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现象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的应用

2014-11-06肖发生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10期
关键词:木块现象笔者

肖发生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过“生活教育”理论,其主体是“生活即教育”。初中物理学科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生活及社会发展体系的学科范畴。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能够映射出物理原理、物理概念等。因而在初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若结合生活现象来完成,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背景中或者自我的生活经历和认知中主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可引导学生有效地将初中物理学科推向生活,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生活现象在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中的应用。

一、运用生活现象构建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初中物理对学生要求较高,不仅需要他们掌握知识而且还需要他们做到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到诱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引线,进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虽然问题情境本身能够通过问题诱发学生开展思维,但是不一定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对此,笔者尝试运用生活现象来构建问题,即还原物理知识,以生活现象原型的形式来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背景中思考相关问题,学会去转化,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比如在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教学内容时,笔者运用了生活现象来构建问题情境:冬天时手冷的不行,我们最爱采取哪些方法?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两手搓一搓、用热水捂、往手上吹热气等等。然后我在课堂上提出核心性的问题:这些方式让手升温时内能增大是否一样?学生通过尝试,很快就发现这些方法间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搓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内能以及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而吹气、捂手等方式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通过这样的生活问题情境,学生可边动脑边感悟知识和原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就学会了运用。

二、运用生活现象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指出: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物理学科属于科学体系范畴,它的教学过程可以转化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中问题作为先导环节,是诱发学生实施探究行为的关键所在。运用生活现象设置问题能够让学生从自我生活经验出发,主动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进而顺利的实施探究,并在探究中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内容时,笔者曾让学生回忆生活现象,思考几个问题:在踢足球时,脚踢一下,足球就开始运动,当脚不再对足球施力时,足球也能够运动一段时间,这是为什么呢?足球最后停止不动又是为什么呢?脚踢一下后,足球在地面上的滚动越来越慢的状态会发生一定变化,那么是什么力让状态发生了变化呢?这样逐渐加深问题难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他们对问题的原因进行猜想和假设,进而一步一步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思考问题其实也是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运用生活现象构建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新课改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开发思维的最佳途径,因而可以运用生活现象去构建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对此,笔者设置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既能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还能逐渐培养起他们一定的综合技能和素养。如在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内容时,笔者提出过这样的生活现象问题:在水中,木块都是漂在面上,而铁块却下沉,原因是什么?学生直接回答:铁重木块轻。笔者继续提问:同样重量的木块和铁块放在水中(笔者在教室用水盆进行实验,将一斤重的木块和铁块同时放入水中),还是木块浮上来而铁块沉下去,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铁重木头轻产生了怀疑,进而开始猜想肯定是和重量没有关系,应该是和事物的本质有关,于是便积极思索,自主探究,进而提出新的答案:木块上浮是因为它能够承受浮力,而铁块不能。那么浮力的大小取决于什么呢?学生至此开始自己动手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

总的来说,初中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很强的关联性,透过生活现象学生能够真正感悟和体验物理相关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运用生活现象来构建一定的问题情境,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的同时也可帮助学生更真实地认知、了解、运用物理知识,培养自身的物理综合技能和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于都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木块现象笔者
老师,别走……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小鸭数正方体木块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