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据
2014-11-06吴林龙王立仁
吴林龙+王立仁
摘 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创建有着深刻的现实实践根据、学科规制根据和研究现状根据。笼统地把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范畴,这事实上是把基础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渡给了教育学或道德教育研究,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基础教育支撑的缺位。无论是从创新实践的角度,还是从加强整体研究的角度,抑或从拓展学科视域的角度,都需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进行独立的学科研究。
关键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4-0015-0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过30年发展历程,处在“而立之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去开拓学科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主体,也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和基础。目前,既很少从整体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门研究,更没有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独立的分支学科进行建设。创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来进行深入系统地专门研究。澄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创建的根据,有利于引起人们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研究的重视,有利于明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建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一、创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现实实践根据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创建就是要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整体性的专门研究。现实中是否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呢?我们熟知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不否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并为其提供学科支撑和理论滋养。但如果只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那么应该创建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而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生的外延包括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如果现实中存在中学生和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可以说因为有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整体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经验为研究对象就具有现实根据。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现实中是否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可转换成基础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否存在的问题。
从课程的角度,可以确证基础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存在。目前在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设置了“品德与生活”课程,并将课程的性质规定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1]在小学中高年级(三到六年级)设置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并将课程的性质规定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2]在初中阶段设置了“思想品德”课程,并将课程的性质规定为:“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3]在高中阶段设置了“思想政治”课程,并将课程性质规定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4]因此,从相关课程体系及其性质角度看,我们可以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系统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虽然在小学阶段乃至初中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涉及学生良好生活常识和品德习惯的培养,但它们总体上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
从日常教育角度,也可以确证基础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首先,基础教育阶段存在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光明日报》2014年4月1日报道:“‘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简称‘双有),迄今已坚持开展27年,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少年儿童群众性文化主题活动,已经成为影响力较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5]其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于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团体活动,这些活动最主要的是少先队活动、共青团活动。我们一般会在二年级学期末组织小学生举行入队仪式,我们也会在初中阶段组织学生学习相关共青团知识以及入团宣誓等等,这些活动的存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直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时政教育。例如,随着中国梦的提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的确立,我们提出了把中国梦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因此,如上不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中学阶段,都说明客观存在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甚至我们也可以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确证基础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除了从基础教育课程和日常教育找到根据外,还可以从国家关于指导基础教育的其他文件中找到根据。国家在1993年3月26日颁布实施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就指出:“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1995年2月27日颁布实施的《中学德育大纲》中就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1998年3月5日颁布实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教育,因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教育无疑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学段虽有不同的称谓和样态,但实质上都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既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贯通诸学段客观存在的整体性实践活动,那么以学科化的形式深入系统地专门研究这项实践活动的规律就具有现实根据。
二、创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规制根据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创设看,可以确证其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创设就蕴含着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观照,1984年4月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的文件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首先是要培养能够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1984年6月发出《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的意见》的文件规定招生来源应当从高校理工农医各专业的辅导员中选拔培养并且毕业回单位工作。这些文件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自己的服务领域。当然,支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并非只有新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这之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门类中的政治教育专业还继续招生,毕业去中小学做政治教师。可以说,此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两个学科专业共同支撑,新创设的属于法学门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服务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属于教育学门类的政治教育专业支撑着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我们不否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创生起就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服务领域。
随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经历了调整,由其原来支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支撑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肇始于师范院校中“政治教育”专业的改革,1988年4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意见稿)中将师范院校的“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征求意见,并最终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在此基础上:“1993年7月在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归属于教育学门类,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保留培养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性)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非师范性)两个招生方向和培养目标。”[6]1989年10月8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意见》的培养目标规定为:“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级专门人才。”如上调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由原来在法学门类下支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在教育学门类下具有了支撑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当然,在经历5年(1993—1998)年教育学门类后,“1998年公布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整回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之下,并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7]。到目前为止,这个本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就是一直在法学门类下支撑着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有着为各级学校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定位,那么目前在这学科内专门地整体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其份内的事情。
