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阳光体育“大课间”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2014-12-07浦磊
浦 磊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161)
阳光体育“大课间”是过去学校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是比较成熟和有推广价值的。但在当前部分学校,学校体育却面临着很多问题,如场地器材缺乏、体育经费不足等,使大课间体育活动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动”起来,学生参与大课间的兴趣和动力不足,教师、领导的缺席,让大课间的安全管理成为隐患,部分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形式主义的弊端,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长效发展的机制,这些都影响了大课间的活动质量。本文对影响高中阳光体育“大课间”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高中阳光体育“大课间”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以期拓展阳光体育“大课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 影响“大课间”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1.1 时间无法保证,难以取得活动效果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学校取消了课间活动,被老师关在教师做作业,很多的高中学校无法满足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时间,仅有的的时间也“千人一校、万人一面”地做广播操,学生4~5分钟就可以完成运动,从而使学生每天1小时的锻炼大打折扣,而且长期的这种枯燥模式使学生积极性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2 内容新颖不够,难以激发活动兴趣
部分开展大课间的学校,内容也以广播操为主,形式单调,在实际的课间操活动中又出现了动作不到位,效果差强人意。也有部分学校大课间的内容新颖不够、观念陈旧,把课间活动单纯地看成是一般的体育活动,往往只强调参加的人数及动作的快、静、齐,而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活动。
1.3 形式千篇一律,石化现象严重
千篇一律的课堂间操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年复一年的同一音乐和机械重复动作,严重影响了学生活动兴趣,不仅起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而且还会养成应付差事的不良作风。学校整体组织程式化,造成学生的个性受到压制,因此学生出现了典型的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其活动学习状态已经处于一种“石化”(或固化)的状态下,导致体育活动教师难教、学生不学、体质难提升的死循环。
1.4 组织管理缺乏,长效机制没有形成
很多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机构不健全,由于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导致组织管理不完善,管理机制没有形成,由于体育教师的惰性和能力限制,导致大课间的评价机制也处于实践摸索阶段,影响了大课间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大课间内容单一、老套,年复一年地进行同一内容,完全没有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欢快、和谐的场面。
2 促进“大课间”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1 组织保障到位,确保覆盖全体性
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单靠体育教师是不可行的,它属于大体育范畴,需要学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实效。学校应成立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的组织领导机构,确定相应的专人负责。如把“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课程”列入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计划,进行系统教学与组织。并成立专门的“教研小组”制定教学计划与进度,明确每个指导老师的职责,保证每天、每次的活动过程准备充分,严谨、规范,达到预期效果。建立落实监督与管理机制,督促与管理学生积极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既保证整体质量又消除不安全隐患。师生全程参与确保覆盖全体性,活动面向所有师生,提高每个师生基本素质,使每个师生都能健康成长,体现出全体性。
2.2 规范活动课程设计,灵活安排活动过程
开展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要求按照其特点来进进行科学设计、组织,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活动应包括规定内容和自选内容两部分。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能使其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突出趣味性和实效性。同时必须确定相应的规范,否则活动就会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大课间体育活动因其实质属活动课,必须纳入规范的课程管理之中,杜绝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该活动又是一种“活性”或弹性度很强的课程,因此更需规范活动课程设计,灵活安排活动过程。要依循体育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整体规律,有效地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更好地完成其全部学业。如常年进行的广播操可以用篮球操、校园舞、身武术操等代替;足球运动占地面积大,可以用占地面积较小的毽球来替代练习。
2.3 分层分级活动,选取和设计突出实效性
中学学习阶段正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及心理状况的不同,他们的学习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运动内容上也要进行区分。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符合各年龄段的学生特点的项目穿插进行,既增加了学生兴趣,同时还有效地学会了体育基本技能。我们结合学校教学条件等选择使用,使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发展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一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二是针对不同时间、不同条件和学生的不同需要来选择活动课程。同时,充分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活动内容、同伴、材料、地点等,自主自由地进行阳光体育活动。三是随机调节活动的难易程度,以符合学生的个体发展水平、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可以在学生的体育活动中引进了田径、球类等内容,或者引进一些具有挑战性而且活动量较大的游戏,如街舞、健美操、独轮车等项目,使学生在快乐游戏过程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4 开发体育资源,打造地方特色活动
在开展大课间的实践中,要从本地特色资源出发,因地制宜开发和改造体育资源,在大课间中打造地方特色活动,也可以把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纳入大课间活动中,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又培养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校通过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组织各年级组进行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有针对性、有选择地“拿”来为我们所用。如教师们通过回忆玩过的民间体育游戏,形成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不断搜集民间游戏素材,争取不漏掉一个优秀的民间游戏素材。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收集到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游戏。对每一个游戏进行了详细的规范记录,如名字的不同叫法、游戏准备、游戏目的、游戏适合年龄、游戏玩法与规则等,教师随时根据游戏建议来选择民间游戏内容来丰富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编和创新,以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丰富我们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5 整合学科资源,延伸拓展活动内涵
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就是科目的边缘化和科目的整合,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空间的开放性,使其可以安排更多的活动及学习内容,且内容、形式是一个动态的延伸拓展,可以根据实际条件进行不断调整。如可以把唱歌、朗诵放在活动进退场仪式上,让学生们和着音乐的节奏一边踏步一边大声的朗诵唐诗、宋词。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还可与德育进行挂钩,实现校风、学风、班风的良好培育,通过队列队形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大课间体育活动整合性还体现在体育自身项目的整合上,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民族特点、学生生活实际、锻炼兴趣、终身体育要求,整合并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3 结 语
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不仅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高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而且使传统体育真正成为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由原来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教学模式变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真正做到以发展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方位的和谐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纪成周.影响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六大因素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0(10).
[4]周万征. 体育大课间活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体育师友,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