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67例观察
2014-10-25魏长宝谭登永
魏长宝,谭登永
(重庆市万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周家坝分院内科,重庆404000)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67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27例,均为我院就治的门诊或住院患者。男55例,女72例;年龄18~65岁,平均41.8岁;病程3个月~15年。12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7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辨证分型属肝胃郁热型胃痛。
西医诊断标准:均符合内科学(第7版)[2]。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
纳入标准:①辨证分型属肝胃郁热型胃痛。②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
排除标准:①合并腹部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②合并严重心脑、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③对阿莫西林或左氧氟沙星过敏。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抗幽门螺杆菌、泮托拉唑减少胃酸分泌等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组加用左金丸合化肝煎加减(黄连5g,吴茱萸1g,柴胡15g,香附15g,枳壳15g,陈皮15g,白芍15g,丹皮10g,栀子10g,海螵蛸20g,瓦楞子20g),恶心呕吐明显加半夏10g和胃降逆止呕,疼痛较甚加延胡索10g、川楝子10g理气止痛。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3次口服。忌辛辣、燥热食物。
两组均治疗12天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评价疗效。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胃镜检查十二指肠溃疡消失或溃疡面缩小变浅,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明显减轻或消失,恢复至H2-S1期。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胃镜检查十二指肠溃疡面变浅,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减轻,恢复至A2-H1期。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胃镜检查无好转。
4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5 讨 论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肝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胃脘灼痛,泛酸嘈杂,心烦便秘,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病机特点为肝郁气滞,化火犯胃。《丹溪心法》左金丸平肝和胃,《景岳全书》化肝煎疏肝泄热和胃。方中黄连苦寒清火,吴茱萸辛以散郁,柴胡、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理气和中,白芍敛肝,丹皮、栀子清泄肝热,海螵蛸、瓦楞子制酸止痛。药理研究证实,黄连含黄连素、黄连碱,柴胡有效成分柴胡皂甙,具有抑制胃液分泌、抗溃疡、消炎利胆作用;白芍有效成分芍药苷,丹皮有效成分牡丹酚、牡丹酚苷有解痉止痛作用;海螵蛸、瓦楞子主要成分碳酸钙能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促进溃疡愈合[4]。两方合用,共奏疏肝泄热、和胃止痛之功,故能使气行郁散热消而诸症消。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11.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7-395.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8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