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及其未来走向
2014-11-17朱兴德
摘 要: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市场进一步开放,教育要素跨境流动日益频繁,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的程度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为深入研究教育国际化,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特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执行主任朱兴德于2014年5月28日作专题讲座,系统阐述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现状,以及中国教育发展所处的国际化环境和应对策略。在讲座中,朱兴德指出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要素跨境配置、教育教学过程跨境重构的过程,是全球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许多国家展开战略竞争之际,提出了“发展教育,经略世界”的理念,从顶层设计、战略协动、教育开放、治理结构等方面提出应对教育国际化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价值链;教育服务市场;治理结构
自2006年5月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决定依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以来,根据相关指示,我们对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与动向等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期间重点研究了教育国际化和各国国际教育战略走向。近年来,教育国际化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也存在诸多争议。
本次报告的主题是“教育国际化及其未来走向”,主要有三方面内容:第一,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动因和结果;第二,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趋势;第三,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内涵、动因和结果
(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要素跨境配置、教育教学过程跨境重构的过程
何谓教育国际化?从根本上讲,就是教育发展要素跨境配置和教育教学过程跨境重构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双向、跨境、跨界,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需要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各国间教育市场的相互开放,二是不同教育体系之间学位和资格的相互承认。这两个基本前提缺一不可,否则教育要素无法持久地跨境流动。没有教育要素的跨境流动,教育教学过程的跨境重构亦无从谈起。
教育国际化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有主动国际化与被动国际化之分。主动国际化意味着根据自身的主观意愿,积极主动参与、推动国际化进程,并从中获取理想收益;被动国际化则意味着被国际化浪潮卷着跑,自身利益往往难以得到保障。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的是被动国际化。这是许多国家反对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希望,我们国家能够避免被动的教育国际化,积极争取主动的教育国际化。
(二)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全球化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全球化影响无处不在,其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决定教育国际化发展大趋势的时代因素通常包括下列四个方面:一是生产关系和职业岗位分布全球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国际化人才需要;二是全球人口流动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发展需要;三是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治理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需要;四是全球性事务和全球市场发展的需要。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生产一体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演绎出美妙的“微笑曲线”,即全球产业价值链曲线。“微笑曲线”将全球各地的开发商、生产商、服务商和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将全球范围内不同的职业岗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价值链的两端是研发设计和品牌管理,它们因技术领先和渠道垄断而常常获得高额收益;在价值链的中部分布着大量的加工制造和中低端服务岗位,它们因可替代性强而缺乏较高的附加值。比如,大家钟爱的iPhone手机,就是生产全球化的典型代表。一部iPhone手机看起来很小巧,但是它的生产涉及4大洲、32个国家和地区、200家企业、800家生产商和130万名员工。其中,美国在研发和品牌方面具有主导地位,一部手机可以赚360美元;日、韩通过生产关键零部件,一部手机可以赚187美元;而中国大陆主要负责制造、加工和组装,一部手机只能赚6.5美元。中国在iPhone手机的生产过程中承担了大量的业务、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获得的经济收益并不明显,这就是生产全球化的现实。
