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近隧道的深基坑施工监测分析

2014-11-26赵金亮

山西建筑 2014年29期
关键词:桩体锚索测点

赵金亮

(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四0二队,辽宁鞍山 114000)

1 概述

基坑开挖是一个综合性的岩土工程难题,同时也是基础和地下工程方面的传统研究课题。地质条件的不同影响,导致针对该课题做通用性的研究是不可能的,那么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来进行方案优化。深基坑开挖的研究中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基坑本身的稳定问题、应力应变问题、支护结构变形问题及周围土体对相邻建筑物地下管线等的影响等。

2 工程背景

2.1 工程概况

沈阳某商城,地上约200 m,地下5层,框剪结构。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场地较平坦,地貌单元属于浑河高漫滩及古河道,钻孔揭露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粘性土、砂土及碎石土。

本工程特点分析:西侧:与地铁线临近,该侧支护桩及锚索施工对地铁影响较大;东侧:周边与建筑物临近;周边管网密集,为此施工过程中要求按照分层分段分块施工的原则,做到随挖随支。本场区在钻探深度范围内存在一层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现状静止水位埋深为17.20 m~17.80 m,赋存在砂土层之中,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及地下径流为主。受邻近的浑河及地铁施工降水的影响,场地地下水水位变化较大。

根据水分析结果,该场区地下水及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

2.2 基坑支护设计

1)建筑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保护等级为一级,基坑深度为-23.5 m,采用多支点排桩+挂网喷射混凝土的联合支护体系,排桩采用旋挖灌注桩,锚杆采用加筋水泥土地锚,桩间土挂网喷射混凝土,基坑支护采用φ800 mm间距1 200 mm及φ1 200 mm间距1 500 mm旋挖灌注桩。桩间土挂网喷射混凝土。

2)旋挖灌注桩桩径分别为:φ800 mm,桩长28.5 m,桩芯混凝土 C25,桩间距 1.2 m。φ1 200 mm,桩长 29.5 m,桩芯混凝土C25,桩间距1.5 m。

3)钢筋笼长度为 28.5 m,29.5 m 两种,主筋为 24φ28 mm,14φ25 mm,22φ28 mm,16φ25 mm HRB335 级钢,加强箍筋为 φ16 HRB235级钢均匀分布,间距1 500 mm,螺旋箍筋为φ10 mm的盘圆,间距为150 mm,主筋保护层厚度为50 mm。

4)水泥土地锚桩径150 mm,自由段套PVC塑料管,成孔角度为25°,15°,严格按设计要求的钻孔角度、孔深及孔径施工。监测平面布置图见图1。

图1 监测平面布置图

3 紧邻地铁隧道的基坑施工监测

紧邻地铁隧道的基坑施工监测内容见表1。

表1 监测内容

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桩位移监测结果。

由于监测数据存在方向,因此有正负值,水平位移监测中无论正负累计位移值均表示位移指向基坑内。S1~S12,S16为正值,S13~S15,S17~S25为负值。

a.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结果。

第一层锚索作业面土方施工为39个工作日,其中CD,DE,EF土方施工较 AB,BC,GH,HI,IJ,AK,KJ处施工早 4 个工作日。AB侧临近地铁隧道,采用双排支护桩。先施工土方为基坑北侧土体,对应桩测点即为S1~S8,经监测水平位移值为1 mm~2 mm。工作继续推进,第一层锚索作业中各侧基坑桩顶水平位移均有向内1 mm~2 mm的位移值,表现为越接近基坑各侧坑壁中间位置,桩体水平位移越大。

第二层锚索作业施工为10个工作日,经监测发现该阶段桩顶位移迅速增加最大达到8 mm~10 mm。这是由于基坑深度增加,挡土桩体也越长,柔度增加,抗弯刚度下降,稳定性随之下降。采取边挖边支护,接近阴角处监测点S8,S9,S12,S20位移值基本都在2 mm~3 mm以内,稳定性较好。靠近地铁隧道侧双排桩处监测点S21~S25水平位移值均控制在0 mm~2 mm之内,稳定性好。

