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思维策略体系构建
2014-12-02刘家嘉
刘家嘉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
2014年,大学英语考试(CET)已经做出较大调整,其中翻译由原来的单句翻译改为段落汉译英,内容涉及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改革改变了原有考查模式过分侧重短语和句式再现,缺乏对语言使用策略、双语思维方式和语言实际运用等能力的考查问题。翻译是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语言实践,它要求学生拥有过硬的外语基本功,集“信、达、雅”于一体的美学取向,并具备对目标进行理解、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策略。因此,翻译教学既要夯实语言基础,也要传授翻译方法,更要树立完整的思维策略体系框架。本文旨在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思维策略体系的构建,重点在于理清该体系的内涵及内部作用机理,加强思维策略研究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的联系。
一、思维策略对翻译教学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将学习策略列入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地位,然而学生自主钻研学习策略的能力不强,本身缺乏思辨能力,使得短时间内的能力提高较难达到,这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对学习策略的引导和培养愈发迫切。外语界对于学习策略的思考早已有之,文秋芳曾探讨了英语学习者的方法差异[1],并在专著中详述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及实证研究[2]。 近几年,王立非[3]、任素贞[4]、孟悦[5]、修旭东[6]等人曾先后就外语教学中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等教学的策略引入进行了分析,但其中鲜有对大学英语翻译策略教学理论和实证进行的研究。
翻译不仅是知识,更是对知识的运用,翻译实践策略侧重对思考方式的追问,是思维的策略。翻译课堂可以尝试将策略教学和知识教学融为一体,强调对策略的培养,强化策略的内化和积累,帮助学习者建立个性化的策略库,提高其在学习中运用策略的意识和能力[7]。
传统的翻译教学理念过分强调“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却没有关注学生自然禀赋和认知差异;片面追求教学结果,却忽视了学生策略系统的内在优化,这使得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不会学习。翻译的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生成过程,改革后的段落翻译更是兼顾了理解、转化和表达等多个思考环节,词汇、语法、句型等知识只是翻译学习的基础元素,概括、理解、转化、推理、组织等策略也是实践的必要条件。这种复杂的知识与能力结合常使学生手足无措,而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学会思考,科学地学习,有策略地实践。因此,学生思维策略体系的构建在翻译教学中具备实践意义。
二、思维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内涵
翻译离不开语言和思维,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而思维是思想的运作方式。哈佛大学的铂金思(Perkins)曾指出思维是“问题求解,决策、阅读、反思和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8]可见,思维是处理问题的思想维度,而思维策略是以“思维有效运作”为目标的行为方案组合。不同的行为目标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催生了不同的思维策略。以翻译为目标的思维是翻译实践的中介,翻译的译语是学生的知识体系,而原语则是认知对象(见图1),翻译中的思维策略是学生对翻译实践所采取的思路和方法,这既包括直接作用于翻译实践的基础思维策略,也包括支持基础策略实践的元思维策略,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了翻译实践中的思维策略体系。
图1 翻译实践中思维策略介入
1.翻译中的基础思维策略
布鲁姆(Bloom)等对思维能力进行了层次划分[9],各层次由浅及深,对思维的深入研究和思维策略的结构理解有示范意义。本文根据布鲁姆的分类法,结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实际,对翻译基础思维策略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了每种思维策略指导下的具体思维方式(见表1)。
表1 翻译实践中的思维策略与方式
(1)知识
学习翻译相关知识是翻译实践的基础策略。这些知识既包括语言和社会文化通识知识,也涵盖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而任何知识的欠缺都会使学生陷入 “无话可说”或“有话说不出”的尴尬。翻译教学应该在传授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介绍翻译的方法论,如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插入法、重组法等。教学应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培养实践理论的意识。知识的积累需要经历长期内化和思维加工的过程,最终让知识可供学生识别、回忆并与翻译实践的要求相匹配。
(2)理解
翻译对信息处理的目标不是简单的记忆和再现,而是两种语言的转码,其中的关键是对原语信息的理解和加工。这种处理不应是“字对字”的僵化对应,而要充分理解原语的意义和内涵。汉语的特点是言简而意丰,而四六级考查所涉及的文化类翻译更是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为背景,这使得翻译实践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而在翻译中实践理解策略涉及解释、说明、概括、推断等思维的运用,学习者应“未动笔,而先筹谋”,以避免翻译中“词不达意”。
