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2014-10-24何德深梁炳松李育英张岐平李健
何德深?梁炳松?李育英?张岐平?李健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84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2例。治疗组采取常规治疗联合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经1个月的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 吞咽功能明显改善, 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5%, 明显高于对照组71.4%(P<0.05)。结论 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 综合性吞咽训练;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临床表现, 是假性球麻痹主要症状之一, 极易导致吸人性肺炎和营养不良, 严重影响患者的整体康复[1]。因此, 探讨早期的吞咽功能训练干预, 对于预防和控制吞咽障碍所致的吸入性肺炎、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意义重大。本研究探讨早期吞咽综合训练对急性脑梗死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确诊的急性脑梗死同时合并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84例。脑梗死患者病例选择标准:①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 均有头颅CT或 MRI明确诊断。②发病时间不超过7 d。排除标准:①各种原因的真性球麻痹。②多发性硬化, 一氧化碳中毒等各种非脑血管病引起假性球麻痹。③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④造血功能疾病者。⑤有严重原发病者。⑥医嘱依从性差、不符合纳入标准、有精神疾病、无法判定疗效者。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 各42例, 对照组男28例, 女14例;平均年龄(59.6±8.4)岁;平均病程(41.5±4.3)d。治疗组男29例, 女13例;平均年龄(59.9±7.7)岁;平均病程(42.5±3.7)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必要时溶栓、脱水降颅压、改善脑血管循环、控制血压、血糖 、针灸、高压氧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对患者进行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
1. 2. 2 早期吞咽训练方法分为间接训练法及直接训练法, 操作45 min/次, 2 次/d, 5次/周, 持续进行4周。
1. 2. 2. 1 间接训练法 ①发音训练法:先单个音节或者单个字开始, 尽量拖长发音时间, 逐步过渡为数数、说词语、简单的句子等, 循环重复进行。②舌肌、咀嚼肌功能训练法:患者取坐位或将病床调整到30~60°, 治疗师配戴一次性消毒手套, 嘱患者张口, 同时配合食指、中指和拇指按摩患者双侧咬肌;配合患者进行撅嘴、咂唇和鼓腮等动作, 按摩其口唇、牙龈与软腭等部位;然后进行伸舌训练, 让患者舌头尽量外伸, 并按上下左右顺序进行摆动, 完成后收舌并闭口磨牙, 逐渐恢复并锻炼其灵活性和协调性。③深呼吸训练法:采用经鼻呼吸法练习, 嘱患者深吸气并屏气5 s后咳嗽, 再呼气, 反复循环。④咽部冷刺激训练法及空吞咽训练法:该法可在餐后2 h或空腹状态进行, 以棉签蘸冰水轻轻刺激患者软腭、咽腭弓、舌根和咽后壁, 5 min后嘱其做空吞咽动作3次。⑤Mendelsohn (门得尔松)手法:对于喉部可上抬者, 嘱其以舌顶硬腭, 屏住呼吸, 同时空吞咽, 并嘱患者食指和中指分别置于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上方以感受喉部上抬动作;对于喉部上抬无力者, 医师可通过按摩患者颈部、上抬喉部, 从而协助吞咽。
1. 2. 2. 2 直接训练法又称直接进食法 ①体位:该法要求以直坐或身体倾斜30~45°, 取半坐位。患者同时需要向健侧稍做倾斜, 头颈部向前稍弯曲, 以增高舌骨舌肌张力、促使喉上抬, 有利于食物顺利通过食管。②选择合适的食物:食物以易于移动、密度均匀为宜, 并应不易松散变形及残留。最好选用味道鲜美, 制作精细, 易于消化的半流质食物或糊状食物。其中稀流质食物可适量添加凝固粉(以5~10 ml/次为宜), 并按照患者恢复情况可逐步过渡为固体食物。
1. 2. 3 患者吞咽功能评级与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吞咽功能疗效判定、统计治疗效果。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方法进行吞咽功能级别评定。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标准提出3种能减少误吸的条件:食物、进食方法和时间。根据患者需要条件的数量和种类分为6级, 级别越高吞咽障碍越轻 [2]。
1. 3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吞咽障碍消失, 恢复正常饮食或吞咽障碍缓解2级以上。②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或吞咽分级提高1级。③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 治疗前后吞咽分级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吞咽能力情况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洼田吞咽能力评定等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洼田吞咽能力评定等级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治疗组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 明显高于对照组7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因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过高等因素使得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急诊疾病, 如不能及时处理, 严重的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危害健康。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进食时发生呛咳, 程度轻重不一, 以轻中度呛咳多见[3]。吞咽障碍所致吸入性肺炎是急性脑梗死常见并发症, 也是脑梗死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 探讨早期的吞咽功能训练干预, 对于预防和控制吞咽障碍所致的吸入性肺炎、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意义重大。
本研究将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与常规治疗方案相结合, 通过相关肌肉运动功能的强化训练增强吞咽肌的灵活性及协调性运动, 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吞咽障碍[4]。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0.5%, 显著高于对照组71.4%, 治疗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果表明, 早期吞咽训练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吞咽困难的程度,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故临床上应尽早积极干预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仍需更大量样本的验证以及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李爱东, 黄宗青, 陈月馨, 等.老年脑梗死患者隐性误吸与吞咽异常模式的相关性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22 (4):31-33.