“微笑曲线”是生产全球化演绎的结果,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对此,我们除了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积极承接中低端服务外,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努力向价值链两端前进。如何尽快走向价值链的两端?常见的一种策略是购买先进技术,另一种就是大力发展教育。通过发展教育,我们可以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强化创新体系,这是根本之策、长久之计。面对产业分工协作的全球化,无论买技术,还是办教育,我们都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教育国际化也由此而兴起。
值得关注的是,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正演绎出一条全球教育价值链。在隐约显现的全球教育价值链的两端,分别是高水平大学和权威资格认证及测试。目前,高水平大学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权威资格认证及测试也主要被欧美发达国家所掌握,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交流中主要做的还是基础训练。从价值构成的角度讲,基础训练的含金量比较低。
(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四个衡量维度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国际化水平的维度主要有四个:第一,要看该国家或地区教育体系的开放程度;第二,要看该国家或地区教育要素跨境流动的速度和便利程度,包括学生、教师以及教育资源的流动;第三,要看该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教育要素跨境配置的广度;第四,要看该国家或地区实施跨境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度。如果一个地区的相关维度得分高,就表明该地区的教育国际化水平高,反之亦然。
(四)教育国际化促进地方发展,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教育国际化是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也就是说,不存在为了教育国际化而推进教育国际化的逻辑。教育国际化之实质是提升效率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教育国际化之具体目标因推进主体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有的学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有的学校更加注重能力建设;有的学校更看重人力资源开发;还有学校则主要出于国家贸易促进或发展援助的目的而参与教育国际化。另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不同的时间内,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具体目标亦有所不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现阶段很多学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主要集中在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部分学校开始考虑经济收益问题。对于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国家的学校来讲,教育国际化价值取向更侧重于追求经济收益。所以说,不同国家、不同学校的教育国际化价值取向是不尽相同的。
现在,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对教育国际化的热情很高,有的甚至高过学校。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三点。第一,教育国际化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城市转型。教育国际化可以带动城市和地区国际化,可以带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文化、出版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无烟产业,特别是可以带动房地产开发,带动土地价格和房屋价格攀升,为地方政府带来可观的收益。第二,教育国际化可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率先富起来的以及从事跨境商务活动的人越来越多,教育消费能力也随之显著提高,多样化教育需求成为推动各地教育国际化热情高涨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教育国际化可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进而提升地区影响力和吸引力。
(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结果是国际教育
教育国际化是一个过程,任何过程都会产生某种结果。国际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具体结果。这里所说的国际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教育”“国际比较教育”或“比较教育”。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教育”主要指相对于本土教育的他国教育,准确地讲是“国别教育”。“国际比较教育”或“比较教育”是一门学科,是专门比较分析不同国别教育发展进程和经验的学科。通过对不同国别教育的比较分析,如分析A国家和B国家以及更多国家的教育,找出教育发展的某些经验或规律,是国际比较教育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这里所说的国际教育是一种教育形态,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一种现实存在,其实质是多个教育体系合作、跨境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过程,也被称作跨境教育。典型的如现在流行的N+A和N+A+X教育模式,教育的获得和成才的过程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封闭的教育体系,而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过程。一名学生在A国家接受基础教育,然后去B国家接受大学教育,大学毕业后去N国家接受研究生教育,在多个国家不同教育体系内完成自己的学业,这就是教育国际化带来的结果。