(3)分析
分析是指把复杂的情况分解,“大事化小,各个击破”。面对翻译目标,分析策略的运用意在找到思考的起点和步骤。翻译是多层次的思维策略实践,但全面的思考并不等同于一次性满足所有的要求,翻译输出可以分为选词、造句、谋篇等层次,而在每个层次中可再进行区别、比较、挑选等实践。分析的目标是把问题具体化,表象化,以便抓住问题症结,分析是从“提出问题”向“解决问题”的过渡,是在理解基础上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选择。
(4)综合
综合是把分析得出的结论组合起来的过程,其方式是归纳和演绎。归纳是综合思维策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翻译而言,它要求学生把分层分析的结果进行结合和综合性表述,继而通过翻译实践的积累总结出普遍的结论,从“个别”到“整体”,从“个性”思考“共性”。 没有综合思维的策略,学生就无法将日常学习实践沉淀为自己的技能和经验。而演绎和归纳相反,是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翻译技巧和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应用,不断在新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判断,加深翻译的全程体验。而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综合思维都要求学生进行反复推理,不断进行假设、验证和总结的思维建构,在翻译过程中思考翻译。
(5)评价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对思维结果在质量、可信度、可行性方面的再思考。在翻译实践中,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价:不仅评价语言的运用,也要评价思维策略的运用;不仅核对答案,也要反思实践中的思维表现。评价是再认识的过程,是梳理实践中的思维反馈。
2.翻译中的元思维策略
掌握基础思维策略是翻译实践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使用这些策略。“元”在心理学界已经和“认知”联系在了一起,用以表达“对认知的认知”,而“元思维策略”提法并不多见,本文借用“元”之“初始和本源”之意,将“运用思维策略的策略”定义为“元思维策略”。它的内涵是变化的,有何种基础策略,就有何种“元思维策略”。针对翻译实践,本文认为它可以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起源可追溯到杜威(Dewey)的思想,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能动地思考任何既定信念和假设,探究支持它们的理由及由它们指向的结论[10]。批判性思维的功能是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它的核心是自我审查和自我校正。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具体表现为勇于怀疑,敢于提问;坚持真理,拒绝臆断;开放思路,勇于尝试等意识。武宏志教授将批判性思维的具体行为理解为解释(阐述归纳)、分析(审查论证)、评估(评价观点和过程)、推论(提出猜想)、说明(证明有效性)和校准(自我纠正)[11]。在翻译实践中,批判性思维可指导和提高基础策略运用的有效性,如:在选词时从猜词转变为评价和词义对比;在造句时从以主观喜好为依据转换到以客观评估为依据;在理解时从相信转换到假设;从主观断定转换为有逻辑地推断;从以语法为依据转换到以实际为依据等等。翻译考核属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开放性评价模式,翻译的学习过程需建立在“不断修正,精益求精”的批判性思维基础之上。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批判的目的,批判性思考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二者互相渗透,共同发挥作用。创造性思维即是有创见,有独到之处的思想方式,对于它的培养要靠教师的引导,教师如果一味灌输,学生则倾向机械的记忆,课堂如果有启发性,学生则倾向创造性的思考[1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只教授怎么做,而要引导怎么想;不能只传授知识和方法,还要激励思维的进行;不能只“展示真理”,还要启发“发现真理”;不能只强调“熟能生巧”,还要提倡质疑和批判;不能只讲解答案的正确性,还要关注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翻译的过程是不断将不同的语言元素结合的过程,这需要学生把汉语的特点和英语的语言习惯相结合,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意义,有具备目标语的风格。可见,翻译的思维过程就是运用创造性思维实践的过程。
三、思维策略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实践
本文在梳理了翻译策略的具体表现后发现,策略之间并不孤立,它们彼此联系且互相作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翻译的基础策略在认知难度和方式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见图2),其最外层代表了知识策略,第二层代表理解策略,而分析、综合和评价代表了这个体系的核心。图示也反应了思维策略在实践中的顺序,即习得相关知识是翻译开展的基础,也是运用其他策略的先决条件,只有在知识充沛的条件下,才能进入理解层次。理解是运用知识的结果,也是开展核心层次思维策略的基础。核心层次中的三个策略可以同时开展,也必须同时开展,分析和综合之间要不断转换,而得出的结果要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为保证核心层次思维的有效开展,则必须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断深入思考,最终完善翻译的思维策略体系框架。