继续施工直至第七层锚索施工作业完毕,最大累计水平位移值为24 mm~26 mm。其对应位置均为基坑各侧中间桩位,而测点S14,S15,S18,S19位移最大,达到25 mm~26 mm。这是由于接近基坑阳角位置,稳定性较差,导致较大位移量。按规范要求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要控制在30 mm之内,达到21 mm即为预警值,因此这种情况比较危险,加密监测次数,尽量减少施工扰动,加强降水,准备沙袋必要时需及时回填。经一系列措施处理后,位移均趋于稳定。靠近地铁隧道侧监测值达到8 mm~13 mm时水平位移趋于稳定。

b.竖向位移。

从一到七层基坑开挖及支护过程中,桩顶竖向位移大体趋势为下沉。第一至二层开挖施工中桩顶竖向位移呈曲线波动,大体趋势下沉。这是由于基坑开挖较浅,土层开挖及锚喷支护过程中对桩体的扰动较明显。靠近地铁隧道侧下沉至最大,J1,J2,J20~J25测点下沉至0.4 mm~0.6 mm。随着开挖深度增加,施工对桩体下沉扰动不明显,下沉值基本呈线性变化。经采取一系列措施之后,到第七层开挖支护过程中,下沉位移值趋于稳定在2 mm~3.2 mm之间。靠近地铁隧道侧桩体下沉值最大,虽然设置双排桩及冠梁,对水平位移约束控制较好,但对竖向值的约束效果不明显。

2)地面沉降监测。

沿路面布置14个测点,对地面沉降进行观测。初期沉降规律与接近地铁隧道侧桩顶沉降规律相似。整体趋势下降,接近于基坑壁中间桩位时路面沉降值最大,两端最小。监测过程中发现,在6月23日~7月3日之间A2~A10之间的监测点沉降值迅速增大,因为此时基坑开挖深度接近直至超过地铁隧道埋深,基坑开挖横向卸荷牵动基坑与地铁隧道之间夹的“土墙”横向移动,因此对地铁隧道横向位移影响较大。最大沉降值达到9.1 mm,继续施工沉降值趋于稳定,最大值位置为A7处距离地铁隧道侧基坑中点最近,为10.8 mm。均在设计控制预警值范围之内。

3)周围建筑物倾斜沉降。

距离基坑影响范围越近,沉降值越大。5月份以后沉降值与时间呈线性变化,B4沉降最大,其他3测点沉降值交替变化。观察倾斜值,C1,C4倾斜值均为0,这是由于基坑的开挖对地表会产生沉降影响。而沉降的影响形状接近于“盆”形,基坑即为最低的“盆底”处。接近该处的建筑物沉降值最大,而倾斜值最小,接近于0。倾斜值最大的即为“盆侧”,该处沉降值相对“盆底”处建筑物沉降要小,因为距离基坑稍远,但沉降变化率最大,倾斜值也就最大(见图2,图3)。

图2 施工末期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曲线

图3 施工末期周边建筑物倾斜监测曲线

4 结语

针对临近地铁隧道基坑施工进行了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地表沉降监测、周围建筑物沉降及倾斜监测。监测时间从2012年3月23日~2012年8月26日。监测结果表明,靠近地铁隧道侧桩顶水平位移值较小,比较稳定,双排桩支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他基坑侧中桩位置以及阳角处,桩顶水平位移较大,最大值27 mm左右,达到了预警值,经多种措施处理后变形趋于稳定。靠近地铁隧道侧桩顶竖向位移值最大,可见双排桩及圈梁对横向荷载约束比较明显,而对竖向荷载约束较小。随着基坑土方逐渐施工,沿路面监测结果显示,基坑开挖深度越接近地铁隧道埋深,地面沉降增量也就越大,达到相同深度,沉降值会有陡增现象。基坑开挖影响沉降空间范围形状为“盆”形,基坑即为沉降的“盆底”,建筑物距离“盆底”越近,沉降值越大而倾斜值接近0,靠近“盆侧”沉降值较小而倾斜值最大,若在影响范围之外则沉降值及倾斜值均为0。

猜你喜欢

桩体锚索测点
液压支架整机静强度试验及等效应力分析
桩体模量和加筋体刚度对路堤稳定性影响分析
地铁车站支撑拆除对围护结构的影响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基于CATIA的汽车测点批量开发的研究与应用
某废钢渣车间落锤冲击振动特性研究
煤矿深部高地压巷道锚索支护技术对策研究
不同锚索参数对预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Impact of Phase Noise on TDMS Based Calibration for Spaceborne Multi-Beam Anten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