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育之名
——辨“心理训练”和“心理技能训练”
2014-12-06杨胜魁
杨胜魁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上海 200241)
以体育之名
——辨“心理训练”和“心理技能训练”
杨胜魁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上海 200241)
心理方面的训练在体育运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代运动员技战术和身体素质都达到高水平的赛场上,谁拥有强大的心理能力就能够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进而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因此,心理方面的训练往往被教练员和运动员所采用和接受。本文就体育运动中“心理训练”和“心理技能训练”进行探讨,旨在阐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预计体育“心理训练”有被“心理技能训练”取代的趋势。
体育 心理训练 心理技能训练
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指专项心理素质)是决定运动成绩好坏的三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其中身体素质是保证体育运动质量的基础,运动技术是进行体育运动时掌握科学方法的基本条件,而心理素质则是使两者都能够发挥作用的内部动力[1]。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素质在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其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连接着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取得优异成绩”,把运动员的体能充分爆发出来,让运动员的技能更加“自动化”,如何加固这座桥梁成为人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方法手段逐渐应用到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并在激烈的体育竞赛中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让体育运动更加扣人心弦更加变幻莫测。然而,在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发展中,出现了体育“心理训练”和“心理技能训练”两个看似一样的问题,为了使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更加科学化、更具针对性,我们有必要对体育“心理训练”和“心理技能训练”进行探讨。
1 心理训练的概念与发展
1.1什么是心理训练
在体育界,心理训练已被应用在很多方面,如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健身康复等。那么什么是心理训练。有数据表明,心理训练是以促进运动操作表现的心理技术的运用为目的,以致力于运动员心理建设并以此促进其稳定高水平发挥为目标的。心理训练还包括模拟训练、属于临床心理治疗技术的运用过程和对个体施加有意识影响的训练手段等[2]。有人把心理训练定义为:对大脑或心理进行的专门化训练的过程。有的学者认为心理训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或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从狭义上讲,心理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形成运动员或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3]。
我们可以看到,广义的心理训练维度更广,涉及的问题更多,但是在短期内不易看到直接效果,同时有些作用效果往往也是无形的,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而狭义的心理训练要求具有明显而快速的心理训练效果,注重的是良好的结果呈现。例如,进行一次放松性训练,就应当见到放松后的心理效应——精力恢复,感觉锐敏等。
1.2体育心理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心理训练的思想源远流长,从我国古代身心统一的观点和实践到古希腊哲学家关于灵魂的学说。到了近代,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应用,都可以看作是心理训练的源头。心理训练应用于体育领域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50年代强调运动员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去克服困难取得胜利,60年代开始强调情绪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认识到运动成绩的取得不仅仅取决于意志质量,而且与情绪有关。20世纪70年代,体育界引进了催眠、自我暗示和放松等精神治疗手段,逐渐形成了较完善的心理训练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体育运动心理训练的研究。
可以看到我国的体育心理训练起步晚,但是经过不懈努力和高度重视,发展很快。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等一些科研机构组建了运动心理学研究室,体育原先开始讲授运动心理学课程,1980年成立的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迄今拥有会员已超过400人[4]。
现在,心理训练已不再是运动员的专利品。除竞技体育之外,心理训练广泛应用与学校教育、军事训练、医疗及生活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心理训练的对象已拓展到青少年学生、演员、飞行员、医务人员等人群。心理训练的目的也不再局限于提高运动成绩,而是能有优异的表现,取得卓越的成就,提高生活质量。
2 心理技能训练的概念
在我们讨论心理技能训练之前,可以对心理技能的含义进行思考。什么是心理技能。心理技能是在人脑内部进行和形成的内隐技能,它与人类生活、学习、工作、身心健康,以及调节与提高人体身心潜能有关。其特点是定向性、内隐性、结构的不确定性与个体的差异性以及成熟和可训练性等,这些特点可以称之为静态的特点,而在运动中心理技能又有什么特征。运动中的心理技能主要是与运动活动密切相连的并指向运动活动和动作。在运动中,心理技能往往表现不稳定,个人特点突出,有时表现潜意识,而最佳心理状态的形成与表现只在特定运动情景下呈现,难以重复和再现。