图2 翻译实践中的思维策略体系结构
在这个体系中,基础思维策略是内容,元思维策略是基础策略的行为方式,是实践思维的保障。批判重在“破”,而创造意在“立”。要提高翻译水平,就要善于从现存思考模式和习惯性思维中发现不当之处。只有批判性思维才能赋予学生“有根据的判断”和“反省的怀疑”,才能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并提出新视角,探索新方法,而只有创造性思维才能使批判性思考获得方向和动力。可见,以基础思维策略和元思维策略构成的思维体系是学生翻译实践的必然选择。在教学中,教师开展以思维策略体系建设为核心的翻译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知识为本,能力为上
从传统教学方式转向谋求学生思维策略体系的构建,是从知识培养转向能力培养的尝试。通过上文分析可见,基础思维策略是完成翻译的基础,元思维策略是提高学习者自主翻译能力的保障,二者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培养,因此,翻译教学的设计应强调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习者在实践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比如,教师可运用“翻转课堂”模式,即课下学习,课上讨论,教师在布置课下翻译任务的同时,要求学生对翻译过程中的思维策略使用进行记录,并在课上交流自己的翻译过程和思维策略选择,以便学生能互相学习,慢慢领悟翻译策略的最佳使用组合,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也可侧重过程而弱化结果,更多关注学生思维策略选择的过程。
2.督促自主,培养习惯
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能力的培养更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直至养成自主践行思维策略的习惯。翻译的过程是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反复自我监控和修正的元思维策略。教师不可能时时跟进思维的全过程,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实践,才能达到理性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思维锻炼的过程,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有进步感,逐步在实践中获得正面的自我效能积累,而这对学生学习目标设立和成绩提高有积极意义[13]。最终,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检查、评价、总结和反省,变被动为主动,变模仿为创造,形成翻译学习中思维策略使用的长期良性循环。
3.转变角色,营造气氛
强调思维策略的养成,意在倡导学习者改变单向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树立有意识思考的主动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新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习惯。课堂应是双向讨论性的,而非单向灌输式的,宽松包容的氛围更有助于学生进行批判和创造,而教师应在传授并实践基础思维策略的同时,督促学生使用元思维策略进行自我指导和修正,变纠错者为引导者,给学生思考的氛围和空间。
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思维策略体系的结构、内容及各成分的实践意义,并对翻译教学中思维策略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提出了建议,这有助于教师开展以思维策略为依托的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翻译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有助于学术界深化思维策略研究和翻译教学法研究的联系,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引发共鸣。
[1]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61-66.
[2]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王立非.大学生英语口语课交际策略教学的实验报告[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1):426-430.
[4]任素贞.策略教学法与外语听力教学[J].外语界,2003(2):55-60.
[5]孟悦.大学英语阅读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24-27.
[6]修旭东,肖德法.英语写作策略、八级写作认知过程及成绩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460-465.
[7]Cohen,A.D.Strategies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81.
[8]肯尼斯·摩尔.有效的教学策略 从理论到实践[M].庞萍,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272.
[9]Bloom,B.S.Taxonomy ofEducationalObjectives:Handbook I,Cognitive Domain[M].New York:Longman,1956.
[10]Dewey,J.How We Think[M].Boston:D.C.Heath,1910:6.
[11]武宏志.论批判性思维[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10-16.
[12]肖云龙.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183.
[13]刘家嘉.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07(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