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鼻甲注射倍他米松与口服地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对照观察

2014-11-08姚玉廷张立松

中国药业 2014年15期
关键词:鼻甲变应性鼻炎

姚玉廷,张立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耳鼻喉科,北京 100015)

变应性鼻炎是指特异体质个体接触变应原后,引起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可达50%[1]。由于该疾病的发生与个人体质有密切关系,且变应原多种多样,难以完全避免接触,因此无法彻底治愈,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症状并尽可能减少发作次数[2]。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是鼻用糖皮质激素和组胺H1受体阻断剂,其中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是皮质类固醇激素,由二丙酸倍他米松和倍他米松磷酸钠组成,能抗炎、抗过敏,具有速效、长效的作用[3];地氯雷他定为第3代选择性H1受体阻滞剂,能有效阻断多种过敏反应及缓解症状[4]。笔者将2种药物分别用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对比观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医院收治的1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诊断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鼻科学组制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5],均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目前处于发病阶段;至少存在2个或2个以上鼻部症状,如鼻塞、流涕、鼻痒和打喷嚏等;体征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排除标准:对本次试验药物过敏;7 d内使用过其他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合并鼻窦炎或其他鼻部病症;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哮喘、心血管系统等基础性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3例,女42例;年龄 18~63 岁,平均(41.9±8.4)岁;病程 1.0~5.3 周,平均(2.6±1.1)周。观察组患者中,男 35例,女 40例;年龄 19~65岁,平均(42.5 ±9.1)岁;病程 1.0 ~6.1 周,平均(3.0 ±2.2)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地氯雷他定分散片(海南普利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每片5 mg,国药准字H20090104)5 mg,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组患者取坐位,对注射周围皮肤消毒,用1%地卡因液作下鼻甲表面麻醉,然后将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1 mL含二丙酸倍他米松<以倍他米松计>5 mg与倍他米松磷酸钠<以倍他米松计>2 mg,国药准字H20080168)注射液1 mL加入10%氯化钠1 mL,于下鼻甲游离缘平行刺入下鼻甲中段,边退针边注射药物,每侧注射1 mL,再用棉球压迫注射点,每周1次,共注射2次。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6]

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积分,计分标准:具有流水样涕、鼻痒、鼻塞、喷嚏、眼痒等症状和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等体征,各症状、体征分别记1分;症状较轻,对工作、生活无明显影响,记1分;症状和体征明显,对工作、生活造成或轻或重的影响,记2或3分;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阳性者记2分。治疗指数=(治疗前积分值-治疗后积分值)/(治疗前积分值)×100%。观察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的复发情况。根据症状与体征积分评定疗效,治愈为积分减少100%;显效为积分减少99% ~66%;有效为积分减少65% ~36%;无效为积分减少不超过35%。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结果见表1至表3。平均起效时间观察组为(1.5±0.5)d,对照组为(1.4±0.3)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发生8例次不良反应,包括鼻、咽干燥,鼻出血,头痛、头晕等,发生率为10.67%;对照组发生12例次不良反应,主要为疲倦、口干和头痛,发生率为16.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不良反应均不影响治疗,未发生肝、肾功能损伤、血糖异常、心脏和神经系统的严重不良反应。

表1 两组患者症状及体征积分和治疗指数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症状及体征积分和治疗指数比较()

症状及体征积分(分)组别观察组(n=75)对照组(n=75)t值P治疗前10.92 ± 1.21 11.20 ± 1.32- 1.35> 0.05治疗后2.69 ± 1.02 3.89 ± 0.50-9.15< 0.05治疗指数(%)75.26 ± 6.50 65.30 ± 7.32 8.81< 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3 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复发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空气污染日益严重,漂浮于自然环境中的变应性物质逐渐增多,致使该疾病的发生率快速上升。尤其是在春季的北京,雨量较少,雾霾、粉尘等有害物质大大增加,加上植物花粉的传播、细菌的大量繁殖,耳鼻喉门诊的患者常常“爆棚”。虽然变应性鼻炎不是重大疾病,不会致命,但鼻塞、鼻痒、打喷嚏、头痛等症状会严重降低生活质量[7],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还有可能并发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哮喘等症。因此,有必要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的痛苦,延缓病情。

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避免接触变应原、免疫疗法及药物治疗。由于变应原在环境中广泛存在,日常生活很难完全避免接触,因此该方法的效果非常有限;免疫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可能改变疾病进程的疗法,该方案诱导了临床和免疫耐受,具有长期效果,可预防变应性疾病的发展,但其费用非常昂贵,治疗时间长,普通患者难以承受,临床推广较为困难。药物治疗由于起效快速、作用明确、费用低廉,成了主要的治疗方式。

最常用的抗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为组胺受体阻滞剂和糖皮质激素。地氯雷他定为非镇静性的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是氯雷他定的活性代谢物,可通过选择性地拮抗外周H1受体,阻断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从而缓解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症状。另有研究显示,地氯雷他定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较轻微,也没有其他同类药物常有的心脏毒性,更安全、可靠[8]。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是由二丙酸倍他米松和倍他米松磷酸钠混合而成的灭菌注射混悬液,注射后可溶性倍他米松磷酸钠能很快被吸收而迅速起效,而微溶性二丙酸倍他米松可贮存起来被缓慢吸收以维持疗效,从而具有速效、长效的特点[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积分明显更低,治疗指数和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但起效时间相当;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值得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倍他米松容易引起库欣综合征、体重增加、出血、感染、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10]。由于本研究中用药时间较短,尚未观察到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但非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需长时间用药,因此其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与口服地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比较,下鼻甲注射倍他米松的临床疗效更好、复发次数少、短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但长期用药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使用。

[1]殷明德.变应性鼻炎:全球性健康问题[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16(5):195.

[2]李华斌.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49(4):347 -352.

[3]曾护林.复方倍他米松肌注与下鼻甲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2,22(3):261-262.

[4]徐道华.第三代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12):1 486-1 488.

[5]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鼻科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1):7-8.

[6]石青彦,许炎.综合疗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06(4):120-122.

[7]黄子真,张革化,赵 耕,等.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5(6):450-454.

[8]代保强.地氯雷他定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3.

[9]荣全胜,郭晓文.复方倍他米松迎香穴注射合口服鼻炎宁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5(1):49 -50,53.

[10]Greiner AN,Hellings PW,Rotiroti G,et al.Allergic rhinitis[J].The Lancet,2012,378(9 809):2 112 - 2 122.

猜你喜欢

鼻甲变应性鼻炎
支气管镜下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例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uzi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徐丽华运用祛风止咳方治疗变应性咳嗽经验
远离『鼻炎闹』 静享黄菊之秋
鼻内镜下两种中鼻甲处理模式的对比观察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中医赶走恼人鼻炎
葱汁治鼻炎
金匮肾气丸化裁治疗变应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