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本位”的独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2014-12-02饶丽红

中国轻工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能力本位毕业设计信息管理

饶丽红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州 350002)

1998年国家将MIS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为信管),现全国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有500多所。相比公办大学,独立学院为了使信管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需要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重新思考。现今“能力本位”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这一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和基本素养的培养,使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本文将基于独立学院“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原则,对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讨。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体系设置关系到信管专业特色,影响专业的教育效率和社会效益。独立学院的信管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学生反应什么都懂一点点,但毕业后发现什么都不懂,管理知识赶不上学管理的,计算机水平不如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后没有竞争力,就业率偏低。此外,现有的课程体系没有充分考虑独立学院自身条件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欠科学,学者们主要从公办大学的培养目标出发,研究该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式。为了改变现状,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力,独立学院信管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构建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培养能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以技术应用为主、管理为辅的技能型人才。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信息管理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不同于管理专业,更不是两者的大拼盘。调查中,约71%的被调查者对其学科属性的认识有失偏颇(见图1),实际上,信管应该是文理工兼具的学科。此外,只有约10%的在校学生和参加工作的学生认为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68%的学生认为马马虎虎,有待完善(见图2)。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图1 对学科性质的认识

图2 课程设置合理性

1.教学计划不科学,开设的课程不合理

专业基础课是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设置的一种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1]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素养;而专业必修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对于独立学院的信管专业,应该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放在同等地位。但是现行的独立学院信管专业这两类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见表1),专业必修课的学分比例大概只有专业基础课的50%。

在专业必修课中,计算机语言课程很多,没有针对性,各语言内容交叉重复,有些课程过于老旧。如VB程序设计课程,虽然比较经典,但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且与C语言程序设计内容重复。再如,独立院校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差,学术水平不够,为了避免浪费有限的课时,本科阶段一般不开设专业英语。

表1 某独立学院信息管理专业2010-2013年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比例设置

2.前后课程延续性差,衔接不够

现行课程体系一般先开设信息管理、信息组织等理论性课程,再开设计算机语言、系统设计等技术类课程,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管理类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知识往往无法很好的融合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和不同技术类课程开设的前后顺序不妥等问题。例如,“.net”课程是网页设计课程的基础语言,但却放在网页设计后面的一个学期开设,造成网页设计的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进度缓慢,学生学习困难。

3.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比例不合理

学生反馈,需要上实验课的课程数量不少,但实验上机课时普遍偏少,占不到总课时的15%(见表2),教师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技能知识太少。如C语言程序设计这样的专业必修课,有些院校将其理论课与实验操作课分开上,且实验课时还占不到总课时的50%。

表2 某独立学院2009-2013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验课时设置

4.考试方式和成绩计算方法不科学

目前,信管专业的考试大部分仅停留在一份试卷上,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设置不同的考试方式,这样的方式最大的问题是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检查不出学生是否真的学到知识,问题在哪,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试卷质量检查表形同虚设,考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不大;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实验报告,实际操作、小组讨论、期末大作业)所占比例太小,或者根本就没有平时成绩。学生的专业认可度较低,学生找相应的实习机会比较困难,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5.实践课程针对性不够,实践教学管理流于形式

学校设置实践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为学习与工作搭建桥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采取“放羊”的管理方式,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很多学生只是后期开个单位实习证明,期间根本没去实习,有些学生在做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如销售),导致后续找工作时专业不对口。

6.毕业设计教学计划实行不到位

最能体现学生大学四年以来的学习成果的方式就是毕业设计。为了让导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并通过实验、实践、调查,最终完成论文设计,很多学校在“早准备、早动手、早完成”的原则指导下,将毕业设计教学安排从第八学期提前到第六学期,并开始选题的相关工作。但是,从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选完题后,学生和导师并没有开始进行相关的论文撰写,真正的论文写作几乎是从第七学期末才开始的,因而无法完成系统设计,只能停留在简单的问卷调查和理论研究基础上。造成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和考核方式不够科学或流于形式,只注重优秀论文奖励,忽略了其他论文,造成导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

三、能力本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能力本位”是以受教育者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主体性为主要手段,强调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适应性,它要求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根本任务。[2]独立学院信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包括管理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人际影响能力等,其中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为主。

1.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施教者通过掌握学生需求和专业技能的情况,对其进行有差别化的教学,根据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以培养学生专业方向的技能为中心,激发学生对信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具有持续性。

2.注重能力全面发展

信管专业是五个专业合并的结果,且社会对其人才的能力要求全面,不仅包括信息分析与信息技术能力,还包括管理与沟通能力。所以独立学院的整体课程设置除了培养学生专业方向能力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团队合作、人际关系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为了避免理论学习内容与课程实践相脱节,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轻理论,重实践”,师生的知识交流存在障碍等问题。需要对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和实验课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实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过程中促进专业的发展。

4.统筹兼顾,改革创新

为了加强各门课程知识的融合,学校的前期课程和后期课程的统筹安排非常重要。各门课程应循序渐进,哪门课程先学、哪门后学,理论课程和相应的实践课程的安排,以及各课程的开设学期,都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此,要从大一到大四的课程类型、课时、各课程的比例,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实践课设置、考试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对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