3 “心理训练”和“心理技能训练”的区别
3.1什么是技能
技能是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4]。《辞海》将技能定义为: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技能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利用经验和知识通过执行一定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教育大辞典》将技能定义为: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练习形成的对待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该定义突出了技能是通过活动或动作习得的,明确的回答技能的获取方式。但忽视了技能与知识的联系,未能提示技能尤其是智能技能与知识的本质联系,可能会导致机械模仿和重复练习的训练方法[5]。尽管人们在对技能的理解和定义存在着很多分歧,但这些定义还是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其中不难找到其共同点:技能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后天习得的。外显的动作技能和内隐的心智技能都可以用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技能的发展和提高是一个面向目标不断熟练化的过程;技能与知识存在着密不可分联系。知识并不直接转化为能力,技能就成为联络知识和能力的桥梁[5]。
3.2两者的区别
显而易见,心理技能训练较心理训练多了“技能”。心理技能训练是心理训练的主要部分,是较心理训练下位概念,包括的范围也没有心理训练广。通过知网查询:检索字段为篇名,检索关键词为心理训练,我们可以找到2474条关于心理训练的文章。而以心理技能训练为检索关键词时,则检索到86条结果。从检索结果来看,以两者命名的论文,心理训练始于1979年,心理技能训练则始于1995年。可以看到“心理技能训练”一词的使用时间较短使用频率较高,大家还是普遍用“心理训练”一词来阐述心理方面训练的问题。另有资料表述“在竞技体育中,心理训练一词常与心理技能训练一词相互替代,且心理训练一词使用频率更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心理训练与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等词在过程和目标等特征上相似并且容易联系在一起的缘故”[2]。
4 “心理技能训练”这一提法的积极意义
心理技能训练虽然是心理训练的下位感念,但是也不能否认“心理技能训练”一词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心理技能训练可以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适合运动专项需要的良好的认知能力(如专门化知觉)及人格特征(情绪稳定性、自信心等);帮助运动员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运动员形成适合训练和比赛发挥要求的心理状态的能力,从而为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6]。
心理技能训练更加突出和强调了心理训练在不同的项目中具有专项性的特征,而不同的专项就决定了心理训练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另外,技能学习具有迁移的特点,特别是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迁移是指已形成的动作技能,对另一些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的影响,或者学会了新的动作技能对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的保持产生的影响。而在心理技能训练中也追求迁移效果,即不但使运动员对各种情景中的某个问题,心理调节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其他情境中的其它问题的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不但使运动员在自己的运动生涯中受益,而且使运动员终身受益[7]。因此,运用“心理技能训练”一词更能体现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心理训练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运动员的积极影响。
5 结语
人们在谈及心理训练中心理训练和心理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往往把两者混为一谈,实则两者在训练中的理解和应用是有一定区别的。心理技能训练注重和强调了对心理训练的实战效益,凸显了运动员在实战中如何应用,如何更好的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表现。让心理能力成为一项“技能”,与运动技能和战术能力等一样成为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学习和控制并不断的修正,从而可以逐步得到改善和优化,“知”“行”合一,让心理技能真正成为运动健儿在赛场上争金夺银的重要保障。同时,心理技能训练要贯穿着专项训练过程中,使心理技能训练具有专项性的特点,与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等相结合。不管是何种形式什么内容的竞技能力训练,都要和专项运动能力相结合在一起,而“心理技能训练”一词在某种意义上却能体现专项运动训练的效益。可以预见,传统的“心理训练”一词将被心理技能训练取而代之。
[1]季浏.体育心理学教与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根平,邹平.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重新认识[J].体育世界·学术,2007(8):59-61.
[3]朱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005重印).
[4]http://baike.baidu.com/subview/49400/8049948.htm.
[5]http://wiki.mba1ib.com/wiki/技能.
[6]毛志雄.体育运动心理学简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7]罗睿.心理技能训练研究综述[J].体育世界·学术,2008(6):43-44.
G804.86
A
2095-2813(2014)10(a)-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