从设置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看,我们也应该在目前法学门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研究。在积极创办和发展本科专业的同时,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1987年9月2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中指出:“目前主要为高等学校以及党政机关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设立就包括为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才。后考虑学科整合发展的需要,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了法学门类中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并将“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定位为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将能“胜任与与本专业相关高层次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定为博士生的培养目标。这个新的培养目标包含了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研究的高级人才。随后在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设立法学门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党政、群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范围定位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等。分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设置及调整,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法学门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通过人才培养及研究领域不仅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把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领地。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整体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学科规制根据。“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却包含着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量。”[8]并且从学科门类上看,目前是在法学门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支撑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也许有人会以教育学领域中存在的德育研究来辩解研究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培养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范围,而应是教育学科的事情。须知,虽然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曾归属过教育学,但这毕竟已经成为历史,它早已带着曾在教育学门类下具有的支撑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培养的职能复归了法学门类。其实,德育一直没有成为高校独立设置的本科专业。虽然在1990年德育原理专业曾在国家规定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目录中成为教育学门类下独立的二级学科,但在1997年国家公布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中德育原理专业又从教育学门类下撤销。可以设想,一个连学科专业都不存在的所谓德育研究怎么能担负起基础教育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研究呢?如果目前作为法学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去澄清这种事实,还误以为研究基础教育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是教育学科领域的事情,是德育要研究的事情,这无疑是一种自我放逐。尽管作为“舶来品”的德育概念及其研究有存在的必要性,也能有助于启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从国家关于学科专业的规制看,基础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法学门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关注和研究的事情。我们既然为中小学或基础教育培养了相关教育者,也应该为基础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并从整体上努力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学科来进行研究。
三、创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现状根据
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来进行学科建设,还是研究现状的需要。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学科化的研究不是主观随意的事情,这一方面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与研究的不足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成果及不足,构成创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现状根据。
创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均衡发展的要求。人们最初是在研究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提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人们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几乎都是指向中小学。在1953年《人民教育》第10期发表署名为北京四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结》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随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处于迟缓状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急剧膨胀发展,目前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能搜索到此阶段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共计889篇,而涉及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的只有135篇。从如上研究历程来看,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然而目前却存在研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研究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少的不均衡发展状态。虽然我们要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但是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论是从抓基础,还是从抓根本的角度看,我们都应该重视起来,况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原本就开始于基础教育阶段。创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在梳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历程及成果的基础上,对包括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体研究,整体揭示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这无疑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均衡发展的要求。
创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层次的需要。仔细检视现有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人们比较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研究、热点研究和问题研究,而缺少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的学问研究。前者主要是从贯彻国家和相关部门关于对学生开展的相关主题教育或从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角度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研究,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后者是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升到专门学科的高度,试图通过确定研究对象、把握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建构理论体系,来揭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带有明显的理论性和学科性。目前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多属于前者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属于学问研究。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整体进行专门学科建制研究的几乎为空白。创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要以学科建制的视角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门的学问研究,这种研究反过来可以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学科依托。
创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处理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其他相关研究的需要。“客观地讲,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并没有自觉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看作独立的整体存在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进而缺失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定位,也给澄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带来了困境。”[9]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关系而言,目前的突出问题就是二者存在边界混淆、取代和论域不分、杂糅现象。很多成果虽然呈现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但实则是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立论根据。也存在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倾向,以为目前已有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就没有必要再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门学科研究。其实,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门化的学科研究能理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边界、论域和对象等。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研究的关系而言,目前存在的障碍是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常误以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培养的是德育研究的事情。实际上,德育研究无法完全担负起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培养研究的任务,更无力为基础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培养提供学科支撑。“从语义分析,德育本来就是道德教育;从学者的探讨中可以看出,‘大德育有其名却无其实,德育原理更多的是道德教育原理。”[10]德育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及研究者研究的主要是道德教育,提供的只是道德教育的一般道理。既然德育是教育学科的概念以及无法支撑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培养的所有方面,我们也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观照下对打通大中小学对系统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进行学科化的整体研究。
参考文献
[1][2] 国家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3] 国家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4] 国家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5] 汪华.2014年全国双有主题教育活动发布[N].光明日报,2014-04-01(14).
[6] 张耀灿.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史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12.
[7] 张耀灿.改革开放30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3.
[8] 吴林龙,王立仁.论作为学科建设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13.
[9] 王立仁,吴林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6.
[10] 张忠华.论中国特色的德育概念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8(3):86.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