二、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一)教育要素跨境流动日趋频繁,全球教育服务大市场初步形成
1.国际间学生流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国家间学生的对流已经成为常态,但总体来说,学生流出还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长期留学生方面,这些学生主要流向OECD国家和G20国家。10年来高等教育长期留学生增长了1.5倍,每年净增大约20万人。2011年,全球高等教育阶段长期留学生有430万人,其中53%来自亚洲地区,21%来自中国。中国是留学生输出人数最多的国家,其次是印度。美国是接受留学生最多的国家。2011年,美国接受的留学生人数占全球留学生总人数的16.5%,英国占13%,德国占6.3%,法国占6.2%,澳大利亚占6.1%,加拿大占4.7%,俄罗斯占4%,日本占3.5%;中国占1.8%,排在第11位。
2.国际项目与机构流动快速增长
截至目前,国际项目和机构流出以欧美国家为主,而且贸易导向特点突出,特别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这些国家的项目与机构主要流向海湾地区、东南亚地区和中国。最近两年亚洲国家的项目与机构主要流向了非洲,主要是因为近几年印度和马来西亚在非洲兴办了一些大学分校。英国一项调查显示,大学海外校园近年来呈快速发展态势。2012年,全球大约有225个大学海外校园,是2006年的两倍。这些大学海外校园在海外独立运作或合作运作,具有固定校舍,而且可以颁发母校的证书。
据初步统计,美国大学建设的海外校园数量最多,目前已建成78个大学海外校园,另外有13个大学海外校园处在筹建中。美国大学热衷建设海外校园的原因主要有下列三点:一是二战后美国在中东地区建立了很多美国学校,具有建设海外校园的传统;二是美国高校具有科技创新优势,受到很多国家的欢迎和邀请;三是“9·11”事件之后,赴美国本土留学受到一定限制,许多海湾国家学生有在当地接受美国大学教育的迫切需要。
目前,英国的大学海外校园总数占世界第二位,法国占第三位,印度占第四位。近几年,英国和印度的大学海外校园发展得很快。据统计,目前中国已建成1个大学海外校园,有3个尚在开发中。接纳大学海外校园最多的国家是阿联酋,有37个。其次是中国,有17个,还有7个正在筹建中。另外,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卡塔尔也是接纳大学海外校园较多的国家。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大学海外校园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一些学校为了降低成本,开始倾向于开展连锁店式的经营模式。2010年,我曾经统计过全国各省市中外合资办学的情况,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高职院校易成为连锁店式合作的对象,主要合作方来自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澳大利亚有些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学院同时在中国运营着44个合作办学项目,本校无法派遣足够数量的教师以满足中国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课教师的数量要求(必须达到1/3)。因此,在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谈判时要求中方取消相关规定。1990年成立的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先后在亚太地区建立了38所海外学院(其中11所分布在中国),这些海外学院基本上都是连锁店式的经营模式。一堂课结束后,教师马上要到另外一个课堂去,在全国各地的各个教学点之间流动,学生意见很大,因为他们遇到问题时无法跟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为了保障教育质量,保护学生合法权益,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连锁店式的校园和项目的扩张。
3.教师的流动广受欢迎
聘请外籍教师,派遣教师到海外任教,是学校国际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教育国际化深入发展,高水平教师成为国际性稀缺资源。目前,很多国家的高校都在面向全球招聘教师,呈现竞争态势。日本高校是通过聘请国际教师实现学校国际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也曾出现过引进美国高校合作办学的高潮,合作院校一度达到40多所,后来由于学历认可、收费等一系列原因,于90年代中期纷纷关闭,日本高校开始专注于通过引进国际教师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全日本高校聘请国际教师1.7万多人,占专任教师队伍的5.1%,处于较高水平。
4.在线教育受到广泛关注
此前,国内很多学校开展过在线教学(E-Learning)。在线教学关注较多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学校通常对硬件建设比较关注。但是慕课(MOOCs)出现以后,利用网络技术公开大学资源,快捷方便且无需专门的硬件投入,为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传统的电化教学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目前,全球高校都在热议慕课,特别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一批知名教授主导的慕课免费开放后,引起了广泛反响。有人惊呼,慕课可能会从根本上颠覆高等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也有人关注,一旦慕课进一步发展成为学分获得、学历认可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市场监管和质量保障将难以应对这一变化。这些都是新的课题。
5.全球教育服务大市场初步形成
截至2013年底,共有159个经济体加入了WTO,其中有69个经济体明确承诺开放教育服务。尽管目前只有43%的WTO成员承诺开放了教育服务市场,但是这些成员所拥有的人口数占全球人口总数的70%以上,所拥有的GDP总量占全球GDP总量的89%,所产生的国际贸易量占全球国际贸易总量的85%。也就是说,在全球主要的人口聚集区和经济活动区,教育服务市场是开放的,全球教育服务大市场初步形成。目前尚未开放教育服务的成员主要是1995年以前加入的成员,近年来新加入的成员基本上全部承诺开放了教育服务市场。
