞察和预言,如今已逐渐在我们的身边成为现实。正像坦克在二战出尽了风头一样,大数据在信息时代的商业战场上也会叱咤风云。如前面已经论述的,大数据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它更是一种对待信息的态度和方法,是信息时代的世界观。近两年创造了神话般商海战绩的企业巨擘很好地阐释了托夫勒的预见,同时也很好地阐释了大数据的理念。最典型的就是互联网零售商亚马逊的辉煌战绩。“分析者预测,截至2015年,亚马逊营收将超过1 000亿美元,即将超过沃尔玛,成为世界最大的零售商。”
以往,英文书出版数年之后,我们才能够读到中文的版本;如今,我们一方面可以立即获得电子的原版图书,一方面还可以即刻购得中文翻译版本。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的出版产业和翻译工作已经有了点大数据的味道。中文版本的图书可以与英文原版完全同步推出(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即是一例),翻译工作也可以采用网络自组织的形式来分工合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凯文·凯利的《失控》则是一例)。大数据的冲击必然波及出版业,它带来了新的面貌和模式,在竞争的驱动下这些新的东西会逐步常态化。
大数据不但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写了商业规则,更埋下了巨大的创意宝藏。亚马逊的推荐系统可算是数据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大数据可以反复利用,在“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持之下,创意的开发可以从大数据当中获得几乎无限的财富。除了大数据本身是创意的宝藏之外,大数据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意。大数据时代,共享和开源成为了一种潮流。国内小米手机的热销,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其提供的一个开源系统和配备的论坛。在这个体系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一起保障着小米手机的售后问题,不光保证硬件的维修,还保证软件的升级和更新。大数据的创意还体现在它能够对数据搜集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加以利用。一项大数据创意的功劳——输入法的拼写检查功能,使得“谷歌”几乎免费地获得了微软原本每年花费数百万美元的服务,而且效果更好。
总之,“数据就像一个神奇的钻石矿,当它的首要价值被发掘之后仍能够不断给予。它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绝大部分都隐藏在表面之下”。大数据是创意的宝藏,它埋藏着无限的经济资源,它既需要人们的创意去发掘,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意。
三、 大数据带来的创意城市机遇
把大数据的内涵和价值弄清楚之后,创意城市如何顺时而动,如何开采到大数据的宝藏便是我们紧接着要问的一个问题。在大数据的时代,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更加完善的设施助推个体和企业积极地搜集数据;通过搭建网络和平台,使多方位、不同渠道的数据能够联络成网,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在大数据的时代掌握一个合适的度,平衡好透明和隐私、利益和公正之间的关系。这些便成为创意城市要积极地期望有所建树的领域,这些工作的完成情况可以很好地相关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全球化和大数据的背景之下,流动性、流变性使得居住地成为了最重要的选择。个人可以选择生活和工作的场所,企业可以选择主要的和辅助的生产场所,包括非营利性的协会、学会也会审慎的选择驻地。因此,在大数据的时代,城市的经济发展任务之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即是要解决如何吸引和留住个人和组织。创意城市应对大数据的内容便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努力:构建信息基础设施以形成大数据的网络,并促进经济个体对大数据的运用;城市在实现本身职能的过程中积极运用大数据的思维和资源。
而城市大数据的起步阶段跨过之后,城市将从其中获得持续的回报。在大数据的支持之下,城市政府的预见性和政策响应性都将空前提高。“联合国2012年5月对外公布名为《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的白皮书,探讨了如何利用互联网数据推动全球发展,如何对社交网络和手机短信中的信息进行情绪分析,从而对失业率、区域性开支、疾病暴发等进行趋势预测分析”。这一对大数据促进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的认识是科学的和现实的,“谷歌搜索引擎”对禽流感趋势及分布地区的预测证实了其威力。除此之外,粮食生产、天气预报、经济形势等等的预测和对策都可以得到大数据的支持,而升级城市对我们的经济和生活的服务质量,比如,我们的手机移动终端已经可以告知我们实时的、实地的最新天气情况。另外,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同时节省运营的成本,诸如人口普查、电子政务、咨询服务,都能够以日常的数据积累而形成后续的产品和服务,节约大量的行政事务成本。
四、 结论及政策建议