[2] 纪蓉, 蒋毅, 姚世媛.Vital Stim低频理疗仪面部肌群联合治疗多发性脑梗死吞咽障碍临床观察.河北中医, 2013, 35(3):473-475.
[3] 杨柯君.脑梗死引起的吞咽困难.上海医药, 2012, 33(14):50.
[4] 朱幼玲, 黄治飞, 蔡伟, 等.不同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安徽医学, 2011, 32(4):417-419.
[收稿日期:2014-07-04]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84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2例。治疗组采取常规治疗联合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经1个月的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 吞咽功能明显改善, 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5%, 明显高于对照组71.4%(P<0.05)。结论 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 综合性吞咽训练;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临床表现, 是假性球麻痹主要症状之一, 极易导致吸人性肺炎和营养不良, 严重影响患者的整体康复[1]。因此, 探讨早期的吞咽功能训练干预, 对于预防和控制吞咽障碍所致的吸入性肺炎、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意义重大。本研究探讨早期吞咽综合训练对急性脑梗死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确诊的急性脑梗死同时合并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84例。脑梗死患者病例选择标准:①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 均有头颅CT或 MRI明确诊断。②发病时间不超过7 d。排除标准:①各种原因的真性球麻痹。②多发性硬化, 一氧化碳中毒等各种非脑血管病引起假性球麻痹。③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④造血功能疾病者。⑤有严重原发病者。⑥医嘱依从性差、不符合纳入标准、有精神疾病、无法判定疗效者。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 各42例, 对照组男28例, 女14例;平均年龄(59.6±8.4)岁;平均病程(41.5±4.3)d。治疗组男29例, 女13例;平均年龄(59.9±7.7)岁;平均病程(42.5±3.7)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必要时溶栓、脱水降颅压、改善脑血管循环、控制血压、血糖 、针灸、高压氧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对患者进行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
1. 2. 2 早期吞咽训练方法分为间接训练法及直接训练法, 操作45 min/次, 2 次/d, 5次/周, 持续进行4周。
1. 2. 2. 1 间接训练法 ①发音训练法:先单个音节或者单个字开始, 尽量拖长发音时间, 逐步过渡为数数、说词语、简单的句子等, 循环重复进行。②舌肌、咀嚼肌功能训练法:患者取坐位或将病床调整到30~60°, 治疗师配戴一次性消毒手套, 嘱患者张口, 同时配合食指、中指和拇指按摩患者双侧咬肌;配合患者进行撅嘴、咂唇和鼓腮等动作, 按摩其口唇、牙龈与软腭等部位;然后进行伸舌训练, 让患者舌头尽量外伸, 并按上下左右顺序进行摆动, 完成后收舌并闭口磨牙, 逐渐恢复并锻炼其灵活性和协调性。③深呼吸训练法:采用经鼻呼吸法练习, 嘱患者深吸气并屏气5 s后咳嗽, 再呼气, 反复循环。④咽部冷刺激训练法及空吞咽训练法:该法可在餐后2 h或空腹状态进行, 以棉签蘸冰水轻轻刺激患者软腭、咽腭弓、舌根和咽后壁, 5 min后嘱其做空吞咽动作3次。⑤Mendelsohn (门得尔松)手法:对于喉部可上抬者, 嘱其以舌顶硬腭, 屏住呼吸, 同时空吞咽, 并嘱患者食指和中指分别置于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上方以感受喉部上抬动作;对于喉部上抬无力者, 医师可通过按摩患者颈部、上抬喉部, 从而协助吞咽。
1. 2. 2. 2 直接训练法又称直接进食法 ①体位:该法要求以直坐或身体倾斜30~45°, 取半坐位。患者同时需要向健侧稍做倾斜, 头颈部向前稍弯曲, 以增高舌骨舌肌张力、促使喉上抬, 有利于食物顺利通过食管。②选择合适的食物:食物以易于移动、密度均匀为宜, 并应不易松散变形及残留。最好选用味道鲜美, 制作精细, 易于消化的半流质食物或糊状食物。其中稀流质食物可适量添加凝固粉(以5~10 ml/次为宜), 并按照患者恢复情况可逐步过渡为固体食物。
1. 2. 3 患者吞咽功能评级与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吞咽功能疗效判定、统计治疗效果。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方法进行吞咽功能级别评定。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标准提出3种能减少误吸的条件:食物、进食方法和时间。根据患者需要条件的数量和种类分为6级, 级别越高吞咽障碍越轻 [2]。