另外,近期涌现的200多个区域贸易协定中大部分涵盖了教育服务开放的内容。我国近两年签订了大约11个自由贸易协定,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协议大部分包含教育服务市场开放的内容。
随着教育服务市场的开放,许多国家从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据统计,2013年,在美国留学的国际学生的经济贡献达240亿美元,带动了31万个就业岗位。2012年,教育服务出口为澳大利亚带来了150亿澳元的收益,稳居第三大出口产业和第一大出口服务部门。2012年,国际学生给加拿大带来的经济收益达84亿加元,带动就业岗位8.7万个。2009年,英国教育服务出口高达141亿英镑。中国是全球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地,是许多国家留学生的最大生源地,也是全球最大的教育服务消费市场。根据我们去年的测算,中国约有110万海外留学生,带动了大约2100亿元人民币的教育服务进口,而同期中国的教育服务出口额大约只有200亿元人民币,是进口额的1/10。就教育服务贸易而言,中国长期处于逆差地位。根据我们的分析,在承诺开放教育服务的WTO成员里面,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开放水平处在中等位置。
(二)教育教学全方位创新再造,教育国际化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方式、业务流程、活动规则和评价标准出现了全方位的创新再造,教育国际化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首先体现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全球配置。如各国的教育机构积极引进、开发国际课程;聘请多国教师和管理人员;招收国际学生;借鉴国际教学理念;采用多语种授课。其次体现为教育教学业务流程的创新再造。比较典型的是多方跨境教学、连锁店经营式教学、学分转移互换、全球网络化大学、网络授课等。再次体现为国际性教育活动规则和评价标准的诞生和应用。比如UNESCO教育分类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教育体系改革的基本参照,IB国际课程被140多个国家认可,OECD组织的教育测试(PISA,PIAAC,AHELO,TALIS)广受关注。最后,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常态化,国际交流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全球化深入发展,教育国际化成为新的竞争领域
教育国际化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学生层面的你来我往,而是直指国家层面的战略竞争。全球化加剧了市场竞争与利益博弈,无论在经济危机时期,还是经济繁荣时期,国际教育都受到了高度重视。国际教育成为高效、无污染、较少受发展周期波动影响的常青产业。
教育国际化成为部分国家实施全球化战略、经营全球市场的重要举措和依托。通过开发并主导全球教育服务体系,掌握全球教育价值链,既可以输出价值观、延揽人才,还可以获得高额经济收益,可谓一举多得。这也正是西方国家近年来对教育服务贸易和教育国际化热情持续高涨的原因之一。通过对多个国家教育政策的跟踪研究,我们发现有两个趋势性的动向值得关注。
第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实施国际教育战略,面向全球市场,展开战略竞争。如加拿大在今年制定了《国际教育战略:利用知识优势,推动创新与繁荣》,提出2022年接收45万国际学生,带动161亿加元消费,创造17.3万个就业岗位的战略目标。美国2012年发布《国际教育战略:通过国际教育与国际参与在全球获取成功》,提出了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教育外交、能力建设等战略任务(见图4)。
第二,全球多地正通过建设国际教育中心来争夺国际教育资源。它们既有欧美教育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荷兰等,也有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台北等东亚国家和地区,还有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南非等海湾和非洲国家。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已有多个APEC成员规划建设地区教育枢纽(见图5)。
(四)国际教育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并不太平,竞争出现了新形式和新体现,国际关系日趋复杂。教育国际合作的大局意识和长远部署越来越重要。国际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更是现代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格局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主导世界格局的三大抓手(美元、科技创新、国际组织)依然有效,美国倡导的普世价值观不会被放弃。但是在局部出现了一些新的改变,一是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兴起,国际经济、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独享的垄断收益。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开始积极谋划建设排他性地区机制,如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议、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等,这将使国际竞争进入更加复杂的新阶段。二是中国的崛起进入了关键时期,国际性摩擦越来越多。一方面,中美建立战略互信越来越困难,带来一系列挑战。另一方面,利益博弈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周边地区的利益博弈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变数越来越多。这些都对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各国需要未雨绸缪、统筹考虑。
