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2014-11-08张加明刘焕美
张加明 ,刘焕美 ,孙 青
(1.山东省五莲县精神病医院山阳卫生院精神科,山东 日照 262301;2.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心理科,山东 临沂 276000;3.山东省五莲县精神病医院精神科,山东 日照 262301)
精神分裂症呈慢性病程,起病隐匿,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家庭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功能异常等均与其发病相关[1]。临床本病主要依靠服用药物控制病情,但典型抗精神病药多有锥体外系症状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服药的依从性[2]。氨磺必利是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药,国外报道其选择性较高,不良反应少[3],但国内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研究中对比了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到2013年我院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92例,参照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组织编写的《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4]中的标准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均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确诊为首发精神分裂症,排除既往接受抗精神病治疗、合并有颅内病变、心肝肾功能不全、意识障碍、糖尿病、妊娠和哺乳期者。在获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中,男 27例,女 19例;年龄 21~56岁,平均(39.73±8.62)岁;入院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为(74.38±12.09)分;对照组中,男 25例,女 21例;年龄 20~54岁,平均(38.43±7.91)岁;入院 PANSS评分为(75.87±12.16)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PANS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氨磺必利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230,规格为每片50 mg)口服,根据患者的病情服药,阳性症状为主的患者以每天400~800 mg为起始剂量,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以每天50~300 mg为起始剂量,以每天1 200 mg为极量。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服药剂量。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培酮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号为20111101,规格为每片1 mg)口服,以每天1~2 mg为起始剂量,逐渐调整剂量到治疗量。两组患者均单一用药,8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相关指标的对比。采用PANS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量表的评估由我科专人负责,PANSS量表评估时间为患者入院时,治疗第1,4,8周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评估结果,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5]
根据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8周的PANSS评估结果进行疗效评价,痊愈:治疗后PAN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不低于70%;显著进步:治疗后PAN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不低于50%而低于70%;进步:治疗后PAN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不低于30%而低于50%;无效:治疗后PAN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低于30%甚至有所增加。以前三项合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结果见表1至表3。可见,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量表评分比较(,分,n=46)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量表评分比较(,分,n=46)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 <0.05。
组别PANSS评分 治疗前 治疗第1周 治疗第4周 治疗第8周观察组对照组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精神病理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精神病理74.38 ±12.09 24.58 ±5.26 21.49 ±7.42 29.03 ±3.17 75.87 ±12.16 24.91 ±4.52 22.13 ±5.06 29.12 ±4.15 68.43 ± 13.86a 22.05 ± 4.53a 17.14 ± 2.06ab 27.03 ± 5.29a 69.53 ± 14.86a 23.87 ± 6.02a 20.85 ± 2.24a 27.28 ± 4.42a 44.18 ± 13.07a 15.13 ± 4.07a 13.82 ± 3.14a 15.03 ± 6.15a 42.49 ± 12.79a 16.73 ± 4.29a 15.36 ± 2.68a 10.26 ± 4.86a 35.36 ± 9.72a 12.07 ± 3.49a 11.47 ± 3.07a 11.73 ± 2.21a 34.47 ± 9.06a 12.53 ± 1.46a 11.53 ± 3.47a 8.27 ± 7.14a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n=46]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n=46]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涉及患者情感、思维、感知等多方面功能障碍的精神疾病,其病情迁延难愈,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认知损害,引起精神残疾[6]。精神分裂症目前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心理学因素[7]。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通过规范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帮助患者控制病情,维持基本正常的生活状态。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非经典抗精神病药逐渐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利培酮和氨磺必利均为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目前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优先选择[8]。本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应用利培酮治疗后,PANSS量表评分显著降低,总有效率达78.26%,这说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氨磺必利同为非经典抗精神病药,是苯甲酰胺类衍生物,可高选择性地作用于多巴胺D2和D3受体。患者在开始服用氨磺必利时,药物进入患者体内,与突触前多巴胺D2和D3受体结合,使突触间隙的多巴胺浓度上升,增加额前皮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传递,这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改善[9]。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观察组患者在服用氨磺必利1周后,其阴性症状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药物服用剂量逐渐增加,氨磺必利与突触后多巴胺D2和D3受体结合,减少多巴胺的结合位点,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10]。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其阳性症状的改善效果和对照组相当,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由于利培酮和氨磺必利均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经典抗精神病药少。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当,且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经过对症处理后可逐步缓解,对治疗不造成影响。杨和增等[11]的研究发现,随着氨磺必利剂量的增加,患者可能出现QTc间期延长。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动态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氨磺必利对患者阴性症状的改善效果优于利培酮,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1]张 翔,卢 楠,颜怀城,等.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1,20(3):77-78.
[2]荆凡波,孙术红,郝晓佳,等.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概况及进展[J].齐鲁药事,2011,30(9):536 -538.
[3]王真真,张有志,李云峰,等.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2013,37(8):628 -631,640.
[4]张鸿燕,舒 良.《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编写说明[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28-29.
[5]刘林晶,刘家洪,唐 伟,等.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4):249-252.
[6]管丽丽,杜立哲,马 弘,等.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2):913-919.
[7]黄朝红,周 莉,黄朝芬,等.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内因及外因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0):99 -100.
[8]秦国兴,甘建光,田国强,等.利培酮微球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308 - 309,320.
[9]林涌超,欧文前,李凌恩,等.氨磺必利与氯氮平对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对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8):705-708.
[10]陈 妍,陈美娟.氨磺必利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1(1):83 -85.
[11]杨和增,朱华琛,曾 慧,等.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3):196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