1. 3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吞咽障碍消失, 恢复正常饮食或吞咽障碍缓解2级以上。②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或吞咽分级提高1级。③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 治疗前后吞咽分级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吞咽能力情况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洼田吞咽能力评定等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洼田吞咽能力评定等级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治疗组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 明显高于对照组7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因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过高等因素使得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急诊疾病, 如不能及时处理, 严重的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危害健康。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进食时发生呛咳, 程度轻重不一, 以轻中度呛咳多见[3]。吞咽障碍所致吸入性肺炎是急性脑梗死常见并发症, 也是脑梗死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 探讨早期的吞咽功能训练干预, 对于预防和控制吞咽障碍所致的吸入性肺炎、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意义重大。
本研究将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与常规治疗方案相结合, 通过相关肌肉运动功能的强化训练增强吞咽肌的灵活性及协调性运动, 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吞咽障碍[4]。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0.5%, 显著高于对照组71.4%, 治疗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果表明, 早期吞咽训练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吞咽困难的程度,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故临床上应尽早积极干预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仍需更大量样本的验证以及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李爱东, 黄宗青, 陈月馨, 等.老年脑梗死患者隐性误吸与吞咽异常模式的相关性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22 (4):31-33.
[2] 纪蓉, 蒋毅, 姚世媛.Vital Stim低频理疗仪面部肌群联合治疗多发性脑梗死吞咽障碍临床观察.河北中医, 2013, 35(3):473-475.
[3] 杨柯君.脑梗死引起的吞咽困难.上海医药, 2012, 33(14):50.
[4] 朱幼玲, 黄治飞, 蔡伟, 等.不同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安徽医学, 2011, 32(4):417-419.
[收稿日期:2014-07-04]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84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2例。治疗组采取常规治疗联合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经1个月的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 吞咽功能明显改善, 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5%, 明显高于对照组71.4%(P<0.05)。结论 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 综合性吞咽训练;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临床表现, 是假性球麻痹主要症状之一, 极易导致吸人性肺炎和营养不良, 严重影响患者的整体康复[1]。因此, 探讨早期的吞咽功能训练干预, 对于预防和控制吞咽障碍所致的吸入性肺炎、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意义重大。本研究探讨早期吞咽综合训练对急性脑梗死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确诊的急性脑梗死同时合并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84例。脑梗死患者病例选择标准:①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 均有头颅CT或 MRI明确诊断。②发病时间不超过7 d。排除标准:①各种原因的真性球麻痹。②多发性硬化, 一氧化碳中毒等各种非脑血管病引起假性球麻痹。③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④造血功能疾病者。⑤有严重原发病者。⑥医嘱依从性差、不符合纳入标准、有精神疾病、无法判定疗效者。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 各42例, 对照组男28例, 女14例;平均年龄(59.6±8.4)岁;平均病程(41.5±4.3)d。治疗组男29例, 女13例;平均年龄(59.9±7.7)岁;平均病程(42.5±3.7)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必要时溶栓、脱水降颅压、改善脑血管循环、控制血压、血糖 、针灸、高压氧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对患者进行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