三、对策与建议
战略决定方向,战略决定未来。最关键的竞争不是事务竞争,而是战略竞争。目前,许多国家在制订国际教育战略,展开战略竞争。我们在这方面总体上是滞后的,急需把制订我国的国际教育战略提上日程。前段时间,我们提出了“发展教育,经略世界”的理念。
(一)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未来
第一,跳出事务谋战略,跳出教育看教育。2007年,澳大利亚联邦的七个部委联合发布文件,由教育部牵头,在教育国际化方面达成高度一致。这个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借鉴。第二,明确战略的方向与重点,慎选路径与对策。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国际化要格外注重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见图6)。
(二)加强战略协动,避免战略干扰
做到教育、文化、外交、贸易、投资、旅游等协同互动,避免出现战略干扰,特别是要避免一些不良商业行为带来的影响。一些不良的商业行为,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如果没有处理好与当地社会的关系,就会对后续的经营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甚至功亏一篑。
(三)扩大教育开放,推动中外融合
第一,我们应该坚信,中外融合可以创造新的文明。为此,应该长期秉持对外开放的姿态,努力做到对海外文明不排斥,对中华传统文化不放弃。第二,以全球视野谋双向开放。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教育国际化促进教育现代化;通过文化与市场途径,走向全球市场,经略全球市场。与“引进来”相比较,我国大部分学校“走出去”动力不足,缺乏经验。本人建议,在进一步利用好孔子学院等文化途径的同时,认真研究并合理利用WTO贸易规则和市场通道。第三,平衡自信心与危机感。扩大教育开放,走向国际市场,既需要有自信心,也需要有危机感;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我们要处理好自信心与危机感的平衡。有人说,中国社会从来不缺成就感,但是缺乏危机感。美国社会即便发展成就很高,却也经常开展危机感教育。1958年,美国各界惊呼“国家处在危险之中”;2008年,奥巴马总统上台后到处宣讲“美国正处在第二次卫星时刻”。也有人说,目前中国的教育,既缺乏自信心,也缺乏危机感。教育没有理论自信和模式自信,学校没有学术自信和评价自信,表现在国际合作中就是被动参与的活动多,主导开展的活动少。没有自信,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力就会不足。相反,教育没有危机感,对许多现实中的问题就会视而不见,国际合作交流就会成为一种摆设。上海参加PISA测试,并连续两次蝉联全球第一,为上海基础教育教学和评价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世界也为之惊叹。但是,很多家长宁愿卖房也要送小孩进重点学校,不愿就读一般学校;很多高中热衷引进国际课程,借外国学校名义高价招收学生,似乎又反映了某些未被重视的发展危机。
(四)打造国内高地,经略全球市场
第一,规划建设国际教育中心,积极应对教育国际竞争。目前亚太地区多个城市规划建设国际教育中心,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在教育资源集中的城市建立我国的国际教育中心,比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武汉等。我们规划建设的国际教育中心,将是一些综合性的人才培养和创新中心。首先,它们应努力成为全球高端人才的“中国培养”中心;其次,它们应努力成为全球重大思想和关键知识的“中国创造”中心;再次,它们应努力成为全球主要产品和关键服务的“中国制造”中心。第二,继续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利用现有四大试验区(示范区)平台,在机制创新上做更大的文章。第三,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提升国内大学的竞争力,从“985”到“211”,花了不少精力,投入了不少资源,但是收效似乎不尽人意。我们曾对全球高校排行榜进行过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国大学的排名正在退步。2005年,我国有4所高校进入全球百强高校榜,而到2009年,只剩下了2所。2014年的全球大学排行榜里,北京大学从之前的第5名下降到第8名。对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进行深入反思。近年来,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校竞争力可量化结果的打造上,而忽视了学校活力的建设。缺乏活力的学校,必然缺乏竞争力。影响学校活力的因素可能有多种,其中有两种因素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一是畸形高涨的房价及不合理的住房制度安排,对中青年教师现实生活造成枷锁般的约束,使之无法安心进行科研和学术创新。其二是不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让中青年教师看不到明确的专业发展前景。因此,建设活力学校,提升学校竞争力,很多时候不只是在校园内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从学校之外及学校治理结构上下大功夫。第四,布局全球战略节点,经略全球市场。其中,关键是做好布局,经略世界,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我梳理了全球主要战略的关键点,大致包括10个教育合作大国和46个教育合作关键国。建议加强对这些关键节点的战略布局,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力度,同时加强对欧洲地区教育驻外资源的整合。
(五)健全服务体系,优化治理结构
第一,健全服务体系,培育第三方力量,包括培育评估、认证、考试、咨询、市场服务等。第二,健全管理体系,加强基层管理队伍。目前,中央政府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行政权力的下放,教育部门也不例外,为避免出现梗阻或短期的市场混乱,建议做到统筹管理与权力下放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同时,加强事中管理和事后问责机制,建立权力下放后的监督问责机制。
编辑 朱婷婷 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