大数据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转变,这种冲击存在于思维和经济等诸多方面,这种转变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大数据的冲击之下,城市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竞争。城市需要在大数据人才的竞争,开源与共享氛围的营造,透明与隐私尺度的把握,城市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抉择等方面进行深刻地反思和实践。
1. 包容:城市对大数据人才的竞争。不论是古代的罗马城还是现代的洛杉矶,人才始终是城市的根基。当现代经济的战场蔓延至大数据的领域,竞争的对象也就蔓延到了大数据的人才。“大数据人才”是一个多样性复杂性的综合体,既包括性格怪癖、不善交往的理工科怪才,也包括能够利用数据进行商业决策的创意人士;他们是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深度分析和管理方面的专家和爱好者,是上述各方面的综合体和混合群体。大数据人才的种类和复杂性多到无法论述清楚,然而,它对于城市的策略却是简单明了的:包容。
2. 开源:城市对大数据思维的学习。城市秉性之中所内涵的创意元素便在于其作为人的多样性集聚,在于集聚点的交流、交换。而在新的以大数据为特征的城市里,这种集聚和交流的内容便多了重要的一环,即数据资源的开源和共享。大数据必须形成开源和共享的氛围才能够形成创新和创意集聚出现的经济扩展局面。大数据时代是大众文化和草根行动的时代,它以近乎生物进化的方式(变异和选择)使得创新的成本降到最低,广泛而深入的大众创新和草根行动形成了许多个可供选择的路径,而成功的比例虽然很低,但是基数仍然相当大。这样一个创新的蓬勃场景也来自于开源和共享。
3. 透明与隐私:城市对大数据尺度的把握。我们所使用的电子产品,基本上都能够对我们的各种数据进行搜集。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记录着我们每日的搜索和浏览习惯,淘宝、亚马逊等购物网站则详细地记录着我们的购买习惯和偏好,社交网络更是知道我们的朋友和社会关系,甚至知道我们的通话记录、短信和联系人的情况。在这样一个无所遁形的大数据时代,我们的一举一动、思想和偏好都在掌握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被设计了。大数据时代需要城市深刻反思透明和隐私之间的微妙关系。
4. 竞争与合作:城市在大数据时代的抉择。人人网、谷歌、亚马逊、Youtube和Facebook,这些网络巨头在给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时候,搜集了大量的个人和城市的数据,它们甚至知道城市居民的身高和胸围尺寸等非常个人的信息,更加知道城市居民的购物偏好、浏览兴趣、新闻关注点,甚至能够预测城市爆发疾病的区域可能性。城市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过程中可以与这些网络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可以与移动、电信、腾讯、阿里等合作建构大数据的蓄水池。然而在与这些大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城市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大数据面前,城市要积极地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尺度。
参考文献:
1. (英)迈尔·舍恩伯格等.大数据时代.盛杨燕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 (美)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基思·N·汉普顿.在线与脱机形式的网络社交.载于曼纽·卡斯特主编的《网络社会》.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 (美)芬雷布.大数据云图: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寻找下一个大机遇.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6. (美)乔尔科特金.新地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美国地貌.王玉平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 李志刚,主编.大数据:大价值、大机遇、大变革.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54.
8. 杨冬梅.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天津大学学位论文,2006.
9. 郑晓东.创意城市的路径选择.上海社会科学院学位论文,20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基于产业链、技术链与价值链融合的文化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号:12&ZD026);上海市软科学重点课题“上海知识竞争力研究”(项目号:13692180100)。
作者简介:罗守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成彬,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收稿日期:201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