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

1.优化课程框架

独立学院与公办大学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目标不同,公办大学更强调系统性,独立学院则更强调专业性,但相关调查发现,独立学院一半以上的学生不会独立尝试专攻某方面或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3]。

调查数据显示:数据分析、信息咨询与分析、数据库维护与管理为该专业学生就业去向的首选 (见表3)。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可以将其作为学生的专业方向。

表3 学生就业去向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课程设置思路为:基于独立学院的特点以及调查数据 (调查人群为独立学院该专业在校或参加工作的学生)分析,在课程体系设计原则的指导下,拟先设计课程框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设立几组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然后分别从管理类课程、计算机课程、实验与实践课程、考试设计和毕业设计出发,系统而详细地探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完善课程体系,突出该级院校“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色,设计出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导向的课程框架。以网站建设方向为例,如图3所示。

图3 网站建设方向的课程基本框架

2.健全课程内容

(1)理论课内容设置

①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今后无论从事的是CIO、CKO或是其他相关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综合信息管理素养,懂得如何管理和协调信息系统。专业基础课程应包括数理基础、外语基础和专业基础。调查数据显示,应重点教授的信息和管理知识是信息组织、信息咨询与分析和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见表4)。该类型课程应在一年级完成。

表4 信息管理类知识

②计算机课程设置

第一,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以及网络的初步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字表处理、Internet网络的基本操作等内容。[4]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这些知识的传授应该在学校一年级的公共基础课“大学生计算机基础”中完成。

第二,计算机技术基础。尽管该专业学生所需的专业能力因用人单位而有所不同,但是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是相同的,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是系统分析员,不是程序员。从学生的反馈看,只需选择一两门比较基础的计算机语言,其他语言作为专业方向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和专业方向进行选择,重点开设数据库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和JAVA程序设计这三门基础计算机语言(见图4)。除此之外,还应开设多媒体技术(低年级)和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维护课程(高年级)。

图4 计算机语言课程设置问题

第三,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完成以上两类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各专业方向开设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该类型课程应该放在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完成。

(2)实验课设置

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技术能力属于该专业实践环节的核心,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需要通过实验课程来培养。该专业的实验课程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实验课程数要少而精。重点开设各专业方向的实验课程,并在各课程的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认真设计实验内容和步骤,采取“学生为主、教学并重”的实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配备充足的实验师资力量。机房里除了软硬件设施、网络设施尽可能齐全外,还需安排专门的实验指导教师,包括专职的实验老师和兼职的学生实验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第三,编制符合独立学院专业特色的教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专业教师自主编制合适的实验教材。为了鼓励教师编制教材,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实验教学,学校应将实验工作与科研工作作为同等工作量,营造良好的实验教学氛围。第四,各实验课程应该互融互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各实验课程内容充分融合,统筹兼顾。例如:让学生自己建立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思考应如何运营并付诸实践,这样就能将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不仅能学以致用,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为了使各理论课程和技术课程融会贯通,任课教师应经常进行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交流和讨论。

(3)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置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较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的优势是其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5]实践课程的开设可以从二年级就陆续开始,一直到毕业实习。实践课程的改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制定制度保障。把实习学分作为必修学分并加大比重;实行实习导师制,进行双向考核。第二,设置必备实习课程。包括课程实习和与企业、政府的合作项目中的实习,培养学生掌握当前企业中最先进的开发工具或数据分析工具,使其到岗后能马上上手。第三,结合学习资源,拓宽实习途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资源,提供多个实际应用信息系统的课题:例如计算机专业和信管专业的学生可组成协作小组,共同完成 “学院的作业上交和批改系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并写出系统分析和设计报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兴趣,还可以促进不同相关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师生的交流。

3.规范考试和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

考试也是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考试方式的设置直接影响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教学效果。各课程的考试方式无法整齐划一,但可以在统一体系的指导下做相应调整。理论课程的考试采取“试卷为主,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方式计分,平时成绩可多采用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实验实践课程的考试采取“开卷上机系统设计”为主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以课程的大小作业成绩计分,并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为了避免以文科论文代替毕业设计的情况,需要对毕业设计的管理规定进行改革,使论文导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师生之间有足够的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毕业设计实验室和实践环境,如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与小组的SRTP项目结合等。

[1]百度百科.专业基础课[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cJ_uyDKMlMVeA_VsW37IQQdD7RObMf8Qy MP6_JT7_O0tMu1Y6wpnFdN7XwqUYge8I0Atlf9io9ca8 VfbeLiBa.

[2]刘创.能力本位:内涵不断扩展的现代教育理念[J].广西社会科学,2004(2):176-178.

[3]张瑞军,阮家军,秦岭,等.基于学生视角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20):74-77.

[4]杨文祥,要红如.关于信息管理类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探讨[J].情报科学,1999,17(6):623-624.

[5]潘旭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05(2):96-98.

猜你喜欢

能力本位毕业设计信息管理
普洱学院烹饪与营养专业2022 届毕业设计作品选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地球物理台网仪器维修信息管理的研究与实现
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技术》(书评)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应用型院校“导师组”毕业设计实践与研究
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能力本位的《影视艺人经纪》课程改革刍议
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中如何做好QC小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