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0例观察

2014-10-25邓海燕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磺胺吡啶溃疡性

邓海燕

(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家床科,广西 北海536000)

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16例,均为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44.6±3.3)岁,病程2~15年、平均(5.2±2.6)年。对照组56例,男34例、女22例,平均年龄(42.9±3.6)岁,病程2~17年、平均(5.8±2.4)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临床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黏液便,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等。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1]。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柳氮磺胺吡啶(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0450)1g,1日3次。

治疗组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党参15g,炙黄芪20g,当归15g,柴胡15g,白术15g,陈皮10g,升麻10g,炙甘草6g。有黏血便者加白头翁、仙鹤草、地榆炭各15g,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0g,纳差少食者加鸡内金、麦芽各10g。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

两组均治疗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

3 疗效标准

参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1]。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见黏膜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肠镜检查见结肠溃疡缩小,周边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肠镜检查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无明显好转。

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痊愈27例,有效3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痊愈17例,有效2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d,±s)

表1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d,±s)

组别 n 腹痛消失时间 黏液血便消失时间 腹泻消失时间观察组 60 7.92±1.31 7.23±1.56 11.58±1.91对照组 56 9.84±1.83 8.14±1.93 12.3±2.36 t值 5.20 3.36 1.18 P值 <0.05 <0.05 >0.05

5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易反复发作为特征。有研究认为本病有明显的家族性,可能存在多基因的遗传背景[2]。目前柳氮磺胺吡啶被认为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药物,王雨青等[3]研究认为柳氮磺胺吡啶其主要药理作用是可经肠菌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与磺胺嘧啶,当5-氨基水杨酸在结肠内与肠上皮接触而发挥作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消除氧自由基、抗炎、抑制免疫反应,从而使腹痛、腹泻缓解。不过,临床发现单用柳氮磺胺吡啶症状改善时间较长且易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久痢”范畴。病机为脾虚运化功能失调,小肠受盛和大肠传导失常,以致湿浊停滞;或因肝强脾弱、肝气乘脾,或因肾阳亏虚、不能助脾腐熟运化水谷。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久病必耗气伤血”。因此,治疗应在清热化湿、调气行血的同时应给予补中益气药物。补中益气汤方中党参、黄芪益气补中,当归补血、润肠通便、调经止痛,柴胡疏肝郁结、白术燥湿利水。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止泻、止血之功。与柳氮磺胺吡啶合用,可提高疗效。

[1]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45.

[2]王良生.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62例[J].中医研究,2010,23(7):35-36.

[3]王雨青,刑兆伟,谢文杰.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5例[J].中医药学报,2006,34(3):55.

猜你喜欢

磺胺吡啶溃疡性
吡啶-2-羧酸铬的制备研究
勘 误
氯代吡啶发展潜力巨大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养猪不能滥用磺胺药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
含吡啶的大环席夫碱锰(Ⅱ)配合物:合成、表征及抗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