1. 2. 2 早期吞咽训练方法分为间接训练法及直接训练法, 操作45 min/次, 2 次/d, 5次/周, 持续进行4周。
1. 2. 2. 1 间接训练法 ①发音训练法:先单个音节或者单个字开始, 尽量拖长发音时间, 逐步过渡为数数、说词语、简单的句子等, 循环重复进行。②舌肌、咀嚼肌功能训练法:患者取坐位或将病床调整到30~60°, 治疗师配戴一次性消毒手套, 嘱患者张口, 同时配合食指、中指和拇指按摩患者双侧咬肌;配合患者进行撅嘴、咂唇和鼓腮等动作, 按摩其口唇、牙龈与软腭等部位;然后进行伸舌训练, 让患者舌头尽量外伸, 并按上下左右顺序进行摆动, 完成后收舌并闭口磨牙, 逐渐恢复并锻炼其灵活性和协调性。③深呼吸训练法:采用经鼻呼吸法练习, 嘱患者深吸气并屏气5 s后咳嗽, 再呼气, 反复循环。④咽部冷刺激训练法及空吞咽训练法:该法可在餐后2 h或空腹状态进行, 以棉签蘸冰水轻轻刺激患者软腭、咽腭弓、舌根和咽后壁, 5 min后嘱其做空吞咽动作3次。⑤Mendelsohn (门得尔松)手法:对于喉部可上抬者, 嘱其以舌顶硬腭, 屏住呼吸, 同时空吞咽, 并嘱患者食指和中指分别置于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上方以感受喉部上抬动作;对于喉部上抬无力者, 医师可通过按摩患者颈部、上抬喉部, 从而协助吞咽。
1. 2. 2. 2 直接训练法又称直接进食法 ①体位:该法要求以直坐或身体倾斜30~45°, 取半坐位。患者同时需要向健侧稍做倾斜, 头颈部向前稍弯曲, 以增高舌骨舌肌张力、促使喉上抬, 有利于食物顺利通过食管。②选择合适的食物:食物以易于移动、密度均匀为宜, 并应不易松散变形及残留。最好选用味道鲜美, 制作精细, 易于消化的半流质食物或糊状食物。其中稀流质食物可适量添加凝固粉(以5~10 ml/次为宜), 并按照患者恢复情况可逐步过渡为固体食物。
1. 2. 3 患者吞咽功能评级与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吞咽功能疗效判定、统计治疗效果。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方法进行吞咽功能级别评定。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标准提出3种能减少误吸的条件:食物、进食方法和时间。根据患者需要条件的数量和种类分为6级, 级别越高吞咽障碍越轻 [2]。
1. 3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吞咽障碍消失, 恢复正常饮食或吞咽障碍缓解2级以上。②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或吞咽分级提高1级。③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 治疗前后吞咽分级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吞咽能力情况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洼田吞咽能力评定等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洼田吞咽能力评定等级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治疗组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 明显高于对照组7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因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过高等因素使得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急诊疾病, 如不能及时处理, 严重的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危害健康。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进食时发生呛咳, 程度轻重不一, 以轻中度呛咳多见[3]。吞咽障碍所致吸入性肺炎是急性脑梗死常见并发症, 也是脑梗死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 探讨早期的吞咽功能训练干预, 对于预防和控制吞咽障碍所致的吸入性肺炎、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意义重大。
本研究将早期综合性吞咽训练与常规治疗方案相结合, 通过相关肌肉运动功能的强化训练增强吞咽肌的灵活性及协调性运动, 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吞咽障碍[4]。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0.5%, 显著高于对照组71.4%, 治疗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果表明, 早期吞咽训练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吞咽困难的程度,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故临床上应尽早积极干预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仍需更大量样本的验证以及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李爱东, 黄宗青, 陈月馨, 等.老年脑梗死患者隐性误吸与吞咽异常模式的相关性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22 (4):31-33.
[2] 纪蓉, 蒋毅, 姚世媛.Vital Stim低频理疗仪面部肌群联合治疗多发性脑梗死吞咽障碍临床观察.河北中医, 2013, 35(3):473-475.
[3] 杨柯君.脑梗死引起的吞咽困难.上海医药, 2012, 33(14):50.
[4] 朱幼玲, 黄治飞, 蔡伟, 等.不同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安徽医学, 2011, 32(4):417-419.
[收稿日期:2014-07-04]endprint