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问题与对策

2016-06-29刘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大课间组织认识

刘艳

【摘 要】 自从教育部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以来,人人都知道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农村学校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实施、评价等方面的偏差。那么如何来解决上述问题呢?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主要从:充分认识大课间的地位、作用,把握本质,抓住特征,加强组织管理等方面入手,从而使大课间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 大课间;问题;认识;实施;评价;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一、前言

当前大课间体育活动开设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开展普遍较差,相当数量的学校极少开展,如不及时解决问题,必将严重地制约着大课间体育活动向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迈进。

二、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的偏差

不少学校领导或体育教师认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在整个课程体育中所占的课时少,总份量小,因而其教育价值也较小,相对于学科类体育课程来说,它当然应处于从属、辅助、被支配的地位。在一部分学校领导、体育老师心目中,大课间体育活动仍然算不上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学校升学压力的迫使下,他们随意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当做学科类体育课程的点缀或附属物。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与学科类体育课程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与学科类课程结合起来,巩固体育技能、技巧,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2、实施上的偏差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师生间的相互关系与地位问题。一些体育教师认为,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主要是以学生独立获得知识、技术、技能为主,因此学生应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老师不应过多干涉;另一些体育老师倒认为,由于学生自制力差,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学生更要严格地按照老师的布置和安排去活动,教师理所当然应处于支配地位,不然大课间体育活动便成了学生的自由活动课,达不到教育目标。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

(2)教学模式的选择安排问题。由于诸多原因,尤其是一些学校领导、体育老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大课间体育活动教学模式的探索还远远不够。这样,当我们把大课间体育活动正式纳入整个体育课程体系时,许多学校也只是轻巧地把先前课程表中的“课间操”换成“大课间体育活动”。其活动内容仍然是做做操、跑跑步。虽然组织上很有条理,但学生就是机器人,纯粹机械化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没有了。

(3)混淆大课间体育活动与学科类体育课程两者的区别。学科类体育课程以系统学习体育学科的知识、技能满足学生普遍性的要求,解决共同性的问题为主;大课间体育活动以锻炼学生身体,提高学生的能力,有重点的解决个性问题,强调学生自我发展为主,为终身体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大课间体育活动与学科来体育课程有其自己独立的功能。目的不同、任务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两类课程从总目标出发进行分类设计,使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大课间体育课是学科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因此,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评价上的偏差

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大课间体育活动来说,或许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的参与和投入程度,在参与和投入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体育特长和个性,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其它方面,诸如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场地少,师资缺乏,课程和活动内容陈旧,班级人数过多,体育经费少,教师待遇低等问题。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得也非常有限。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充分认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用不可低估。对此,学校领导和广大体育教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大课间体育活动和学科类体育课程一样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成了每个学校都必须开设,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一种指令性课程,那种认为可开可不开或者自由放松的现象都必须尽快地加以纠正。

2、把握本质,抓住特征

(1)主体性。大课间体育活动无疑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由“活动”。课前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设计、活动的组织、指导、场地、器材的安排,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灵活应变。

(2)参与性。大课间体育活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决不能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另一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3)娱乐性。必须使大课间体育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际。大课间体育活动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因此,必须注重活动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方法上应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要教给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

(4)差异性。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活动内容上要多而广,可供学生选择,使每个学生都有活动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5)创造性。大课间体育活动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体育教师勇于创新,在活动结构,选材方面,作大胆尝试。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把本地区有特色或民间民族传统活动引入校园;比如为社区活动的开展去展示、宣传,相互促进。反之,可请社区的秧歌队、木兰扇表演队、老年人太极拳等到学校表演。

3、加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1)统筹安排,加强领导。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必然要涉及到时间、场地器材、经费等原因,若没有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必然会出现争场地等矛盾,这不利于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的正常开展,反而可能会削弱之。

(2)制定计划,循序渐进。对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应像学科类体育课一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活动的具体内容,步骤、方式、要求等,以避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3)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更要面向全体学生。在选择项目上,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农村中小学可以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学生喜爱的乡土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运动项目。

(4)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也要不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这样要求体育教师将每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总结情况做一详细记录,并总结出活动的特点、经验和教训,及时找出不足,及时改进。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装点门面,要在实际实施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活动方法,以便进一步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体育学院主办,2008年1月15日。

2、《中国学校体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办,2009年第02期。

猜你喜欢

大课间组织认识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解析初中体育大课间的开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