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硬脑膜窦64排CT影像表现

2014-11-15邵振国马龚宝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16期
关键词:灰质脑膜蛛网膜

邵振国 马龚宝

河南巩义市人民医院CT室 巩义 451250

近年来,围产期窒息所致新生儿脑病,尤其是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的诊断日渐增多,做为基层医院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CT越来越多参与到新生儿颅脑疾病的诊断中。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现缺氧缺血新生儿静脉窦区尤其是直窦及小脑幕区高密度影,如何正确认识与诊断一直是诸多影像科医师的困惑。本文旨在研究新生儿硬脑膜窦CT表现,总结规律,以期提高诊断正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12-02—2013-03临床有窒息史新生儿110例,其中CT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86例,正常新生儿24例;1~7d97例,7~30d13例;选取成人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8~52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均无脑卒中病史。

1.2检查方法全部采用美国GE OPTIMA 64排CT扫描,均为头颅轴位CT平扫,层厚均为5mm,其中新生儿扫描条件 :电压80kv,电流180ms;成人扫描条件:电压120 kv,电流220ms。测量部位:(1)双侧侧脑室前角周围脑白质及额叶脑灰质CT值,感兴趣区大小为10.49mm2。(2)直窦中部CT值,感兴趣区大小为8.42mm2;(3)直窦中部测量其横径。

2 结果

成人直窦中段宽度为0.25~0.42cm,正常新生儿为0.14~0.32cm,缺氧缺血新生儿为0.20~0.55cm。成人额叶脑灰质密度37~53Hu,直窦密度35~51Hu。正常新生儿脑灰质密度25~30Hu,直窦密度32~42Hu。缺氧缺血新生儿脑灰质密度22~29Hu,直窦密度32~51Hu。

3 讨论

3.1静脉窦整体解剖结构脑的静脉系统包括深静脉和浅静脉,均引流到大的硬脑膜静脉窦。浅静脉汇入上下矢状窦,位于大脑深部的大脑内静脉汇合形成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一同汇入直窦,直窦向后与上矢状窦汇合形成窦汇,然后由此向两侧沿横窦、乙状窦出颅延续为颈内静脉;上述静脉窦沿途均接受静脉注入。成人静脉窦CT表现:CT平扫静脉窦显示欠佳,静脉窦密度为等或稍低于脑灰质密度,高于脑白质密度,直窦宽度约为0.35cm。颅内血管一般较细,难于显示。增强扫描清晰显示静脉窦形态及走行,正中矢状位重建可见上下矢状窦及直窦影像(图1~3)。

图1 横轴位示正常成人窦汇,上矢状窦双支分别入左右横窦,增强扫描形成“假空三角征”

图2 同一病人横轴位显示直窦呈断面

图3 同一病人去骨重建矢状位,显示上下矢状窦、直窦及大脑大静脉

3.2新生儿脑部影像表现特点新生儿因脑实质含水量较多,CT表现具有如下特点:白质密度较低、灰白质分界模糊、硬膜窦密度高[1],本文统计符合这一观点。直观感觉新生儿静脉窦密度较高,是因为新生儿静脉窦周围脑灰质密度较低,静脉窦CT值要高于脑灰质10Hu以上,从而造成新生儿静脉窦密度较高的假象,实际上新生儿静脉窦CT值较正常成人静脉窦CT值还要低7Hu左右(图4)。新生儿静脉窦密度是从高到低演变的过程,刚出生新生儿静脉窦密度相对较高,至生后2周后表现为静脉窦密度稍高于脑灰质密度。

3.3缺氧缺血新生儿静脉窦CT表现及原因分析缺氧缺血新生儿上述改变更为显著,脑实质密度减低,静脉窦密度增高,导致密度差异更明显;其次,脑血管密度也普遍增高,管径增粗(图5、6)。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新生儿缺氧缺血导致脑组织出现肿胀水肿改变,其密度局限性或广泛地降低,进一步增加硬脑膜窦与脑组织间的密度差异,也更有利于硬脑膜窦的显示[2];(2)脱水及血管内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导致血管密度进一步增高;(3)新生儿窒息缺氧后脑组织经历了”缺氧—缺血—再灌注”这一病理生理过程,随着病情进展,窒息儿脑血流速度可显著增加以至明显超过正常新生儿[3];(4)窒息缺氧造成心肌损伤,导致心脏收缩功能障碍,且右室重于左室[4],右心泵血功能障碍即可造成体循环血液回流、淤滞;对于颅内血流则可淤滞于硬脑膜窦内,造成硬脑膜窦内血量增加,使其扩张。

图4 正常新生儿直窦密度稍高

图5 、6 轻度缺氧缺血新生儿直窦密度较高

3.4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因新生儿静脉窦密度较高,临床易将静脉窦误认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标准:(1)直窦密度增高且宽度超过5mm,影像表现为直窦旁线状征、空三角征、高脚杯征,纵裂池边缘模糊征[5]等征象。(2)边缘模糊。(3)严重者可伴有其他部位出血(图7~9)。有关出血的机制目前尚有争论,有人认为系窒息缺氧等导致蛛网膜下腔薄壁静脉瘀血破裂而引起SAH,也有人认为出血是因为缺氧引起的毛细血管内液外渗,而非静脉破裂。空三角征假象:窦汇个体差异较大,根据中国人资料,诸窦汇合者仅占22%,上矢状窦和直窦各分为左右两支并合为左右横窦者占26%;直窦偏入一侧横窦者占26%;上矢状窦移行于右侧横窦者占30%[6]。除第一种情况外,其他三种情况都可造成空三角假象(图1),认清静脉窦解剖结构,可避免将空三角征假象当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征象,造成误诊。

图7 、8 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生儿,CT显示直窦增宽,边缘模糊

图9 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生儿,伴外侧裂池内血管密度增高

综上所述,明确新生儿静脉窦CT表现,可帮助影像科医生正确诊断新生儿颅内疾病,避免误诊,为临床提供可靠支持。

[1]王峻山,陈实 .新生儿颅脑正常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7,16(34):172.

[2]黄渺新 .新生儿硬膜脑静脉窦正常大小的测量及其意义[J].宜春学院学报,2002,24(2):119.

[3]刘敬 .窒息新生儿重要脏器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2):117-118.

[4]刘敬,曹海英,何纯义,等 .新生儿窒息多脏器血流动力学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2):69.

[5]何洪浩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正常新生儿颅脑的CT鉴别诊断[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6.

[6]庞刚,张为龙 .人体血管与血管吻合临床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0 .

猜你喜欢

灰质脑膜蛛网膜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发福”影响脑容量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脑膜膨出及脑膜脑膨出的临床意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CO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大脑灰质密度异常的磁共振研究
2型糖尿病对阿尔茨海默病脑灰质的影响:DKI初步研究
脑膜癌病的磁共振成像征象分析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